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宋太祖赵匡胤为何要“杯酒释兵权”,宋朝后来国防薄弱与其有关吗

宋太祖赵匡胤为何要“杯酒释兵权”,宋朝后来国防薄弱与其有关吗

(一)赵匡胤的成长过程

我们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功当上皇帝的,不熟悉宋太祖的人就有一个感觉,赵匡胤是突然蹦出来的,其实,不是这样的,927年,赵匡胤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他的父亲原来是后唐庄宗李存勖(xù)身边的红人,但庄宗死后,他受到牵连,淡出政坛。赵匡胤从小酷爱武术,练就了一身好功夫,长大后他毅然辞别家人,开始闯荡江湖,950年,他加入了后汉枢密使郭威的军队成为一名小兵,这成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 赵匡胤

951年,郭威政变成功,成为周太祖,赵匡胤因政变有功,被提拔到皇宫禁卫军当了一个小官,后来得到郭威养子柴荣赏识,投入其麾下,柴荣继承皇位,成为周世宗,北汉企图在这个时候趁虚而入,世宗御驾亲征,两军在山西高平开战,此战赵匡胤的表现让周世宗很欣赏,于是提拔他当了禁军的高级将领。后来,周世宗开始一步步实施消灭藩镇的计划,赵匡胤在这一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于是周世宗封他当了忠武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在这过程中,赵匡胤编织着自己的关系网,并培植了大量自己的亲信,把他们安排到基层职位。周世宗死后,7岁幼主继位,赵匡胤抓住时机,发动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宋朝开国皇帝。

  • 陈桥兵变

在五代十国时期,军阀割据,皇帝轮流坐,几乎每个军阀都有当皇帝的野心。赵匡胤政变成功,当上皇帝后,自然也有军阀不服,认为只是被赵匡胤占据了先机,他们蠢蠢欲动,企图夺下赵匡胤手里的政权,而李筠与李重进是其中两个典型代表。

(二)李筠、李重进谋反,促使赵匡胤使出“杯酒释兵权”的法子来消除威胁

李筠是周世宗时的重臣,在潞州、泽州、沁州驻守长达八年,周世宗生前对他敬重有加,他是最不服赵匡胤的人,赵匡胤也明白,因此派出使节封他为中书令,可李筠连使节都不见,最后还是在幕僚苦口婆心劝说下,他才不情愿地接见,北汉皇帝刘钧知道后,怂恿他起兵,并表示自己会出兵相助。李筠相信了他的话,但其长子李守节强烈反对,赵匡胤于是封李守节为皇城使,亲自召见他,并交代李守节回家劝阻其父亲,并答应只要他不起兵就不追究责任,但李筠并不领情,率兵直奔京城,遭到石守信和高怀德等人的反击。而李钧却没有守诺出兵相助,李筠孤军奋战,赵匡胤亲自出战,将李筠击溃,李筠投火自焚而死。

李筠起兵,在南方的李重进是最高兴的人,世宗死后,幼主继位,赵匡胤利用手中权力把李重进贬出京城,调到扬州当节度使,李重进一直怀恨在心,知道李筠起兵,他派一个叫翟守珣的幕僚前去找李筠商量,打算对宋朝南北夹击,但翟守珣转背就去告诉了赵匡胤,赵匡胤吩咐翟守珣拖住李重进,不让其出兵与李筠南北夹击,翟守珣大骂李筠不是好人,与他合作是与虎谋皮,应该静观局势,李重进因听了翟守珣的话,错过了起兵的好时机,后来他单独起兵,没坚持多久就被打败了,自尽而亡。

虽然两次起兵都被赵匡胤打败了,但赵匡胤担心以后其他武将和节度使作乱,于是他找到了谋臣赵普,赵普建议宋太祖削弱禁军将帅的实权,于是有了后面的“杯酒释兵权”。

  • 《大宋传奇》中“杯酒释兵权”图片

我认为,“杯酒释兵权”虽然轻松解除了大将的兵权,但也因此造成了大宋在与外敌对战的时候,无可用的良将,没有良将也难以训练出优秀的士兵,从而使大宋的国防力量相对薄弱,总是难以抵御辽、金的侵略。

你们对此有何看法呢?欢迎留言。

我是凌烟历史社,关注我看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大家关注、转发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3180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