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清朝和元朝是仅有的两个外族建立的政权。相比元朝,清朝在我国历史上存留的时间更长久,多达268年。毕竟是外族执政,清王朝刚刚建立之时也曾经做过很多“不诚实”的事情,而他们这样做,最终目的就是希望统治地位更加稳固。
史书可能会说谎,但一些被发掘的坟墓并不会说谎。从已经被发掘的明朝末期的古墓中来看,很多事实都同历经了清朝之后流传下来的《明史》中的记载差别非常大,甚至那些来自墓中的证据改变了今人对明代末期的认知。
1996年,为了修建宁武火车站,周围的一座明末将军墓不得不被迁移,这座墓的主人名叫周遇吉。不得已之下,专家们只好将周遇吉的棺椁打开,并对周遇吉的骸骨进行清理。
在清理骸骨之时,专家们在周遇吉的后脑骨处发现了非常奇怪的一幕,有一处长达13厘米的伤口,并且非常深。
最终专家们确定,这处伤口是刀伤,而周遇吉的死亡原因也就清楚了。如果是战争过程中被砍死的话不太可能,毕竟身为将军的周遇吉头戴厚重的头盔,不可能被留下如此深的刀口,这意味着周遇吉是战败被俘之后由后脑处一刀被斩杀。
那么,为什么说从这处伤口可以判断出《明史》被篡改了呢?这还要从李自成在西安称帝说起。
明朝末期西北地区的农民爆发起义,李自成在西安称帝。随后带着大顺军仅仅花了6天的时间就攻破了太原,见到李自成势如破竹之势,很多清朝守将都选择了投降,这让李自成攻破北京的信心更大了。
随后,李自成便在进军北京的途中遇到了周遇吉,可以说周遇吉全是明朝末期最强的将领之一了,而他的战败也纯属无奈。周遇吉和很多守将不同,他没有选择投降,而是死守在宁武关,同时派人向京城求救。
本来周遇吉手下的人马就不多,而京城只给了周遇吉两千援军,面对几十万的大顺军可谓是以卵击石。再加上山西境内的其他地区守将基本上都已经向李自成投降,周遇吉也只能硬着头皮抵抗大顺军。
加上两千的援军,周遇吉手中也不过几千军队,面对这点人马,《明史》中说李自成命令周遇吉五天之内如果不投降,大顺军破城之后会立刻屠城。但是周遇吉并没有被李自成吓倒,而是选择执行明朝皇帝的命令拼死抵抗李自成。
在接下来的这几天时间里,周遇吉和他手下的几千人马居然在小小的宁武关抵抗住了几十万大顺军近一周的攻击。最终,在弹尽粮绝以及士兵拼的所剩无几之时,大顺军破城而入,周遇吉随即被俘虏。
由于周遇吉没有按照李自成的命令行事,周遇吉自然是难逃一死。而从他的头骨上刀口来看,周遇吉死于后脑处的一记重刀,而且在中刀之前没有任何防备措施,根本没有头盔的保护。
不过,《明史》中对周遇吉的记载则是:周遇吉拒不投降,最终在两军对垒之际乱箭射杀。破城之后,李自成则下令立刻屠城,除了孩子之外全部杀掉。
而民间传闻同《明史》完全不同。民间传言的周遇吉之死法同专家开棺后验证的相同,并且李自成最后并没有选择屠城。
经过对周遇吉尸骸的清理,显然,民间的传闻更加真实。周遇吉虽然战败被杀,但李自成下令屠城一事却是假。
而且,这个事实也告诉了后人,当年清政府通过篡改《明史》导致很多历史人物被抹黑并且对后世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李自成便是其中之一。
其实透过周遇吉墓出土一事,专家们也近一步意识到了,或许还有很多明末的历史人物同李自成一样,在《明史》中被清朝统治者下令恶意抹黑,可能至今我们对他们的了解仍旧是错误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73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