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19年那个从上海浦东大桥跳下的少年吗?一个17岁花季少年因与母亲争执跳桥身亡!
孩子没了,留下的只有伤痛欲绝的母亲
我不知道她们母子因何而争执,小鱼却知道这个孩子应该有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相对于其他问题而言更加隐蔽,不容易引起家长的重视。
你平时说的不好管教、另类,也许就是孩子的心理生病了,作为家长我们要对孩子负起责任,及早发现、及早干预!
那么中学生容易产生哪8种心理问题呢?听小鱼通俗道来!
01焦虑症
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躁、忧虑、恐惧交织而成的一种情绪状态。
想象一下焦躁不安下的学习
咱们正常人也会有焦虑,正常人在面对压力情境,尤其是自尊心受到威胁时,都会产生焦虑。
达到病态的焦虑症指的是患者对压力的反应过激,与之完全不对等。比如说老师布置的作业较多,正常的孩子会发牢骚、但会尽量做完。有焦虑症的孩子面对写不完的作业,在情绪上产生紧张不安、忧心忡忡、集中注意力困难;在身体上有心跳加快、过度出汗、肌肉紧张,严重的甚至有尿频、睡眠障碍!
学生中常见的是考前焦虑症,随着考试临近,心情也越来越紧张,甚至影响到考试的正常发挥。学生的压力往往来自升学压力、同伴对比、家长期望等等,减压的同时,家长们可以通过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方式,让孩子勇于面对压力!
02抑郁症
抑郁症自杀比例最高的人群
抑郁症是我们生活中最常听到的一个词,伴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我们周边也出现了一两例这样的患者,大家对症状也有个大概了解。
抑郁是过度焦虑得不到改变或控制,产生的情绪。简单的说,长期的焦虑得不到改变或控制就抑郁了!
抑郁的表现:
- 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乐趣,不愿与人交往。
- 消极的认知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务,好责难自己,对未来不抱希望,被动。
- 具有易发周期性,抑郁也不是一直一种情绪,正常的时候像个好人,它是周期性的喜怒无常,且发作前无先兆,有时伴有挑衅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倾向,甚至自杀。
- 伴随躯体疲劳,总是累失眠、食欲不振、消瘦、全身游走性瘙痒或疼痛等
我们开篇说的那个17岁少年,很有可能就是抑郁症!
03强迫症
本来不用这样 纠结
强迫症是我们最常见的,大人也都或多或少都有一些!
- 强迫洗手、强迫计数、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强迫性仪式动作。当然这些强迫观念往往不会影响正常生活。
- 学习强迫症,就影响到孩子的学习了。比如孩子在做选择题时,犹豫不决、谨小慎微,在上课时拘谨、不敢出头露面、沉默寡言。
与抑郁症不同,强迫症是过度强调结果产生的选择困难和心理过于紧张。
04恐怖症
一颗渴望交流的心
是指对无害事务与场景的不讲理的恐怖,就是没有原因就是害怕。家长一定会觉得,还有这样的恐惧?那还真有病!
小鱼告诉你,还真有,还就在身边!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恐惧症主要表现在社交恐惧症(尤其是与异性交往的恐怖)。
- 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比如会场演讲、食堂就餐时交谈。
- 公众场合发言时会双手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等等。
- 与熟人交流时也会不自然的低头、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
社交恐惧症要与内向区分开,内向是不想表达,社交恐惧症是想表达但不敢!
家长也不用过度担心,通过自信心的培养和重复性锻炼,社交恐惧症是比较容易克服的。
05人格障碍和人格缺陷
有些人脑袋里什么也没有,有的却只有......
这个说起来比较专业了,简单的做就是这个人不傻就是心理有病。
- 依赖型人格,什么事都不能自己做主,过度依赖父母及周边的人。
- 反社会型人格,缺乏同情心、羞耻心和罪恶感,是大坏蛋的不二人选。
研究表明,人格障碍和人格缺陷,有先天因素也要后天因素,通过积极介入是可以好转的。
06性偏差
正视性教育
这是青少年的常见病,由于部分地区正规性教育的缺失,造成青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感觉。比如:手淫,本身不是心理障碍,适度情况对身体也无害,也不是罪恶,但因缺乏引导孩子会产生罪恶感,从而产生心理偏差,沉迷黄色信息,早恋、不当游戏相应而生。
同性别的家长要正面引导,不要规避。对于有过度行为的孩子,家长可以通过转移注意、转向于参加文体活动的方法予以纠正。
07进食障碍
暴饮暴食也是一种心理问题
进食障碍有两种:一种是啥也不吃、一种是咋吃吃不饱!在排除身体生病的情况下,就是心理障碍了。
- 厌食症(女生较多)因减肥需求,长期控制饮食量,造成体重下降,最终影响正常学习生活。由于厌食而导致体重骤然下25%者,及被视作厌食症。
- 暴饮暴食(男生居多)总感觉吃不饱,肚子像没有了底,也被视为进食障碍。
良好的饮食观念也是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一部分。
08睡眠障碍
失眠的痛苦只有经历的人能懂
睡眠障碍比较通俗了,这里不多说了,我们可以采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配合的方法逐步改善!
初中阶段正是孩子人格形成阶段,心理健康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良好的心理干预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自信、阳光的人格品质。
小鱼觉得,轻者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专业学习,主动干预(未必说孩子心理有问题,还是不好接受的)逐步引导,严重的一定要及时就医,寻求专业指导!
必要时,专业介入
小鱼浅显之见,不足之处,还望在留言区直言不讳!以便小鱼及时改进成长!
喜欢记得点赞、转发加关注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18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