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古代那些“别人家的孩子”长大后都怎样了?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古代那些“别人家的孩子”长大后都怎样了?

引言

江郎才尽,仲永泯然,从古到今无数少年神童天生具有极佳的资质,但却在成长道路上逐渐走上了弯路,一点点褪去了自带的传奇光环,沦为平凡无奇的普通人,甚至陷入了可怕的灾难,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莫大的悲剧。

古代那些名动天下的“别人家的孩子”长大成人后都变成了什么样呢?长期以来我们对历史名人的了解浅尝辄止,停留在书本上,很容易忽略背后隐藏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一个个神童如明星坠落,给天下万千父母在对子女的培养方面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迪。

一、孔融:年方四岁谦虚让梨,步入官场浑身戾气

“孔融让梨”的故事出自南宋学者王应麟的《三字经》,可谓妇孺皆知,每个人从小在接受启蒙教育的时候一定都听过这个故事。话说孔融小的时候颇有才气,时常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

四岁那年,父母买回一些梨子给孩子们吃,那些梨有的饱满圆润,有的干瘪个小,孔融却专捡小梨吃。父母见了感到很奇怪,便问他为何这么做。

孔融答:“我年龄小,大梨应该让给哥哥姐姐吃。弟弟妹妹比我还小,我理应照顾他们。”孔融小小年纪就如此早慧,懂得爱护兄弟姐妹的道理,父母感到又惊喜又宽慰,宗族亲戚听说此事也都觉得他是个奇才。

“孔融让梨”的故事体现出其少年不凡,而孔融小时候的聪慧机敏还不仅限于此,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还记载了一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

据说孔融十岁那年,曾跟随父亲一同去到京师洛阳,当时的司隶校尉李元礼在京城名气很大,凡进京名士大都会先去拜访他。而李元礼也因此清高自大,吩咐门童只有那些才智出众、名声显著之人,或者是自己的宗族亲戚才须通报,若是平凡人等无须禀报。孔父与李元礼并不相识,到了府上被门童问及名讳,正尴尬如何应答,不料孔融却抢先说道:“烦劳通禀,我们是李府君的亲戚。”

李元礼听说有宗族到访,不几时便出门相迎,可是见面一看却不认得,便问道:“您与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答道:“我的祖上是孔仲尼,您的祖上是李伯阳,他们二人之间有亦师亦友的情谊,所以你我两家自然是世世代代的亲戚关系。”李元礼及在场宾客听了这番话,无不在心里对这个年方十岁的小童暗暗称奇,便将其迎入府邸。

席间交谈甚欢,恰逢太中大夫陈韪登门造访,李元礼便将刚刚孔融的一番表现说与他听。

不料陈韪不以为然地说:“有的人小时候很聪明,长大了却未必能成事。”

孔融当众回应道:“我猜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弄得陈韪在大庭广众之下非常难堪。

作为大思想家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年少之时就拥有了不输仲永的才气和名声,名列"建安七子"之一,可以说从小到大都是左邻右舍孩子学习的楷模。但或许正因如此,长大后步入仕途的孔融身上多了几分自负和狂妄,空有一腔报国壮志,却往往思想空泛、言过其实,而这恰恰犯了其上级曹操的大忌。

此外,他还有嘲讽同僚的坏毛病,情商太低、锋芒过盛,在官场上显得格格不入,从同级到上级没有一个人喜欢他。

公元208年,早已对其心怀不满的曹操以“不遵朝仪”、“谤讪朝廷”等罪名处死孔融,并将其一家老少满门抄斩,当时孔融年五十六岁。这件事引起朝野轰动,也令后世史学家争议不休。这里面自然有曹操的政治考量,但孔融自己也难辞其咎。

“父子之间有什么亲情可言呢?不过是情欲本能的产物罢了。母子之间又有何情感呢?恰如瓶中置物,出则离矣。”——《后汉书》

你知道如此冷漠无情的言论出自谁的口中吗?正是孔融本人。由此可见,后来孔融的思想观念早已发生了剧变,不复当年那个善良孝悌的好少年了。到了建安元年,袁谭来犯,矢石交攻之际,他连夜独自逃到东山,发妻子女则被袁军俘虏,抛妻弃子的斑斑劣迹让人怎么也想不到,这就是当年那个让梨的孔融。

