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 > 2020年冬病夏治,究竟应该贴几次?

2020年冬病夏治,究竟应该贴几次?

导读:冬病夏治,敷贴次数是不是越多越好?通过传统中医学的疗病原理,告诉你答案。

适合人群:所有需要或者关心冬病夏治的人群,以及进行冬病夏治的医疗单位。

对于很多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和风湿性关节疾病的朋友来说,冬病夏治,无疑是大家的福音,也是大家所期待的关键性治疗方法。但是也有朋友问道:“现在冬病夏治有三贴、四贴、五贴,甚至还有贴六次的,花钱并不害怕,关键是贴几次最好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寻答案。

冬病夏治,又叫做冬病夏治三伏贴,是通过温热性的中药敷贴,贴在人体的某些部位及穴位,来刺激辅助人体的阳气,从而达到祛除人体寒邪、康复疾病的目的。中药三伏贴,对寒性疾病的三种类型,效果比较好,即慢性咳喘类疾病、慢性胃肠道疾病、及慢性关节疾病。传统的中药三伏贴,主要是在头伏、中伏和末伏的三天,进行局部贴敷,现在逐渐演变为“夏至贴、伏前加强贴、头伏贴、中伏贴、末伏贴、末伏固本贴”等更加丰富的形式。因为各个地区及医院,对于冬病夏治三伏贴的认识不同,所以三伏贴的次数也不同,造成了一定的认识混乱,使部分患者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不知道贴多了,是不是会有不好的反应?

从传统中医学的角度讲,人体的五脏六腑,具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物质属性,并对应了一年的不同时间段,其顺序为风-火-暑-湿-燥-寒,其中的太阴湿土,对应了长夏,即6月21日-8月22日的时间阶段,也是我们进行冬病夏治的时间段。

2020年的三伏天,分别为7月16日、7月26日及8月15日,即10天一伏。从今年三伏天的分布来看,时间段较为偏后,6月21日-7月16日的空档有25天,可以增加2次敷贴;但是末伏之后,即8月15日后,很快就进入了8月22日的燥气阶段,已经不太适合进行敷贴了,故末伏之后的固本贴,就有画蛇添足的不妥之处了。所以,2020年的敷贴,贴4-5次是较为合适的,且增加的次数,在头伏之前。

六经脏腑分布图

从这张中医六经脏腑分布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太阴湿土,主要包括了脾和小肠两个脏器,其中太阳小肠经,以及与之同名的太阳膀胱经,是冬病夏治的重点靶点所在。膀胱经,主要与慢性咳喘相关;小肠经,主要与慢性胃肠病相关,尤其是寒性腹痛腹泻;而关节的寒湿,主要与膀胱经和小肠经的热力不足关系密切。这张图,也从侧面,印证了《黄帝内经》的风、热、暑、湿、燥、寒六气时间分布顺序,从而指导我们正确进行夏季三伏贴。

现在,我们可以使用传统中医学的知识,做出一个这样的解答:2020年的冬病夏治三伏贴,贴4-5次为好,头伏前可以加1-2次,但是末伏之后,不再增加三伏贴次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3833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