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弱”这个词,大家十分熟悉,但真正了解其内涵的人并不多,到底什么样才算“脾胃虚弱”呢?人体如果成为这种状态有哪些不适表现呢?哪些年龄的人群容易出现这种状态呢?一起来看看。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消化食物,转输精微,为胃的继续受纳提供条件,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是脾主运化的前提。脾与胃密切配合,才能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将精微物质转化为气血并输布于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与胃主受纳相互影响。
广义上讲,脾胃虚弱泛指脾、胃或脾胃共同出现虚性不适的系列症状。狭义上讲,脾胃虚弱是人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类证型,是集中反应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
一、主要表现及容易出现的主要病症
(一)广义的主要表现
1、脾病。常见腹胀或腹痛,纳少,便,浮肿,内脏下垂,出血等症状。
2、胃病。常见胃脘胀痛,恶心,呕吐,呃逆,嗳气,食少等症状。
3、脾胃病。脾病和胃病症状兼有。
(二)狭义的主要表现
脾胃虚弱,多指脾气虚证,同时还包括由脾气虚证进一步发展,导致的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和脾不统血证。以食少、腹胀、便溏、出血及气虚为主要症状。
1、脾气虚证。以脾气亏虚,失于健运为主要病机。表现为腹胀纳少食后胀甚,大便溏薄,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肥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
2、脾阳虚证。是在脾气虛基础上,阳虚生寒所致。表现为腹部冷痛绵绵,喜温喜按,腹胀纳少,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形寒肢冷,口淡不渴。或见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带下清稀量多,舌淡旁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3、脾虚气陷证。因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清阳下陷所致。除脾气虚表现外,尚有眩晕,脘腹坠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泄不止,或小便浑浊如米泔,或脱肛,或子宫下垂,胃肾下垂、眼睑下垂。舌淡苔白,脉缓弱等。
3、脾不统血证。以脾气虚弱,统血失职所致。表现为衄血,便血,尿血,吐血,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症状,面自无华或萎黄,食少便溏,食后腹胀,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三)容易出现的主要病症
1、食欲下降
2、.腹泻
3、腹胀
4、脏器下垂
5、周身劳倦、乏力
二、产生的原因及易患人群
(一)产生的原因
1、外邪犯胃,长期不愈。外感寒邪、湿热常见,尤以寒邪为多。
2、饮食不节,伤失脾胃。饮食不能定量,暴饮暴食,胃纳过盛。
3、五味过极,辛辣无度。
4、情志不畅,忧思损脾。
5、素体虚弱,先天不足。先天亏虚,后天劳倦过度。
6、病后体虚。
(二)易患人群
1、儿童
2、老人
3、饮食不规律的人群
脾胃虚弱的症状你都了解了吗?食补方法我们下期再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38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