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文里说: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古代敢和皇帝叫板的人不少,大名鼎鼎的海瑞就算一个。但和彭时相比,嘉靖、隆庆时的海瑞只能算是后浪。
彭时为官近30年,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的位子都坐过,当内阁首辅时,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彭时还被《明史》评为明朝七大贤明首辅之一。虽然受到后世高度评价,彭时并不是妇孺皆知的人。
彭时相府
作为三朝元老,彭时曾经干过很多大事,这里只提两件:干涉皇帝的私生活,先后两次叫板皇太后。究竟是谁给了彭时这么大的胆量?亦或他是否有国人思维中的所谓的“靠山”?
彭时管的有点宽:精细到皇帝和哪个女人睡觉
宪宗时,天象彗星出现,按照惯例,彭时借机规劝宪宗朱见深:皇帝多年没有儿子,应该是专宠一人的缘故,希望皇帝雨露均沾,也给宫中其他妃嫔一些机会。
由于朱见深幼年的特殊经历,这位皇帝对万贵妃情有独钟,老妻配少夫,万贵妃当时已近40岁,多年没有生育。皇帝临幸哪个女人,当大臣的都要参加意见,当然,结果是朱见深嘴上答应,身体却不答应。
彭时敢于提出问题,直击皇帝没儿子的痛点,还建议皇帝移情别恋,让一国之主很没面子,其间风险极大。朱见深被搞得很窘迫,然而却没有怪罪他,因为这两个人都明白:彭时这个多管闲事的老头子,如此苦口婆心,为的是大明帝国的国之根本。
彭时两次叫板当朝皇太后
正宫皇后没有儿子,而周贵妃却有儿子,在皇宫里就是件麻烦事。朱见深继位后,母以子贵,周贵妃顺理成章地成了皇太后。彭时据理力争,先皇朱祁镇的原配才保住了太后的名号,为和周太后区别,尊号为“慈懿太后”。
成化四年,慈懿太后去世。周太后再次给皇帝和大臣出了一个难题:能和先皇朱祁镇合葬一处的,只能是她周太后。至于慈懿太后,虽然赶了个早班,只能另选墓地。作为儿子,朱见深选择站在了母亲这边。
慈懿太后的身份是原配正宫,就因为没生儿子,死后竟然和丈夫长眠于地下的资格都失去了。彭时认为,只有将慈懿太后合葬在裕陵(明英宗墓),才能成全先帝的夫妇伦理,作为儿子,朱见深也尽到了的爱心。
为了说服周太后和朱见深,彭时等大臣发挥文官博古的优势,参照前朝的先例,作为裁定的标准样板。举例汉文帝时期的薄太后和吕后、宋仁宗时期的李宸妃和刘后,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决定在先皇朱祁镇身边,一左一右,“二后并配”。
对于这个“两就和”的建议,周太后没有实现单独与丈夫合葬的目的,当然不会同意,而皇帝朱见深夹在中间只是唯唯诺诺。彭时继续发动攻势,发动众大臣长跪文华门,齐声大哭,哭到周太后和朱见深妥协为止。
不怕掉脑袋,彭时的胆量从哪里来?
有些明史研究者声称,明朝庞大机器的运行,维护其秩序的,仅仅依靠道德和礼制,依靠上行下效的榜样示范,而并非是法律上1、2、3、4的条款。罗渐升以为,此说未免偏颇,虽然强调伦理纲常,但古人并非没有法制,否则如何约束百兆生民?
但是,在以农桑文化为主的古代,每一次人臣君主的更换,必然出现国策的调整。作为古代国家最高行政决策机构,遇到特殊情况,解决问题的办法,确有参照先前案例的习惯,案例就是样板,就是被人们认同的法理,所以案例也就具备了严肃性。
正因如此,古代最高机构对每一件事的裁定都相当严谨。比如,守边太监张永诚死后,有人为他请求封谥,明宪宗都同意了,却遭到彭时等人的拒绝,理由是:“现在给刘永诚封谥,将来其他守边的宦官都会参照这个案例,要求同样待遇,变更祖宗之法就是从今日开始了。”
上面说的这两件事,彭时都是在和皇帝、皇太后掰手腕。对于大臣彭时来说,如果有“靠山”的话,他背后的强大力量,就是祖制。
文\罗渐升 图\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明史》
如果喜欢,请关注、点赞、评论、转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94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