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小而精巧:从“胶囊公寓”的“棺材房”,看日本的传统文化

小而精巧:从“胶囊公寓”的“棺材房”,看日本的传统文化

1979年2月1日,日本大阪市梅田区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胶囊公寓——“Capsule Inn”。“Capsule Inn”胶囊旅馆由日本著名建筑大师黑川纪章亲自操刀设计,当时开业时的租金为每晚1600日元(按照当时的汇率相当于106元人民币)。

如今,租金虽然涨到了每晚近5000日元(300人民币左右),但仍旧比大阪市的其他普通旅馆便宜许多。

胶囊旅馆”(Capsule Hotel)顾名思义,就是客房像胶囊一样整齐地排在一起。通常,这胶囊房间的面积不会超过2平方米,规格大约为长2米×宽1米×高1.25米,人在里面根本没法站立,进出只能靠爬。

虽然胶囊旅馆的内部十分窄小,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旅客生活所需的东西一样都不少。胶囊房间中除了有床、桌、电视,还有空调、闹钟,而且在枕边的位置有可以调节音量、灯光明暗的设备,还配置了挂衣钩。

一旦客人踏进旅馆大门,工作人员便会为其递上一双消毒拖鞋。客人付钱后,会得到一把衣柜钥匙,将随身携带的行李锁进衣柜。

胶囊旅馆分布在走廊两侧,上下两层叠落,有点像火车的卧铺车厢。此外,胶囊旅馆内还设有一个公共厕所、公共淋浴室、公共休息室和公共用餐区等。

公共休息室里有多台自动售货机,出售一次性牙膏、牙刷、洗发水、沐浴液、和剃须刀等,自动售货机还出售果汁、咖啡、香烟、泡面等。爱热闹的人可以和大家一起看电视。

从外面看,胶囊旅馆就像是将几十个“胶囊”整齐地撂起来,每个胶囊可以装下一位顾客。很多人说它也很像宇宙飞船船舱,但是更多的人说它像棺材。因此,胶囊旅店又经常被称为“棺材旅馆”、“盒子旅馆”、“蜗居旅社”。

胶囊旅馆在日本出现后,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几年间,日本的各个市县都开设了胶囊旅馆,规模小的有几十个房间,大的则多达几百个。

中国人对于“胶囊公寓”的反应

2010年,北京海淀区六郎庄一位78岁老人,在报纸上偶然看到日本的“胶囊旅馆”后建造了8间“胶囊公寓”,每间面积不到两平方米,可躺、可坐、可看电视和上网。

老人本意是想帮助刚毕业的大学生解决过渡性住房的问题,然而,他的公寓公开出租后,除了新闻记者闻讯后纷纷过来采访,却鲜有大学生来问津。

当年北京海淀的“胶囊公寓”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激烈讨论。有人说这“胶囊公寓”是对城市高房价的讽刺。还有人感叹,“棺材”一样的房间,是让城市中本就疲惫不堪的人们回家后,再接受一次心灵上的羞辱。这“反人性”的胶囊房,是在挑战人类的尊严。

是啊,中国在进入城市化阶段后,城市的核心区域由于承担着太多的功能,导致一些中心地段的地皮价格暴涨。正所谓的寸土寸金,富人有钱就住豪宅,穷人没钱只能蜗居,城市中的贫富阶层在居住条件上产生了天壤之别。

因此,经历几轮暴涨后,中国的高房价使得城市中的普通市民在购房时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购买相对宽敞的大户型住房越来越难。尤其是对于城市中的外来打工者来说,高房价使得他们解决住房问题更是难上加难,大多数人只能蜗居在十几平米的房间。

狭小的居住条件,似乎已经成为了影响中国人安居乐业,获得生活幸福的严重阻碍。

其实,日本的城市化发展、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跟我们类似。然而,我们观察日本社会时会发现,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对于狭小的居住空间似乎从来不抱怨,在日本,“胶囊公寓”反而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是日本人喜欢逆来顺受,还是他们骨子里就喜欢蜗居?这种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日本人局促的居住空间

日本国土面积37.8万平方公里,跟我国的云南省差不多大,但是,却有1.2亿的人口。而且,日本还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和丘陵占了71%的国土总面积。

随着日本的城市化发展,日本70%以上的人口又都聚集到了东京、京阪神、名古屋,这三大都市圈(东京大都市圈:主要包含东京、横滨、千叶;京阪神大都市圈:主要包含京都、大阪、神户;名古屋大都市圈:主要包含名古屋、岐阜),所以,日本都市圈的人口密度非常大。

日本大城市的人多地少,必然会导致人均居住面积降低和高房价。根据2018年的世界主要都市的人均居住面积调查结果显示,在世界主要的几个大都市中,伦敦人均居住面积32.4平方米,排在第一位。亚洲大都市的排名依次是:首尔的30.1平方米、新加坡的27.6平方米、北京的19.5平方米,而东京是18.7平方米。

在人均居住面积的数据上,北京和东京这两个城市非常接近。所以,在居住空间这个问题上,在北京“蜗居”的人们,还是可以和东京人切磋切磋经验。日本人是如何做到在十几平米的房间内,却能开开心心的生活的呢?

