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我是刘庆庆,下面我先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刘庆庆
- 5岁学习钢琴
- 11岁全国前二十考入武汉音乐学院附中
- 16岁受邀考入乌克兰敖德萨国立音乐学院
- 22岁完成本硕连读,以各科满分的成绩拿到钢琴演奏专业最高文凭
- 23岁来到海南被聘于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及海口经济学院南海音乐学院
- 现担任:钢琴副教授,海南省钢琴学会理事,WPTA(世界钢琴联盟)荣誉教师,长江钢琴艺术中心联合创始人
以上这段小简历我想给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个字:钢琴。
没错,从5岁起至今,钢琴已经成为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从5岁的兴趣使然,到11岁开始成为专业,直至23岁工作至今,我都从一而终的在为一件事情努力,那就是钢琴。
那么说到这里,结合我们今天分享的主题“把事业和兴趣相结合,你能做到平衡吗?”首先我想说一说,为何我会选择这样的主题来进行分享?
很多人的理想状态,是做喜欢的事情,将它作为事业,为之奉献一生。现实是:所有事情,不会按照我们预计的方式发展,理想主义最终要接受现实的考验。
在现今社会里,我们女性除了要负责美,会顾家,还要像爷们儿一样的去拼职场,大部分已无暇顾及现在从事的是不是自己的兴趣或是最初的梦想,因为这两者,在我们的清单里,还很贵。
说到这里,我想你们也许会认为我一定是属于将兴趣和事业高度结合且很容易做到平衡的人,毕竟从事这个行业,我5岁就开始了,但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我是如何艰难的将兴趣和专业转变为事业,并且和它相守相成。
我将兴趣与事业相结合总共挨了三耳光!
第一个耳光:学生给予
(理想与现实工作状态的平衡)
23岁的我进入到大学工作那一刻起,就与我幻想的工作状态相差十万八千里,理想中的学生,现实中的学生,如下图:
因此,我第一次开始思考是我专业教学能力的问题还是学生思考模式的问题,最终我得到的答案,是我太过激进学生有心无力,也就是当你想把最好的东西全部塞给对方时,对方咀嚼功能不够强大,那么我的方法是及时调整对学生的要求,慢慢陪他们一起成长。
第二个耳光:自己给予
(当兴趣被工作覆盖,我如何平衡)
在开始工作的那几年里,我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气,我可以从早上8点上课到晚上11点,白天上课,晚上排练,周末全天上课,这样的工作力度,我持续了四五年。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觉得,这几年生活里除了上课排练,什么都没有,甚至练琴的时间都在减少。每天上课的激情减少,焦躁变多,于是我又开始反思,是不是可以有另一种工作模式?
当时我想了一个最难的也是唯一可行的方法:减法。
对我来说的难,是因为我要把一些学生和排练工作推掉,除了收入减少,最为难的是,对方都是信任和依赖你的人。
可是当时我做到了,因为一句话:“有舍有得”。我舍去了收入以及一部分被依赖的价值,得到了我对自己生活和时间的重新调整,我认为很值。
第三记耳光:合伙人灵魂发问
(兴趣的价值可以更大化)
一年前,我和现在的联合创始人,也是多年好友聊天,他问:你每天所创的价值是多少?我一下被问蒙了,我下意识的很老实的交代了一节课的课费和每天的课时。他听完大笑,然后说了一句,你的价值不止这些,有没有想过扩大自己的价值?这一个问题,又又又让我陷入了沉思。
我一直为我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毕竟,我是辛勤的园丁,但这样的我所灌溉的花园,永远只是每一个学期的那么几个专业生,我所学我所教的,太有限!钢琴从我的兴趣发展为专业、事业,一路走来,我也是第一次很清楚的明白我想做的不止这些,因此,长江钢琴艺术中心就诞生了 。
似乎记得看到一本书里写:巴菲特曾说,就算让比尔·盖茨去卖热狗,他也会成为世界热狗王。而乔布斯,他难道喜欢的就是造电脑手机么?
他们的成功是为什么?不仅仅是爱好这么简单,从爱好变成理想,中间有着一条鸿沟,就像爱上一个人,不仅仅觉得好看,还想要去一起成长,去理解,去配得上。
这中间有着很长的一段距离,从一开始的一点点喜欢,到之后接受现实的各种条件,到足够热爱地规划起事业版图,到一步一步坚持实现这份热爱,我觉得拥有这样的能力,无论做什么都会成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3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