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改变命运是我国读书人一直信奉的,当然这是比较现代的说法,古人那个时候叫"学而优则仕"。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这是黄梅戏里的唱词。于是一批又一批书生进京赶考,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参加高考是一个意思。
当时鲁迅先生写《孔乙己》、《范进中举》,都是在讽刺中国的科举制度,其实不只这两个,科举制度下疯的人都是一窝一窝。我国古时候起就是文明古国,所以一般都是比较看重文官。大概是因为文官都是能说会道,和皇帝有更多共同语言。
又不是清军入关的时候,讲究在马背上得天下。李白苏轼他们出名也都是有道理的,诗人佳作得以千古流传。
坐吃山空可不是个好习惯,祖上是状元,有一座宅邸,后人住在这里却全靠乞讨为生,祖先知道了估计都能气得从坟里爬出来。这个不争气的后代,名叫牛师静。
出名都是有原因的,不像是现在的流量小鲜肉,C位出道后名气就能大涨。现在互联网很发达,给每个人都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所以各行各业的能人都能够被大家看见。只是出了名的乞丐却屈指可数,出名的原因也不是因为自己,而是因为优秀的祖先。
牛师静住的地方现在看起来是破破烂烂,从前可是状元的宅子,皇帝钦送。牛师静的先人牛凤山是清朝道光年间的状元,自此之后就是一路青云直上。虎父无犬子,状元的儿子也很争光,牛凤山之子牛瑄于同治年间考取进士,或许这种考试功能也是就可以遗传的?
衣锦还乡是许多人的梦想,风光荣耀让别人艳羡是一回事,叶落归根一直是刻在中国人骨头里的东西,很难更改。回家了自然要扩建一番,虽说做人要谦虚,可中状元这种事也没什么好掩饰的,毕竟是全国性考试第一名,以后可就是皇上跟前的红人了,在家里盖个房子也没什么。而且中国人一直很看重房子,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年每年辛辛苦苦还房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时间总是能改变许许多多,沧海桑田都只是转眼之间的事,更何况这寥寥数年的人事变迁?曾经辉煌一时的状元府,如今只剩下了断壁残垣。两代状元的后代也沦为乞丐,想必除了时过境迁的原因,就是教育出了问题。如果后人像先人一样努力,根本不至于沦落到这种境地。
这座曾经的状元府是依山而建,无水无电,周围已经没有人家。牛师静其实曾经在早年间也考取了大学,只是不知道受到了怎样的刺激,记忆停留在了多年以前。政府的补贴他也没有要,只要每天有口吃的就行,老人很知足。终究是不能提过往,一提都是叹与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14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