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农夫话教育之——“妈的,收到,谢谢老师!”

农夫话教育之——“妈的,收到,谢谢老师!”

今天看到一张截屏,初一看没什么,定睛一看,啼笑皆非!

不知是网友的故意恶搞,还是家长不经意的马虎。本应回复“好的,收到,谢谢老师!”却变成了“妈的,收到,谢谢老师!”了。更让人笑不出来的是,后边的家长也复制粘贴跟了一串串,更有甚者,把“老师辛苦了”写成“老婆辛苦了”!也许未发现,或者发现了,过了撤回的时间,将错就错了。我们看到这,笑笑而矣,但不管是当事家长发现抑或是老师读到,想必他们的内心都会倍感尴尬。

我们不必去考证第一个那样回复的家长的心理阴影,但可见家校教育暴露出来的一些端倪。这不仅仅是错别字的问题!

时下正是开学季,新班组建,家校联系,少不了会有新的班级微信群、QQ群、钉钉群应运而生。

无疑,这些群的建立,为加强家校沟通,及时发现处理问题,便捷高效。

相信每位老师、家长的手机上,通讯录中的群聊组织大大小小绝非一个,工作群、生活群、同学群、老乡群、年级群、班级群、小组群、购物群、家族群、商业群、广告群......有的老师领导送走一届又一届,如果都在群,看得了吗?更何况,除了微信群,还有QQ群、钉钉群....大群几百人,即使免打扰,每天你只去爬楼翻看信息,累死也是没法看完的。如果再遇上这种搞个接龙式的回复或点赞刷屏,不搞得人头昏眼花才怪。

一个群里如果遇上几个这种刷屏刷存在感或其它目的的,反而会弄巧成拙。

疫情期间,形势所迫,笔者与家长学生也约定了,非必要不打扰!其实,有的通知由群主发出来,收看后会有确认统计的。我认为让家长学生收到及时回复,多此一举,不可取!

另外,类似这种错别字引发的深思,还有很多,后期再与大家交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4223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