政府税收政策的导向

首先,为了限制人们持有“豪宅”,日本政府出台了税收政策。

我们都知道,日本大都市的物价很高,房价更是高得惊人。因此,日本政府为了避免社会资本投机炒房,进一步抬升日本的房价、地价,就出台了“不动产取得税”、赠与税、“固定资产税”和“都市计划税”这几个针对居民购房的税收政策。

所谓的“不动产取得税”,顾名思义就是对购房者或买地者征收的税金。这个税率是地方政府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的,各地区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是所要购买房产、地产的价格的3%——6%。除此之外,卖房的人也要交税,但是,房子持有时间越长,税率也就越低。

不仅如此,日本政府还针对日本国民遗产中的不动产,征收了“赠与税”,这项税收进一步增加日本人持有多套房的成本,富人们不得不卖掉一些房产来避税,两三代下来,继承者持有的房产数量就很少了。

“固定资产税”(房产税)和“都市计划税”,则是抑制房价上涨和居民购买大面积住宅的杀手锏。所谓的“固定资产税”,就是对房屋或土地的持有者每年征收固定的税金,针对(土地+建筑)的价格按照1.4%的税率收费。“都市计划税”则是(土地+建筑)价格收取0.3%.

以东京都港区的一套250平米的住宅为例,该房屋价值8.5亿日元(折合人民币5440万元)房子越大,“不动产取得税”的税金越高,每平米的单价也就越高,所以小户型的每平米价格更低。如果你持有这样的一套住房,每年的“固定资产税”和“都市计划税”加在一起,要向政府缴1440万日元(将近96万人民币)。

要知道,2019年东京人均收入是680万日元(45万人民币),200平米的房子,即使是对于中产阶级来说,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得起的。

日本政府规定,土地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下的“小规模住宅用地”,可以享受减税待遇,可以减掉标准税费的1/3。对于120平方米之内的新房,则减税一半,这就鼓励了人们购买小户型的住房。所以说,日本都市的人均住房面积小,是有政策上的原因的,政府的税收政策是鼓励人们购买和新建小户型住房。

所以,几十平米甚至十几平米的小户型公寓,在日本的大都市中很常见。胶囊公寓也正是这样背景下产生的。

然而,胶囊公寓出现后,这样“棺材”一样的房间,并没有引起社日本社会舆论的广泛非议,反而深受年轻人们的欢迎。这和“胶囊公寓”在中国社会普遍负面的舆论反应有强烈的反差。两国不同舆论之间的这种差异,是什么造成的呢?

日本低迷的经济,对日本人的观念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由于日本特殊的地缘位置,使它成为了美国人用来节制社会主义阵营扩张的前沿阵地。因此,在美国的援助下,日本在一片废墟上重建。

在经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段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后,日本只用了二十几年就再次崛起,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贸易方面,长期的贸易顺差使日本积累了大量财富。

因此,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在日本,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心态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日本人的生活从战后的拮据到富裕,再由富裕到奢侈,一时间,日本人发现自己已经慢慢地站到了世界的顶端。

所以,那时的日本国民,在生活上一度非常的“浮夸”,可以说是过上了夜夜笙歌的生活,人人都对未来充满信心。

那时候,别说日本的富豪、企业家,就连普通的工薪阶层,吃一顿饭常常都要花到几百、上千美元。日本人的消费奢侈到什么地步?他们出门打车就像坐公交,就连中学生都开始购买香奈儿、LV 之类的奢侈品牌。

什么滑雪、潜水、高尔夫之类的富人娱乐项目,在日本自然的成为了大众的消遣,海外旅行,去世界各地买、买、买,也蔚然成风。

与此同时,日本的股市和房地产也像坐火箭一样一飞冲天。日本的股市指数暴涨,而东京圈土地价格指数更是在几年内数次翻翻。日本的房地产价格开始傲视全球。这才有了那句著名的调侃,“当时如果将东京卖掉,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

然而,好景不长。1985年,在美国的威逼利诱下,日、美、英、法、联邦德国等五国财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广场协定》,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

在签订《广场协定》后,日本开始了金融自由化,敞开胸怀去拥抱境外资金。同时,日本央行为了防止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的冲击,开始大力奉行量化宽松政策,做大信贷规模。

那时候的日本搞量化宽松,银行放贷夸张到了什么程度?通常情况下,你找银行贷款,银行会结合你企业的财务状况,针对对你的企业进行严格的金融风险评估。但是,那时候企业去日本银行贷款,银行不但针对你做的风险评估会非常宽松,还会鼓励你多贷款。如果你的企业要贷款1个亿,客户经理经常会为了完成信贷配额,会硬塞给你2亿。

就这样,日本的央行不断的放水,再加上国际游资的巨额资金的涌入,当时日本经济的泡沫被迅速的吹大。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终于破裂,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当时日本的经济体量上虽然还是世界第二,但却始终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日本人陷入了经济“失落”的时代,之前人们的那种“浮夸”的消费观,也随着经济发展的停滞而逐渐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极简”、“低欲望”的生活观和消费观。

