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终结明朝统治入主中原之后,朝廷的架构依然沿用明朝制度,只是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些小修改;但其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区别,那就是关于宗室成员的住处规定,明朝奉行"分封就藩制",规定藩王没有皇帝的批准,严禁擅自进京,而清朝采取"封爵固京制"将藩王宗室们安置在京城,没有皇帝的批准,则不准擅自离京;这两种方式其实都是皇帝,为了防范宗室成员,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所采取的应对办法;那么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更为高明呢?
古代皇帝后宫佳丽如云,皇家人丁兴旺,而且每一位皇子都有继承大统的资格,即便立下了"嫡长子继承制",也阻止不了皇子们为争夺皇位,所引发的种种纷争;经过与手足兄弟的残酷斗争,才能脱颖而出如愿以偿;皇位来之不易便会加倍珍惜,甚至一些皇帝继位后,会残忍地杀掉那些曾经的兄弟竞争者;不过这样的皇帝过于残暴,在历史上只是少数,手腕的柔和的皇帝们,还是更多的。
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论功行赏封了许多异姓王,但是没过多久,汉朝就铲除了所有的异姓王,并明谕如果有姓刘之外的人称王,则天下共击之;可是只给姓刘的封王分地,依然没有护佑汉朝江山永固,在"七王之乱"中,正是刘邦的亲侄子吴王刘濞带头起兵"闹事";所以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吸取汉朝的教训,将全国的疆土都交到自己儿子手中看护;可毕竟太子与皇位只有一个,所以朱元璋为了补偿其他儿子,便给他们一一封了王。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防止游牧民族南下,看护大明国门的燕王;从理论上来说,朱元璋将地区防务权利,交给自己的儿子,看似十分保险,无论是自己在位,还是太子朱标继位时,各路藩王对朝廷都不敢有二心;但是建文帝继位之后,这种分封制的危害,便开始显露出来;各个藩王马壮兵强,还都是建文帝的叔叔辈,这让建文帝心有压力,便开始着急削藩;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最后取代了朱允炆坐上了皇位。
出身王爷造反成功的朱棣,深知在外的藩王,对于皇帝来说都是非常大的隐患,所以他完成了朱允炆没干完的事,削减王府护卫成功削藩,并严禁藩王擅自进京,至此明朝王爷便成为了,被圈禁的"富贵废人";可纵是如此,在武宗时期时期,依然爆发了宁王之乱;而清朝则反其道而行,采取"封爵固京制",不仅没有给藩王封地,连常规的二字王名也不准采用,而是称"雍亲王、睿亲王"等名,在自由上更是不准他们擅自离开京城。
相比之下清朝皇帝将藩王,留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对他们的言行都严密监视,这要比明朝外放藩王要保险得多;这些王爷虽然有自己的王府,也在朝廷领取俸禄,但是只要得不到皇帝的信任,手中便没有任何权利,也翻不起任何"风浪"。
当然吴三桂之流,这种就藩外地的异姓王,则不在此讨论之列;若是真有哪位在京的王爷"作死",皇帝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将其逮捕;因此纵观满清一朝,从未发生过哪位宗室王爷,起兵作反对抗皇权成功的事,以事实说话,这也说明了清朝首创的"封爵固京制",比明朝的"分封就藩制"要高明得多。
考资料:《明代藩王研究》,《清朝"封爵固京制"述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63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