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辰妈妈看到很多公号都在推荐游戏课程,说可以轻松帮助解决育儿难题,刚好最近小辰不好好刷牙,不好好睡觉,小辰妈甚是头大。她赶紧买来学习。课程中针对不刷牙不睡觉有推荐一些针对游戏,比如“寻宝游戏”、“毛毛虫游戏”……
看完课程小辰妈速度实践,第一次效果不错,第二次孩子也算配合,到后面孩子又开始耍赖皮,不肯配合了。小辰妈跟我抱怨:虽然我也认可游戏可以加深亲子关系,也有一些效果,但是真的只能解决几次问题。
我身边不少父母都跟小辰妈一样,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开始意识到要跟孩子玩游戏,因为有特别的好处。可以加深亲子关系,加强亲子联结,相当于往“亲子银行”不断存钱。更进一步,亲子关系紧密了,很多事情孩子就愿意配合了,没有那么多冲突了,生活也变的轻松简单一些了。
然而其中不少父母如小辰妈,是抱着“游戏可以解决很多育儿问题”的期盼,照本宣科学起来,不少也深度投入跟孩子玩起来,但并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或者开始图个新鲜劲孩子配合两天,到了后面依然打回原样,孩子该刷牙时依然不刷牙,该睡觉时依然不睡觉,他们就难免感慨:游戏根本没用呀!
世界上有治疗疾病的万能神药吗?相信你一定说没有。同理,世界上也没有解决育儿问题的万能神药。游戏是可以帮助父母的一种良药,但不是把效果夸上天的神药。更何况,你玩得游戏,可能只是个游戏,而劳伦斯科恩博士在《游戏力》中主张用游戏来解决育儿问题,那是游戏力,不是游戏。
游戏和游戏力,虽然只差一个字,理念却有大不相同。打个比方,你跟孩子玩游戏,你只是一个演员,玩得投入玩得尽兴,你也只是一个合格的演员,但是游戏力,却是一位导演,不仅要从头策划合适的主题,适时推出针对性剧本,还要全程自导自演,坚持不断实践直到收获观众认可!
游戏力的五个步骤
从游戏到游戏力,是一段漫长的修炼过程,一般需要以下步骤:
第一步:放下身段,尝试用孩子的语言—游戏—进行联结。
第二步:翻译孩子真实需求。
第三步:用对应游戏建立联结。
第四步:用“笑声”时刻检验游戏是否合适,及时调整。
第五步:不断实践和精进,找到自家游戏风格。
看看小辰妈以及那些抱怨游戏只有几次效果的父母,大多只做了第一步和第三步,他们放下了身段,愿意陪孩子“坐到地板上”,也尝试用游戏的方式和孩子联结,但他们往往忽略了其他步骤,所以只能止步于此,发现不了游戏力的价值。
他们以为和孩子游戏就是当好一个演员,入戏就算合格了,却发现自家小观众并不真正买账。玩的时候是开心的,但是问题并没有解决。因为真正的游戏力需要具备“导演思维”,这是一种远超于演员的多维度复合能力,既要热爱这一行当,虚心学习行业语言(第一步),也要洞察小观众真正需要什么(第二步),还要会组织会统筹会自导自演(第三步),之后实践中还得观察小观众的反应,看看方向要不要调整(第四步),最后,开始拍的片子好不好不重要,因为只要坚持和练习,拍片效果一定越来越好(第五步)。
这其中,第二步(翻译孩子真实需求)和第四步(用“笑声”时刻检验游戏是否合适,及时调整)是成败的关键,也是很多父母实践中最容易忽略的两点。
洞悉和解码孩子真实需求
小时候,女儿不好好刷牙,我觉得是没有认识到刷牙的重要性,于是我变身成蛀牙细菌,跟她玩起了科普游戏。不知道是不是威慑的力量,她很配合地刷了几天,但是后面又开始抗拒。
反思下来,了解刷牙的重要性并不是女儿的需求,那只是我的需求。最终玩的刷牙机器人游戏让女儿得到刷牙的掌控感,才化解了此事。
想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往往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孩子并不会主动告知,甚至他/她自己也不知道,这需要父母善于观察和不断试错。就像观众很多时候并不知道哪些影片好,哪些不好,只有导演自己深度调研观众心理,洞察背后需求,才能在拍片时更有底气。
随着孩子长大,学业的压力、社交的挫折、环境的变化……孩子内心积攒了很多焦虑,或者面临诸多困难,一般的孩子是不太会主动说:爸爸/妈妈,我今天在学校过得不好,我可以和你谈一谈吗?