二、匡衡:寒门子弟凿壁借光,位登辅宰晚节不保

“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这些关于年少好学的典故我们耳熟能详,年少时常以此来激励自己。其中“凿壁借光”的主人公叫做匡衡,他出身寒微,但却十分好学,发愤图强。出于生活压力,他不得不在业余时间到地主家做帮工,以赚取念书的学费。

在古代书是非常贵重的,一般人家的藏书往往束之高阁,不会轻易借阅。像匡衡这样贫苦家的孩子自然买不起书,所以他在有钱人家做帮工的时候常常不要工钱,只求对方将书借给自己看。白天干活非常辛苦,晚上黑灯瞎火的又没办法读书,他就只能利用中午的一点闲暇阅读。

一天夜里,匡衡突然看到自家墙壁上透出一束亮光。他走近一看,原来墙壁裂了一条缝,邻居家的灯光从墙缝投射进来。匡衡大喜过望,连忙拿出一把小刀,悄悄地将墙缝凿大一些,然后他便拿出书,借着亮光阅读起来。

“凿壁借光”的典故出自晋朝葛洪所撰的《西京杂记》,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有志少年自强不息。故事的结尾非常潦草,只说匡衡后来"很有学问",如果不加深究,我们自然认为他从此直步青云,鲤鱼龙门,但是事实真的那么完美吗?

《汉书·匡衡列传》记载,匡衡从一介布衣,奋斗打拼近20年,终于位登辅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称得上寒门贵子告慰祖先、光耀门楣的成功典型。但是谁也想不到,年少志大勤俭节约的匡衡进入仕途后,在官场这个大染缸中没有保住自己的初心,人生轨迹逐渐发生偏离,最终落得个晚节不保的结局。

得益于年轻时的勤奋好学,匡衡对明经的理解非常透彻,尤其擅长剖析《诗经》,时常在百姓中弘扬礼仪道德。恰逢汉元帝对儒术文辞颇有兴趣,因而对匡衡非常赏识,很快便将其拔擢为丞相,晚年受封安乐侯

匡衡获得的侯国封地原为三十一万亩,但他仍嫌不足,利用职务之便和地图的谬误,暗地里将自己的封地多划了四万多亩。后来东窗事发,被汉成帝免为庶人,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从寒门贵子到巨贪佞臣,匡衡的人生轨迹骤然剧变,发人深省。

三、李绅:青年怜悯民生疾苦,为官之后奢侈弄权

李绅《悯农二首》朗朗上口、千古传诵,将万千农民辛勤劳作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能写出如此好诗的人,想必一定是个清廉刚正之人吧?然而真相却恰恰相反。屠龙勇士终成恶龙,李绅最终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青年李绅与元稹白居易等著名唐朝诗人交往甚密,常有诗文唱和。当时他游历乡里,目睹农民顶着毒辣的大太阳汗流浃背地在田地劳作,心生怜悯,写下了流芳百世的《悯农二首》。然而进入仕途后,李绅摇身一变,开始显露出豪奢淫威的一面。

李绅特别喜欢吃鸡舌,基本上每餐都要备上一盘,而这一盘鸡舌就得耗费三百多只活鸡,厨子们光是杀鸡就得忙活半天,宰杀过后全部堆积在后院,当时的许多文人对这件事都嗤之以鼻。

如果光是生活作风问题,倒也无可厚非,但李绅最大的问题在于人品低劣、恣肆弄权。据《旧唐书》记载,当时有人举报县尉吴湘贪污,李绅得知后,很快将其处以死刑。事后朝廷御史复查此案,发现吴湘罪不至死。

那么,李绅为何要对他量这么重的刑呢?原来,李绅的上级与吴湘之间结有世仇,李绅正是趁此机会报复吴湘,讨好上级。

经过调查,一切真相大白,吴湘得到平反。"吴湘案"使李绅名声扫地,被朝廷官降三级,并规定其子孙世世代代不得做官。

结语

中国古代的官场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千百年来考验着无数胸怀抱负的有志青年。他们中的许多人年少时都曾有"神童"之美誉,但进入仕途后逐渐在宦海浮沉中迷失了本心,在温柔乡和黄金屋中一点点沉沦。这也给中国的万千父母留下了深刻的启迪: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德育往往比智育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三字经》

《后汉书》

《旧唐书》

《世说新语》

《西京杂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0962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