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很多人问我喝了黄芪出现了很多副作用怎么办?这时候需要考虑一下自己是不是适合用黄芪的人群,或者是不是适合单独用黄芪泡水。
强调一下,如果症状复杂,比如虚实夹杂,或有多种疾病的人,不要在网上用一句话咨询医生,自己应该用什么药。因为网上你能描述的信息有限,并且看不到舌苔、摸不到脉搏,无法做到四诊合参,很容易误诊,造成不好的结果。如果要就医,请选择正规医院、诊所,请医生四诊合参、辨证论治。
下面说一下有几种情况的人不适合用黄芪。但是,如果配伍得当(比如增加一些滋阴的药材),其实有些时候也可以用。只是不宜单独使用黄芪。
1、实证不宜
黄芪是补虚药,所以,身体不虚、只有实证的人不适合用,什么是有实证的人呢?简单的理解就是,实证是不该有的东西,你有了,或者多了;虚证是该有的东西,你没了,或者少了。
第一种,表实邪盛。
之前我在黄芪的功效作用一文(链接:黄芪有什么功效作用?糖尿病、高血压和中风后遗症都可以辨证使用 )中提到,黄芪适合于极度怕风,一吹风就容易感冒的人,可以用黄芪或玉屏风散来预防感冒。但已经感冒很严重的时候,就不能用黄芪了。
也就是外感病(比如感冒、流感等)中后期,感冒已经得了,畏寒发热、流涕咽痛、肌肉酸痛等典型症状都很明显了,这时再服用黄芪容易“关门留寇”,容易让邪气(病菌)留在体内,不跑出去,这时不适合喝黄芪。
重感冒时期,不宜用黄芪
第二种,气滞、湿阻、食积内停。
当黄芪用于脾胃病,如果是由于气滞、湿阻、食积等实邪,用黄芪反而会加重症状。
比如实证和虚证的胃胀痛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实证的患处,不喜欢被按,虚证则相反,用手捂一下或者用热水袋敷一下会比较舒服一点。比如有的人胃胀痛、腹胀痛,按一下更痛,这是实证,这种情况就不适合黄芪。本来就实,再一补,容易把邪气补得更盛。
或者观察舌苔,如果是舌苔厚腻,多是有湿盛,也不宜单用黄芪。
或者留心发病诱因,是否是在吃得太多、吃得太油腻,或者在生气、有情绪变化后发病,多是有明确诱因的实证。
这些时候,需要配一些行气、化湿、消食化积、消胀的药。
一按胀痛加重的,不适宜单用黄芪
第三种,新发或病势急剧的疾病。
一些新起的病、突然发病,病势急剧时,多为实证,比如突然胃痛,感冒咳嗽刚起。
一些长期的、慢性的疾病,病势已经减缓的,多为虚证,比如久咳、久泻等。
第四种,体质比较壮实的人
年轻、体质比较壮实的人,得病多为实证。老年人,或身体虚弱的人,多为虚证。
2、阴虚阳亢不宜
黄芪是补气药,气属阳,阴虚阳亢这类病人,不适合。
阴虚阳亢的人,典型特征就是呈“阳”的状态,表现为热、动、燥,机体功能活动亢进这类特征,比如脉搏快,怕热喜冷,面红,口渴,心烦,分泌物或者排泄物呈黄色,大便干,舌红,舌细小,舌苔少等。或者特别容易上火,容易得口疮、舌疮、牙龈出血、咽喉干痛的疾病的人。
如果实在不好区分,简单的辨别方法就是喝了黄芪水之后,感觉躁动不安、燥热、嘴里起泡、头晕等感觉加重,血压升高,就属于不适合黄芪的人群。
如果一定要用,需要配伍一些滋阴的药材,比如糖尿病或消渴症内热口渴,常用黄芪配伍麦冬、生地、山药、知母等滋阴清热药。
阴虚阳亢不宜用黄芪
3、疮疡感染初起,或破溃后还有热毒的时期不宜
黄芪可以托毒生肌,如果疮疡脓成不溃(脓包很大还不溃烂),或者溃久不敛(溃烂后很久都不愈合),都可以使用。
但是,如果疮疡刚起,还没有化脓的时候,或者脓破溃了,还有热毒,没有完全解除的时候,是不宜服用黄芪的,这会拉长疮疡恢复的进程,甚至反复发作、恶化。
4、黄芪过敏者不宜
有临床报道称黄芪服用过量可引起头晕、胸闷、失眠等症状,或有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重者还会出现过敏性休克。所以刚服用黄芪就出现不舒服的人,就不要再服用黄芪,可能是黄芪过敏人群。
有的人自己用黄芪,一上来就加很多,结果出现嘴里起泡等上火的症状,其实要考虑身体是否能一下子承受这么多黄芪的补量。我们一直强调“是药三分毒”,最容易忽视的就是补药,很多人认为补药好,就用很多、拼命的用,结果把自己补上火了。其实最好的方法是小量开始,再慢慢、逐渐的加量,加到能改善症状的时候,就不要加了。
一吃黄芪就上火,不宜单用黄芪
5、炙黄芪和生黄芪有什么区别?
蜜炙黄芪多用于补气升阳的作用,比如中气下陷所致脏器下垂,小腹、肛门有下坠感,脱肛,或者还伴有身体、眼皮沉重感等。其他方面,比如水肿、疮疡多用生黄芪。
一般人用黄芪泡水,用生黄芪即可。(一定要避开上面几种不适用的情况后)
声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文中涉及处方、用法仅供学习、参考,不作其它用途,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需就诊,请到正规医院专业医生处辨证论治。有问题可留言。如您觉得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看后点击关注,“每天学一味中药”系列文章每日更新一种中药,后续内容更好看,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朋友看一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99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