日本的经济不再扩张,居民的投资消费也开始收缩。从“失落的十年”、“失落的二十年”,到了现在“失落的三十年”, 如今,无论衣食住行,日本人都以追求简单、物美价廉为主流。

可以说,近三十年来日本低迷的经济状况,对整个社会的民计、民生和文化理念,都产生了深刻的变迁。但是,毕竟这些都是外界因素影响下,日本人被迫做出的改变。日本人对“胶囊公寓”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一定还有什么内在的观念因素,影响着他们。

日本以“小”、“巧”为美的传统文化

日本不仅是经济强国,他们的制造业独步世界,拥有极具创意的产品设计。日本还是一个文化强国,诺奖获奖者无数,动漫产业更是引领全球。日本能够取得如此的成就,究其原因之根本,是来自这个国家内在的文化创意力量。

追溯到日本的历史中,我们会看到,从古至今,“小”和“巧”始终是日本文化中独有的审美追求。和世界其他民族追求宏大的事物不同,日本人更喜欢把大的事物缩小,变巧。可能是因为日本人知道自己“小”,所以喜欢在“小”和“巧”上动脑筋、下功夫,他们尤其喜欢以小见大、以小治大、以巧取胜。

在文化创意方面,日本人对“小”、“巧”的生存力量特别热衷。因此,简单、朴素的设计,成为了日本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秘密武器”和“制胜法宝”。

日本人凭借着“小巧文化”,在产品设计上创造了很多小而强的工业品,如日本的汽车、微型机器人、袖珍收音机等;在文学创作中也刻画出了很多小而美的人物形象,如一寸法师、桃太郎、辉夜姬等神奇“小小人”;在艺术作品中,创造出了小而精的套娃、七福神、人偶、枯山水等浓缩作品;在日本语言中,创造出了小而简的日语假名和“伊吕波歌”;在饮食领域,创造出了小而悦的方便面、寿司、便当等微缩食品;在动漫屏幕上,创造出了小而乖的铁臂阿童木、一休、神探柯南等“小英雄”;在空间设计上,创造出了胶囊旅馆、茶室、和室、“扒金库”等佳作。

以上这些小而精巧、以小治大的设计中,我们能充分地感受到日本人对“小巧文化”的喜爱。在建筑和居住空间的设计上,日本人更是将“小巧文化”发挥的淋漓尽致。

日本的建筑,无论是京都的皇宫,还是散落在日本各地的寺院、神社建筑群,我们到处能看到中国唐代建筑的影子,但是和中国古代建筑群的气势恢宏有所不同,日本建筑在格局与规模上似乎永远要比中国建筑小上一号。

然而,日本的建筑格局虽小,但是在建筑和居住空间的使用方面,针对细节的人性化处理却非常的用心。

日本的街道通常设计的十分窄小,房屋和居室设计的也相对“矮小”,甚至连里面的卫生间都设计的非常小巧。可以说,一席榻榻米,几个垫子,一张矮几,一扇格子门窗和一盏淡雅的日式纸灯,便是日本人典型的居住环境了。

尽管日本人的室内空间狭小,但是各种生活需要的东西不仅一样不缺,而且它们通常还能恰到好处地被安装、摆放或收纳在最合适的位置。这正是日本传统文化中追求“小而精巧”的审美体现。

结语

人类进入到工业文明,高度的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各国都市的人们都将像日本人一样,面临每天在狭小的居住空间内生活的实事。然而,对于胶囊旅馆这种“挑战人类尊严”的居所,几乎没有哪个国家的人们能像日本人这样,能够发自内心的表现出对狭小的空间喜爱。

究其原因,我们会发现有两个客观上的外部因素:日本城市人多地少的实事,导致政府的税收政策鼓励人们选择小户型居住;另一方面,日本经济长期的低迷,导致日本人在生活观念相较于从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开始从对奢侈生活的感官享受转向对“极简”式生活的内在满足。

然而,不管是政府的政策引导,还是经济低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这些都不足以让日本人对狭小的生活空间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喜爱。日本人的表现,还有一个决定性的原因:长期以来“小巧文化”,塑造了日本人窄小住宅观念,对他们的空间感有特殊的影响。

所以,从世界范围来看,也只有日本人,才能够在人均不到20平米的窄小空间的生活状态下,坦然地接受,并长期的居住下去。

如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按部就班地进行。未来的中国,绝大多数人将生活在城市中,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大都市中,越来越多的人会在十几平米的狭小空间之中“蜗居”。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这样的结果我们也无力去左右。大城市的高房价、社会的贫富分化,将是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问题。我们作为社会中渺小的个体,无力去改变这结果,但是,这并不就意味着我们只能在痛苦中苟活。

通过对日本文化的解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消解“蜗居”所带来的精神痛苦。虽然我们改变不了部分的客观事实,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一些观念。我们可以站在更宽阔的视野,从日本的传统文化中借鉴他们的以小巧为美,用全新的审美方式去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4041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