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年孩子高中参加学校月考,有一次没来得吃饭,带着面包牛奶去学校了。
问题出在时间差上,晚上告诉我们早6:30起床,7:00到校,因为考试缘故到校要比平时晚一些。结果我们做家长的默认了我们是6:30 起床,等到买来爱吃的糁与油条,喊醒小伙子,时间已快到7点。
现在说起此事,认为属于大脑短路,把孩子时间当作了自己时间,其实是把孩子当作了自己。
原因当然是主动找到的,根据结果找原因,可以找出许多,典型的马后炮,因此分析原因不重要,思考背后的启发才关键。
比如,如何有效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如何把注意力集中到最关键要素上?
学会带着问题读书、学习、写文章
想到偶尔读到的美国人写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核心思路就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对于好书需要精读时候,可以带着三个大问题进行:如何重构?如何诠释?如何评价?
记得序言推荐者感叹,自己从事编辑工作几十年,才偶尔发现这样的好书,简直羞愧至极。
几年前还偶然接触到江苏一位基层教育老师发明推广的快乐学习流程,之后也是如获至宝,大为赞叹,其理念就是八个字,“寻疑,暂存,解疑,巩固”,核心逻辑也是带着问题来学习,效率高,效果好,效益大。
我推荐给孩子,反应一般般,可是不死心,依然常常吹吹风,甚至利用国庆假期召集读小学高年级的外甥女与侄子,亲自讲课,推广学习。
我重新解释了学习流程,“淘宝,存钱,解牛,煲汤”。
发现问题相当于淘到宝贝,问题就是最珍贵的财宝,不要急于解决而是暂时存起来,三天时间内如庖丁解牛般解决即可,然后就是把解剖后的牛肉慢慢煲好吸收成为自己的营养。
又是偶然机会,后来从网络上看到一位写作大咖关于如何写作到妙诀文章,读后大为感概,用心做事者,万事似不同,其实大道归一也。
大咖作者认为文章无非就是几个问题构成,只要想,就可以把任何书籍文章变成问答题。
反过来,写作时候关注问题,具体是这六个概念:
“架构”是利用问题建构答案;
“立题”是建立文章问题,当然要用开放式提问;
“生成”则是一问一答,回答几个问题即可妙笔生花,所谓思考不过就是问与答的过程;
“对象”是要求假设朋友在眼前,这是提问与回答的对象,避免跑题无边,类似我们写信要寄给的收信人;
“概念”则是适当总结概括,提炼名言警句;
“举例”属于生动活泼,明快轻松来证明自己观点,当属锦上添花。
一言以蔽之,呜呼哀哉,写作就是提出问题自问自答过程也。
想起经典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这世界,没有偶然,偶然后面是必然。
试着把陈述句变为疑问句
对于问题的重视,很多人很多研究很多结论,只是我们熟视无睹,没有觉察而已。
心理咨询教材已经郑重提出,所谓咨询就是不断地开放式提问的过程,自己少说,要让对方多说,说的越多暴露的问题越多,当事者反思的越多,启发引导的可能就越多,“你无法唤醒一个装睡的人。”
心理学家李克富教授提出一个亲子关系相处的技术,那就是陈述句变作疑问句。
当我们试着与孩子谈心时候,沟通时候,想说出自己看法引导孩子时候,少用慎用不用陈述句,而是改用征求意见的问句。
比如“孩子你觉得这件事该如何做?”“如果是你最佩服的朋友会如何做?”
当我们询问别人时候,不自觉把自己作为了弱者,学生,无知者,对方自然成为强者,老师,有知者,人性是“好为人师”的,你怎么不会滔滔不绝回答谦虚的提问者呢?你们关系有如何会不变的亲密和谐呢?
写到这里,偶然想起一个有趣小故事。某大学教授喜欢特立独行,每到课程结束需要给学生评级时候,他从来不去出试题测试学生,而是让学生依次向他提问,针对这学期课程内容向他发问,教授则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给予学习成绩。
呜呼哀哉,大道至简,所谓成就其实就在问题中。
问题就是心智成长的宝藏
偶然又想到,那个经典的哲学三问题。家长去学校,被门卫拦住,问了三句话“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我们都是探路者,我们都是在路上,我们都在问题的海洋里,唯一的区别就是我们有无自知之明,是否可以自察。
反思,才是最关键的,觉察,才可以提出最有水平最有意义最有趣味的问题。
回到开篇的事情,在孩子说到明天上学时间有变时,在很多信息瞬间出现时候,如果我们问自己,“明天我需要几点起来?”而不是“明天要6:30起床”,那么就可以避免差错出现。
问世间情为何物,问题才是最宝贵的真情!
家庭教育有个理念,“把挫折当存折,把苦难当宝藏”,发现问题寻找问题提出问题才是最珍贵的宝藏。
恰如宋代大儒所言,“问渠哪得清如许,唯为有源头活水来。”问题就是源头,抓住了问题,也就找到了答案。
又如李克富大咖所言,一旦你搞明白了问题是什么,你也就知道了怎么办。
问题,不是我们的烦恼,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前行的恩赐。所谓佛家智慧“烦恼即菩提”,诚哉斯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47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