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北宋烛影斧声、金匮之盟两大谜案都是假的,赵光义想当皇帝才是真

北宋烛影斧声、金匮之盟两大谜案都是假的,赵光义想当皇帝才是真

在北宋历史上有三大谜案——烛影斧声、金匮之盟、狸猫换太子。其中宋太宗赵光义一个人就参与了前面两个,其中还都是主角,其目的就是为制造疑云,为自己撺掇皇位、肃清继承权、打击异己、巩固统治服务。

我们重温这段历史,的确非常有意思,说赵光义聪明也好,阴险也罢,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的确做的非常的到位,可称得上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段子手”(耍手段的段子手)君王。

下面我将分两部分内容,结合烛影斧声、金匮之盟两大谜案,来讲述下赵光义为能够取得皇位、巩固继承权的手段。

赵光义像

烛光斧声:赵匡胤做了两件事,让赵光义不得不痛下杀手

烛影斧声的经过,我在前一篇《烛影斧声,赵光义皇位继承是合法的吗?150年后赵构道出真相》做了详细的讲述,但这只是一个结果,一个赵光义夺取皇位的结果,至于他为什么要对自己的哥哥痛下杀手,也是迫不得已的。

961年,杜太后去世,去世之前留下遗言,这就是皇位的“三传论”,赵匡胤传赵光义,再传赵廷美,然后再传给赵德昭或赵德芳,将皇位归还赵匡胤子孙。

赵光义先封开封尹,再封晋王,获得了名义上的继承身份,但他心里清楚,赵匡胤内心并不想将皇位传给他,所以这对他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他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放弃继承权主动请辞,要么就是当上皇帝。

赵光义选择了后者,所以他一开始就苦心经营,拉拢大臣武将,培植自己的势力,整个开封府几乎都掌握在他的手中。到了976年,赵光义的势力已经大到让赵光胤都感觉棘手,有点难搞的时候,赵匡胤想到了迁都洛阳。

976年对于赵光义来说,发生了两件大事,让他感觉到,不能再等了,是那两件都是呢?

第一件事:迁都洛阳

976年3月,赵匡胤视察洛阳,他视察洛阳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迁都洛阳,以摆脱开封府赵光义的势力范围。

但当赵匡胤视察回来,跟大臣们提出要迁都洛阳的想法后,遭到了众臣反对。晋王赵光义反对最强烈,其次是宰相与很多大臣也反对,所以迁都洛阳的事情就没成功。

群臣反对,赵光义的党羽为了主子而反对,也有其他大臣觉得迁都是大事,不能草率的原因。

第二件事:引水建园工程

迁都问题,因为晋王赵光义、宰相及很多大臣的反对,终究没有实现。赵匡胤只能另想其他办法对付赵光义。

976年4月,赵光胤跟弟弟赵光义说,晋王府地势比较高,没有河流经过,所以你家的园子少了点灵气,也没有办法建江南式的园林,于是主动开动工程给晋王府引水。

史书记载,赵匡胤对这个工程非常的重视,不但参加了开工典礼,中间施工过程还多次视察,完工后也去参加了庆典。试想,一个皇帝,为什么对这样的一个小小的工程如此关心?难道真的是关心自己的弟弟吗?

答案当然不是。赵光义夺取皇位后,才对左右说出了真相,他说哥哥给我引金水河的水入晋王府,别人以为手机哥哥关心我,实际上是哥哥想加害于我,使了巫毒之术。左右赶忙附和道,这事情如果陛下不说,我们都不知道呢。

我们不懂这是什么巫毒之术,也无法分清楚这段话是不是真的,但这可以说明一点,976年,赵匡胤已经感觉到弟弟的强大,开始着手对付赵光义了。

所以说,烛影斧声只是赵光义实施篡位的一个结果,其过程就是10年来他自己的苦心经营,一切都准备的妥妥的,还是在赵匡胤的眼皮子底下做成的。

欲成事,必先立其志,然后做好充分的准备。赵光义不是莽夫,而是读书的文人,深刻懂这个道理。

烛影斧声

金匮之盟:真假已经不重要,赵光义把它变成自己有利的工具

金匮之盟有没有,我也不知道,也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因为历史已经被赵光义改的面貌全非,证据也全都销毁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史料,只是赵光义加工后想给我们看到的内容而已。