现实往往是孩子情绪无处发泄,一点小事就被点燃,出现各种各种行为问题。或者粘着你直到你受不了。
所以父母要擦亮眼睛,找到孩子背后那些真正的需求,把表面的行为翻译成建立联结的内心请求。科恩博士认为:孩子出现不良行为,往往是联结和力量缺失。而游戏可以帮助补充联结和力量,让孩子重新遵守规则。
也有一些时候,孩子没有什么特别需求,只是因为成长中“独立”意识的发展,就喜欢和家长“对着干”。
碰到这种时刻,我会玩一个“反着来”的游戏。上完舞蹈课,女儿兴冲冲地跑出去,我以前都是大叫:不要跑,当心摔跤,或者慢慢走。女儿根本不带听的人影儿就不见了。现在我会说:魔法魔法快快来,跑!女儿一听到我喊“跑”,立马定住不动,以显示我的魔法失灵。我则故意慢腾腾走到旁边不可思议地说:怎么回事,魔法怎么失效了。再来一次,魔法魔法快快来,定。女儿马上迈开步子前进,殊不知我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她也非常乐于配合。
你看,和孩子的沟通与成人的沟通不同,它是一门单独的艺术,其中蕴含着神秘密码。这些密码需要我们的解读,只有先掌握这套解读规则,让沟通变得顺畅,自然就能想出对应的合适的游戏与孩子共同玩耍。
用“笑声”时刻检验游戏是否合适,及时调整
有些父母根据书或课程的建议来安排游戏主题,有些父母临时突发一些想法,游戏的玩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游戏是否适合孩子,或者玩这个游戏能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真正试过的父母应该都会忐忑的。
到底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给父母一些玩游戏时候的定心丸?科恩博士建议用笑声来检验游戏是否适合孩子。绝大部分的游戏都可以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如果孩子乐于参与游戏,并且全程开心,精神饱满,就说明这个游戏是适合的。如果孩子心不在焉,或不情不愿,那父母就要赶紧调整策略了。
显然这个标准只可意会无法言传,但值得父母探索。就像孩子生病时,父母如何判断孩子后续病情发展呢?有经验的父母都知道通过观察孩子精神状态是个很好的方法。就算孩子高烧39度,但是退烧间隔期如果活蹦乱跳、能吃能睡,基本这个病就可以稍微放宽心。但是如果孩子一直萎靡不振、没有食欲,即使没发高烧,也要小心谨慎,尽快就医。
更多时候,父母并不需要主导孩子玩一些游戏,在你翻译完孩子的真实需求后,就会对情况有个判断,这时候你可以主动问孩子:让我们一起玩个游戏吧,你今天想玩什么游戏呢?孩子一般会建议一些自己喜欢的主题,可以让孩子带领我们,大人跟随孩子。只有在孩子情况比较糟糕时我们才需要引导孩子,但游戏开始后,也需及时把主导权交给孩子,我们依然扮演跟随的角色。如此一来,孩子主导,孩子有笑声,大人只需要参与和观察即可。
游戏可以马上开始,游戏力的修炼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需要一个长期摸索的过程。毕竟要当一个好导演总归需要时间的浸润和打磨。
试错往往是必须的,可以帮助我们翻译出孩子背后的真实需求,时刻保持观察的态度也是必须的,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游戏是否需要改变主题,改变玩法甚或停止。
游戏当然不是万能的。很多时候游戏也不能解决问题,父母可能需要尝试其他方法。但至少,拥有游戏力的父母,努力地自导自演,为的是用一种积极的态度来度过与孩子相处的时光,若干年后,回望过去,那些游戏引发的笑声、那些亲密的时光,永不褪色。
———end———
欢迎关注@虎虎升薇 ,一个考了心理学证书、学习了正面管教课程却依然每天与娃斗智斗勇的80后职场妈妈。升级打怪太耗心力,一起来抱团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50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