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记者 李超然)“乌鲁木齐疫情确诊病例中,一半病人一开始没有症状,一半病人完全没有症状。”8月11日晚,在新疆乌鲁木齐参与疫情防控与临床救治工作的国家卫健委医疗救治组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接受央视专访时提到,乌鲁木齐新冠患者中,大概只有五分之一的病人有发烧,更少病人表现为乏力,临床表现非常不典型、非常轻,影像学改变早期也不明显,而武汉病人确诊时,至少有一半或三分之二的病人有发烧、咳嗽、肌肉酸痛、乏力等表现。
而在北京新发地市场聚集性疫情335名确诊病例中,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总共只有26个,轻症和普通病例占到了92.3%,而且治愈率为100%。
无症状感染比例增加或与患者年龄相关
轻症与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大大增加,是否意味着新冠病毒的致病力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了呢?
“很难说,这确实是一种可能,随着病毒变异,病毒毒株减弱,有这种理论可能,但目前学界还没有确切证据证实这一点。”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病理及实验医药系研究副教授张洪涛表示,他认为一个可能原因是近期多起疫情的患者都以年轻人为主,类似的情况还有新加坡,确诊患者多是中青年外籍劳工,他们的重症病例也极少。
张洪涛表示,从官方通报来看,乌鲁木齐疫情确诊病例平均35岁,而且病例都源于一个聚集性社交活动。“如果要证明是病毒毒力减弱导致近期新发疫情患者症状减轻,那么就要看同一年龄段的人在某段时间的病死率、无症状感染者比例与现在比是否有明显不同,控制变量后才能说是病毒本身的原因。”张洪涛表示,目前人们的疫情防控意识普遍加强,老年人接触病毒的机会明显少于工作、社交频率更频繁的中青年人。
此外,确诊患者的发现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邱海波提到,乌鲁木齐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在早期比较高,得益于乌鲁木齐管控有利,大规模核酸检测和排查非常及时,能较早找到一些核酸阳性但还没有发病的病人,包括真正的无症状感染者和一些处于潜伏期的病人,而大多数无症状感染者最后都会转成确诊病例。
而在北京新发地疫情中,也有超过一半患者是通过主动核酸筛查发现的。而在今年2~3月份,受医疗资源短缺影响,患者都是出现症状后到医院就诊才能确诊阳性。
无症状防控更不能松懈,警惕聚集性传播
“没有必要太在意新冠病毒是否减弱,即使毒力削弱了90%,防护工作也不能放松警惕。”张洪涛提醒,无论新冠病毒的传播力和致病力如何变化,普通人都要做好防护,而从政府的角度,则可以基于地区的实时疫情数据适当动态放宽或严格防控政策,尽可能减少疫情防控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例如,世界卫生组织就曾对解除隔离的准则进行了更新,无症状感染者在核酸检测阳性后10天就可以解除隔离,不需要隔离14天,这一缩减其实能为疫情防控减少很多负担。”
“无症状感染或症状不典型造成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因为症状不明显,患者就可能待在家里不就诊,就有可能造成家庭聚集性传播。”邱海波表示,这也是过去两个星期病例发生家庭传播的重要原因。
无症状感染者病毒传播能力较弱
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是否会使得病毒的传播更加让人捉摸不透呢?
张洪涛表示,无症状感染者的病毒传播能力较弱,之前北京万达广场那个核酸阳性的女子便是这种情况,她的密接者无一人感染。一个无症状感染者到了某城市,如果导致传染,感染者也会出现症状,不可能只导致无症状感染。一旦有患者出现症状后确诊,那么按照中国现有的检测防控力度和流调溯源水平,很快就能顺藤摸瓜锁定源头以及所有的感染对象,然后迅速隔离、救治,不会造成大规模传播。
张洪涛提示,但是基础的防护还是要做好,特别是秋冬季节到来之际,这本来也是多种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佩戴口罩、减少聚集,对于其他疾病的防护也是非常有益处的。
“对于即将开学的学生,在教室里还是要佩戴口罩,但如果是户外活动,可以把口罩摘了。如果你的城市没有确诊患者,那就放心地呼吸室外的空气。”张洪涛表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11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