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毛姆说:“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
每个公司或多或少都会有那么一些精英,他的工作永远忙碌,遇到事情从容淡定,解决问题敏捷迅速。他的优秀显而易见,但你却很难走近他。
约他和同事喝酒吃饭,他没空;
约他一起打牌聊天,他也没空。
同事的想法是:“优秀又怎样,太不合群了!”
而他的想法是:“我有太多的事情和计划了,哪有时间跟你们一起玩。”
优秀的人不合群,是因为他把时间花在让自己更优秀上
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在于他付出了不同寻常的努力。
他们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他知道要想超越旁人,就得付出比别人更大的努力。因此,他们把握每分每秒可利用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这一点在同期毕业的同学身上,最能看出差距。同样的学校,同样的专业,毕业十年后再相见,你会发现有些人的际遇和现状,已经天差地别。排除掉“富二代”和“贵夫人”,你会发现,那些能够走在别人前面的人,他们一定付出了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才会有今天的收获。
曾国藩说:“早晨不起,误一天的事;幼时不学,误一生的事。”越努力越幸运,越是优秀的人,越知道努力的重要性。在他们眼里,努力让自己保持优秀,不被别人追上,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优秀的人同时拥有强大的自律能力。
蒋介石曾评价毛泽东:“毛泽东不可轻视。他嗜烟如命,但他知道我不吸烟后,在同我谈话期间,竟绝不抽一支。对他的决心和精神,不可小视。”
自律是优秀的根本,一个自律的人看上去是无趣的、不合群的,他不会兴之所致、随心所欲,也不会及时行乐、自由放纵。当常人以牺牲健康为代价,获得短暂的快感时,他以牺牲娱乐为代价,收获了自身价值的提升。
优秀的人不是不合群,只是不合你的群
优秀的人并非不爱社交,只不过他社交的圈子与你不同。这个事实有点扎心了!!!
前几年,微信朋友圈流行一个帖子,大意是劝告年轻人:摒弃无用社交,专注于提升自身实力。为什么说有些社交是无用的?因为社交的本质只有两种:一种是“共情社交”,一种是“功利社交”。
比如说:你下班后喜欢跟同事喝酒交流,一起聊聊八卦,一起骂骂老板,这叫“共情社交”。优秀的人没有这种共情需要,他不喜欢老板,不会和你一起骂,而是寻找新的机会,一脚把老板踢了。
新的机会从哪里来?这就是“功利社交”,在社交中进行价值交换,互利共赢。你肯定是没有这个能力,能帮他实现“价值互换”。所以,他要去找对应的圈子社交。
你之所以觉得他不合群,只是因为你们的圈子不同。
其次,优秀的人因为热爱学习,热衷思考,他的思维会更超前,在与普通人的交流中,很难产生思想的碰撞和共鸣。心理学家曾经总结过一句听起来很刻薄的话:“优秀的人为什么不合群,因为他觉得群体里面的人都很蠢。”
群体思维是一种很可怕的现象,它可以让群体中的人失去自己的想法和判断能力,忽略事实的存在。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在船沉没之前,至少有四次可能发现冰山的信息提醒,但最终这些猜测被淹没在群体思维中,从而酿成了悲剧。
当一个优秀的人在群体中展示出他与众不同的思想时,有如“鹤立鸡群”,旁人只会敬而远之,最终的结果,依然是不合群,既然如此,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罗永浩曾经说过:“有思想的人,到哪里都不合群。”你只管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何必在乎合不合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54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