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穷已经变成了一种原罪。
在不少精英眼中,穷的根源只有一个,那就是懒——懒得动手、懒得动脑。
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女博士芭芭拉·艾尔瑞克卧底底层,就想看看穷人是如何自甘堕落的。
对于即将开始的贫穷生活,女博士格外自信:
“只要自己足够优秀、足够努力,人就能够从底层爬出,不会像其他人那般永远四脚朝天、永远捉襟见肘。”
可当结束完数月的卧底生活后,女博士发现穷人之所以那么穷,根本不是不努力导致的。
她还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我在底层的生活》,揭示了这个社会最残忍的真相,一个跟成功学完全背道而驰的现实。
“如果你在底层,就算忙到吐血,依旧翻不了身”。
卧底的第一件事情,那就是找到一个容身之地。
一开始女博士就做好了心理准备,知道能住宿条件肯定不怎样,但没想到房子真是突破了她认知的底线。
房子没有空调、电扇、纱窗就算了,空间还特别狭小,别说做饭了,就连多余活动的空间都没有。
即使这样的破房子,房租都得需要500美金,几乎要占开销的大头。
邻居说,有地方住就不错了,总比流落街头好。
是啊,有地方住就已经不错了,哪里还有什么选择的权利。
在住宿30公里远的地方,女博士找到了她的第一份工作——餐厅里的服务员。
早晨4:45的时候,闹铃声就一遍遍催人起床。
四周都还是漆黑的一片,换做平日,这离起床时间足足还有3个小时。
等女博士一路奔波到饭店时,她早都精疲力竭,但忙碌的一天才刚刚开始。
因为工资是按小时计算,经理就像一只老鹰,会牢牢盯着每一个服务员,生怕他们会偷懒摸鱼。
一看你手头上的工作做完了,就立马指派新的工作去做,根本不允许你有一点休息时间。
最要命的是,为了让顾客们按时就餐,女博士只能在人少的下午吃一份热狗面包,好几次都饿到快晕倒。
然而,生活并不会因此就同情一个穷人,让他因为努力就变好。
就算忙成了这样,女博士一天才能赚19.44美金,除掉房租的16.6美金,就只能剩2.84美金,也就够在便利店买个三明治。
迫于无奈,女博士只能再找一份兼职。
这就意味着,她每天得工作14个小时,手头上才能稍微宽裕一点。
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整个人都得像个陀螺一样,不停地转转转。
做了一个月的服务员,除掉生活必需开销后,女博士最终口袋里只剩了22美元。22美元能做什么?也不过是吃5个汉堡罢了,就连生病做个检查的钱都不够。
服务员的工作,让一直生活优渥的女博士发现,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很多不公平。
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有享不完的福,有的人只有让自己马不停蹄工作中,才能勉强让自己有饭吃、有床睡。
女博士的第二份工作,是清洁工。
每天,女博士都要出入高档别墅区,在主人的蔑视中,跪着擦完地板。
如果说,餐厅服务员感受到的是身体的劳累,那做清洁工就是尊严的压迫。
尽管他们是靠双手来养活自己,但没有人瞧得起他们。
好几次,女博士都会觉得受到了屈辱,但她也只能躲在出租屋里的淋浴喷头下,嚎啕大哭。
清洁工的工资稍微高了一点,除掉基本开销后,女博士一个月攒了203美金。
但就这能买一件外套的钱,需要女博士一天做两份工作、一周连续工作7天才能换来。
清洁工的工作,让一直骄傲的女博士发现,这个世界上尊严是最不切实际的东西。
就像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这些可怜的人还在为生计奔波,哪里还有时间去考虑生活。
女博士最后一份工作在大型连锁超市。
“这么大的平台,应该会有一点的改变吧!”
但现实却回了她一记耳光!
越大的平台,每个人的工作划分就越细致,完全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想要晋升那简直就是难上加难。
每天,女博士只需做一件事——把商品码放整齐。
工作十分简单,甚至不需要动一下脑筋,只需要重复一个动作长达十小时就够了。
这种长时间机械式的工作,让女博士完全变了一副模样,她目光呆滞、双腿肿胀、大脑一片空白。
被掏空的身体和精力根本没有办法支撑一份学习计划。
这根本不是因为精英口中的目光短浅、没有恒心,而是时间与精力根本不允许。
理货员的工作,让一直优秀的女博士发现,自己的成就并不只是因为努力。
那些赚着最低薪酬的穷人们,他们的努力程度不亚于任何一个精英,他们的智商、情商也并不低。
只是因为没有机遇,不够幸运,他们的生活只是周而复始得重复着。
很多社会精英,之所以能够成为佼佼者。
除了自身因素外,最主要的是,能有一个好的机遇,能有一个好的环境去成长。
女博士在底层的生活,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
即使,她做着跟底层人一样的工作、赚着相同的薪水、住一样破旧的房子、吃一样没营养的饭菜。
但她还是具有很多穷人不具备的优势。
比如,她曾有很好的医疗,有着丰富营养的饮食,有着多年的健身习惯,这都让她有一个更健康的身体去承受重体力活带来的伤害。
最重要的是,除了吃、住外,她没有其他额外的开支,贫穷对于她只是一种体验罢了。
这让她不会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崩溃,也能让她在工作中保有持续的积极性和热情。
而她身边那些人,那些日日夜夜努力在贫困线挣扎的人们,贫穷带给他们的,永远不是什么好玩的体验,更多的都是挣扎与痛苦。
有人开豪车住豪车,有人衣不遮体、食不果腹。
这就是社会真实又残忍的一面。
如果有选择,世上没有人愿意去经历贫穷,没有人愿意去品尝死以外的苦。
不是所有人,对自己的人生都有的选择,可以去过任何一种想过的人生。
在这个向知识型、专业型发展的社会,如果没有知识、没有技能,穷人很难能领到改变命运的入场券,打破贫穷的代代传递。
这不是靠能吃苦就能改变的。
当然希望所有人,都有能够接受教育的机会,能够靠着学习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但不是所有穷人,都拥有一样的机会,有的人只是活着都已经拼劲了全力。
对于这些人,我们没有必要苛责,因为我们都不曾经历过他们的人生,根本没有权利去批判。
除了高高在上的批判,我们能做的有很多。
大到给一个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小到给他们一个善意的微笑。
有时候,我们能拥有这么多,也只不过是运气好了点、挫折少了点而已。
正如那句经典台词所说:
“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7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