所以,我本人的观点是金匮之盟没有,但太后遗言存在。也就是说,太后在临死之前,这层意思表达了,但没有写成文字,双方签字画押,藏在隐秘的阁楼里。如果有的话,赵匡胤也早就销毁了。但鉴于这份临终遗言听见的人众多,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赵匡胤最忌惮的地方在这里,他不想背负不孝不义的罪名,所以对待这个问题一拖再拖,导致赵光义的势力壮大,及最终烛影斧声的结果。

这就是武将与文人的区别,赵匡胤还是比较耿直,不懂历史可以修改的。

所以,在前两篇文章中,我只说太后遗言,从来不说金匮之盟。

这份太后遗言,不但帮助赵光义当上了皇帝,还帮助他肃清了皇位继承权的问题,且看赵光义是怎么利用这个工具的。

有两点:

第一点,精准的指向了目标。

按照太后遗言,赵光义百年后需要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廷美,然后再传给赵德昭或赵德芳,最终将皇位还给赵匡胤一脉。

所以,三个目标非常清晰:赵廷美、赵德昭、赵德芳。

赵光义对付这三个拥有继承权的弟弟和侄子,只是手段不同,结果都是死。

先对付没有势力较弱的赵德昭,979年,借故北伐之败,批评为部下邀功请赏,导致赵德昭自杀。当然,这个死法也是赵光义修改后的结果,我个人的观点,作为太祖的大儿子,赵德昭不至于因为这点小事就自杀,肯定还有其它更大的见不得光的东西被隐藏了。

再对付赵德芳,981年赵德芳暴病而亡。对于没有讲清楚原因的死亡,都归为暴病而亡。哪有那么多暴病?赵匡胤暴病,赵德芳暴病,李煜暴病,赵廷美吐血而亡等等,那赵光义自己的成年儿子,为什么不暴病呢?

最后对付势力较强的赵廷美,手段就是谋反。赵光义即位后,就封赵廷美开封尹封王,实际上只是在做戏,做给别人看,因为自己的合法性只有太后遗言这一条证据,所以他不得不假装先确认赵廷美为继承人,同时也继续佐证自己的合法性。

但为什么没学赵匡胤一样,极不情愿的先封赵廷美开封尹,10多年后再封王?因为赵光义早就想清楚了,他不会等10年,他也不会重蹈自己哥哥的覆辙,他要快刀斩乱麻,早点消除隐患。

所以,982年因为赵廷美有谋反之心,将他革职,保留亲王的封号。一招就搞定了赵廷美继承权的问题,然后还是不放心,继续说赵廷美有谋反之心,继续贬,最终导致赵廷美抑郁成疾,吐血而终。

赵廷美肯定有谋反之心,这个过程我在前一篇文章《快刀斩乱麻,赵光义解决皇位继承权问题要比赵匡胤聪明的多》一文中,做了详细的描述。但赵廷美有没有谋反之心,也已经不重要,皇帝说你有你就有,皇帝想让你有你就必须有。

第二点,反证自己即位的合法性。

982年,处理完赵廷美“谋反”一案,某一天赵普突然将“金匮之约”的内容呈报给皇帝,说自己把这件事给忘记了,昨天收拾屋子才发现的。

太假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金匮之盟的文字内容:

太后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

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

这份根据太后遗言写成的文字,是唯一可以确定皇位继承权的问题,因为赵匡胤没想到自己健健康康,会在50岁这一年被弟弟暗算,所以压根就没有遗书和遗言。

问题是,为什么这份文字,在982年才出现呢?答案当然很简单,因为赵廷美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可以光明正大的拿住证据证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了。之前都是口口相传,现在是白纸黑字。

有大臣提出疑问,根据这份约定,皇位是要传给魏王(赵廷美)的。赵光义说:“赵廷美非母后(杜太后)所生,本就没有当皇帝的资格,现在他又企图谋反,你们想要一个这样的皇帝吗?”

众臣沉默不语。

所以,金匮之盟百分之百是赵光义的工具,也百分之百是假的,授意赵普编造的,因为太后死的时候,赵普在现场,是当事人,他说有,也没有人出来证明没有。

作者的话

烛影斧声、金匮之盟之所以成为谜案,是因为有人篡改历史,欲盖弥彰,给后人呈现出的史料真真假假,难以辨识。赵光义在位22年,没事就琢磨着修改历史,但毕竟是编造的,很多地方经不起推敲,所以才造成了这两桩谜案。

这对于我们现在的读者,不见得是坏事,看着精彩有意思就可以了,毕竟历史只属于少部分人的历史,历史的真假留给历史学者去鉴别,看客们只需看热闹即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184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