唐宣宗,前半生立的“傻子”人设,很成功的迷惑了众人。唐武宗死后,宦官为了好掌权把持朝政,就拥立了这个“傻子”做皇帝,然唐宣宗一登基,却立马就不傻,反而把朝堂好好整治了一番。论为唐朝的功绩,唐太宗是没得说的,唐玄宗也是有过贡献的,虽然最后安史之乱让大唐走上了下坡路。而处于下坡路上的唐宣宗,虽然没有成功挽救唐朝灭亡的最终命运,但是在他的治理下,“大中之治”的安定局面可以说是唐朝的“回光返照”了,把大唐这条路成功延缓了一下。算的上是一个明君了。
唐宣宗画像
继位前,是“装疯卖傻”的屈辱皇子
李忱是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的皇叔,但是没有一个人把他看做长辈尊之礼之。李忱这个人做事慎重也不爱讲话,看起来呆呆木木的,导致宫中的人都觉得他不聪明。李忱历经太和、会昌两朝,就更加的隐晦不露,和大家在一起的时候,从不多说一个字。
唐文宗、唐武宗经常在宴饮集会之时强逼他说话,并以此为乐,称其为“光叔”。唐武宗是个豪爽的脾气,对李忱这种傻里傻气根本就瞧不上,对他也就更加的无礼。做了很多让李忱难堪的事情,可是李忱一直都是呆呆傻傻,任由他们欺负。后大家就更觉得他是个傻子无疑了。这层呆傻的保护色不仅保全了自己,也让他走上了人生巅峰。
唐宣宗剧照
唐武宗病危的时候,宦官就开始物色好控制的傀儡皇帝,于是“傻子”李忱“就很幸运的被选中了。成皇太叔监国,然李忱监国后,虽然满脸悲伤的接待臣下,可是在处理事务上,却果断决绝,大家才明白他一直是隐藏的那么好,并不是不慧。原来身为皇子,宣宗一直隐忍,深藏不露。是因为他看清了形势:宦官乱政,大臣党争,皇子内斗,朝中政治环境太险恶,只能用伪装来迷惑众人。
李忱像
继位后,是“勤政有为”的治国之君
武宗驾崩后,唐宣宗就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因为喜欢《贞观政要》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孜孜求治,致力于改善中唐依赖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李忱为人明察沉断,从谏如流,恭谨节俭,且惠爱民物。他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繁荣,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
唐宣宗
在位期间,整顿吏治,抑制宗室和宦官的势力过分膨胀;除了郑注和李训,死在甘露之变的百官全部都昭雪了。在对外方面,他收复了大片失地,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又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尤其是收复河湟,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对吐蕃的重大军事胜利之一。政治上,他压制宦官,解决了“牛李党争“的乱局。“忧勤无怠”的唐宣宗在位期间任用了二十三为宰相,十一位使相。都是他自己亲自选定的人才。李忱的众多举措让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
李党领袖、武宗时期名相李德裕
“恭俭好善,虚襟听纳。大中之政,有贞观风”。李忱努力效仿唐太宗,以“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为座右铭。他处理天下事务,明察果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所以他在大中年间施行的这些政策,让唐朝有一段安定的时间。直到唐朝灭亡,仍受到人们的称颂,故有“小太宗”之称。
唐宣宗对政事处理的游刃有余,管理家事也是毫不含糊。友爱至孝,严教子女。对兄弟和睦,兄弟生病,他会亲自去看望,忧形于色。性情极孝,直接在大明宫奉养母亲郑太后,不换其他的宫室。拜谒太庙,在父亲宪宗李纯的房间,禁不住的泪如雨下左右的侍从都十分感动。
唐太宗像
李忱对子女的也是非常严格。长女万寿公主的小叔子生病,她在慈恩寺看戏被唐宣宗好一顿批评。二女儿永福公主都要嫁人了,因为一次小事怄气,吃饭的时候把筷子折断了,李忱大动肝火,愤然说:“你这般性情,怎么能嫁到士大夫家做媳妇?”当即传旨,令四女广德公主下嫁于琮。虽然李忱过于严格,也是他自身严于律己善于克制的体现。
唐宣宗对国家的治理虽然都是沿袭着以前帝王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还是有所成效为世人所称颂,也不枉隐忍了那么多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50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