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未来十年的深空探测仍将以月球探测为主,同时开展火星取样返回、木星系探测和小行星探测。
月球探测仍将是我国下一个十年深空探测的主题。我国从2007年发射了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到现在我国一共发射了5个月球探测器,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其中包括嫦娥五号T1试验器),在月球探测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绩。今年我国将发射“嫦娥五号”,它将实现对月球表面的采样返回。“嫦娥五号”探测器全重8.2吨,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四个部分组成 。“嫦娥五号”将按照载人登月返回的要求进行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为载人登月验证技术。
“嫦娥五号”模拟图
根据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此介绍,嫦娥六号、七号、八号已经在规划中。嫦娥六号计划在月球南极采样返回,嫦娥七号计划着陆月球南极,进行一次对月球地形地貌、物质成分、空间环境综合探测任务。嫦娥八号除了继续进行科学探测试验,还要进行一些月球资源开发利用等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验证,为未来建立月球科研站做准备。
今年7月23日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其是我国行星探测的开端。“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要一次性完成“绕、落、巡”三大任务。“天问一号”能够帮助我国获得火星立体图像、火星矿物质分布、火星上水资源分布和火星大气成分等,为我国计划在2028年发射的第二颗火星探测器提供科学参考。我国的第二颗火星探测器将降落在火星表面并取样返回。美国即将发射的“毅力号”火星探测器将挖取火星岩石样品并将其密封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计划在2028年发射的另一辆火星车把散落在火星表面的这些样本收集起来,封装在一个密封球体内带回地球。我国的第二颗火星探测器将使我国在火星探测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根据规划我国将在2030年左右开展木星系探测。我国木星探测计划的基本科学目标包括研究木星磁层结构,木卫二大气模型,木卫二表面冰层形貌及厚度,金星、地球、木星间的太阳风结构。还要开展木星系统探测器在行星际飞行期间,以及木星系统探测期间的微型遥测遥控生物试验,观测并研究地球生命在不同空间段的生命状态、适应性反应及变化过程。
我国小行星探测任务已经立项,进入研制阶段。我国的小行星探测任务将会一次发射完成两次探测。小行星探测任务将对近地小行星2016HO3开展绕飞探测并实现取样返回,同时对主带彗星133P开展绕飞探测。2016HO3小行星发现于2016年4月26日,其环绕太阳的轨道使得它持久地陪伴在地球附近,至少未来100年都将对地球不离不弃,被视为地球的准卫星。2016HO3小行星距离地球最远不会超过地球与月球距离100倍,最近和地球的距离不低于38倍地球与月球距离。现在其体积尚未完全确认,其长度可能是40到100米。彗星133P是一颗周期彗星,它的轨道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于1979年被发现。
我国未来十年的深空探测规划有很多开创性的东西,将使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93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