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致仕元无官爵累,心田洒扫净无尘:唐朝官员退休生活什么样子?

致仕元无官爵累,心田洒扫净无尘:唐朝官员退休生活什么样子?

前言:

你觉得什么样的生活最幸福?不少人的回答都是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虽然这个愿望看起来不太靠谱又不是很上进的样子,但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真实的想法。

在唐代的社会就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不用上班上学,朝廷还会定期给他们发钱,每天就是最大的事情就是喂喂鱼、写写字,甚至他们还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这就是唐代的退休官员们他们又被称为致仕官

图 | 唐代官员

一、 致仕类型:千奇百怪的退休理由

在现代人的认知里,退休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年级到了的正常退休;一种是因病退休。而在唐代社会中,官员们的退休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有人是被迫致仕,有人是主动请求,至于上书皇帝的致仕理由更是千奇百怪。

  • 年老致仕

这种情况是所有退休类型中最幸福的一种,他们大多和现在中年人一样对退休满怀期待,但由于某些待遇问题,也有人不愿年老致仕的。唐代时官员退休的法定年龄是沿袭汉代"七十而致仕"的传统,但在具体的案列处理上是非常通人情的,并不是现代的"一刀切"。

比如《职官制》就记载"年七十以上,应致仕,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

也就是希望一些政绩斐然的官员能够继续帮助朝廷做事。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其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闲散无所事事的官员虽然年龄未到七十,也可以提前退休。在唐朝像这样单纯因为年老提出致仕的官员有明确记载者就有九十二人,其中就有很多熟悉的名字诸如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以及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等等。

图 | 颜真卿

  • 因病退休:

和现代一样,也有很多官员是因为健康原因而申请退休的。据《旧唐书》记载,这样单纯因为疾病而致仕的情况大概有四十多人。其中比较有趣的也是现代人意想不到的,则是他们所得的在记载中看起来稀奇古怪的疾病。

据记载,唐代官员因病致仕最频繁被提到四大疾病分别是——足疾、心疾、风寒以及中风。我们现在看来最合理的只有中风了,那么其他三种疾病都是什么呢?足疾并不是真的是一种疾病,而是官员因为年老腿脚不便甚至必须借助车马等代步工具才能出行。这种情况显然适合高强度的工作。心疾也不是想象中的心绞痛之类的疾病,而是在"伴君如伴虎"的高强度压力下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精神高度紧张。受风寒则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体质较弱,经常患有小疾病。

总之,这些因病致仕的理由大都是一些职业病,也可以看出其实唐代官员的工作压力非常大。不过也有很多官员的致仕理由是"双重保险"——既生病又年老

图 | 郭子仪

  • 无意官场而致仕:

有以上这些很现实的理由,当然也有一些比较超脱的致仕理由。比如觉得官场过于黑暗,无法独善其身所以选择致仕的;还有认为自己不善政治斗争而选择致仕的。我们把这些人统称为无意于官场的。

其中最为洒脱的就是唐玄宗时期以刑部尚书致仕的李日知,当时他"家产屡空,子弟名宦未立",家里十分贫苦,但他毅然决然决定要致仕,不仅他的妻子十分反对,甚至所有家人都劝他等到子弟成年再致仕,但他觉得"书生至此,已过本分。人情无厌,若恣其必,是非止足之日。"立刻便上书请退,这算是唐代最为任性的一次致仕了。

图 | 李日知

  • 勒令致仕:

之前都是自愿选择致仕的官员,相对的也有被迫致仕的官员。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整个古代中国奉行的金科玉令,像是很多皇帝因为灾祸天象下罪己诏,官员也一样会因为奇异天象而倒霉。《新唐书》记载,会昌年间"星家言巧惑犯上相",这种天象象征着皇帝会驾崩或者宰相会离位。为了避免皇帝驾崩的情况,时任宰相李德裕"恳丐去位"。

这种情况时常出现,甚至权倾一时的长孙无忌也曾因为数月不雨而"上书辞职",当然也有不少官员因为直言上书触怒龙颜而被勒令致仕的。

此外唐朝还有因为政治避难而请求致仕的官员或是像陈子昂一样因为奉养双亲而选择致仕的官员,致仕的理由五花八门,但不同的致仕类型所获得的待遇也不尽相同

图 | 权倾一时长孙无忌

二、 致仕待遇:一在平地一在天

退休官员的待遇我们这里只看两个最被官员们所重视的部分,那就是怎么安置退休官员以及唐代的"退休金"有多少

在唐代,对于退休官员的安置大致有两个方向。第一个就是虽然退休但却依然留在京城。很多曾经叱咤风云曾经的重臣都属于这种情况,因为他们虽然已经不在政治舞台上了,但难免政坛上依然有他们的传说,他们依然有一股政治势力会影响朝政,他们的政治经依然是后生们所不具备的。所以他们退休后,朝廷希望他们能在京城安置,以方便朝廷的不时之需。

第二种就是希望远离朝廷纷争或者对于家乡十分想念的致仕官们,他们大多数只希望退休后能逗鱼喂鸟,朝廷大多数情况都会尊重他们的愿望,恩准他们去往家乡或其他地方安享晚年。

唐代官员们致仕时的官职大多不是其本身的官职,因为一些退休的官员可能不能立即适应没有权力和荣耀的情况;也有官员一生尽忠职守,皇帝希望予以嘉奖的情况。总之朝廷在官员致仕时会给予更多政治方面的优厚待遇。比如赠与官阶,或者赠与爵位等手段,使官员能够以更高的地位致仕,提高他们致仕后的待遇。

图 | 魏征

很多官员在任时十分清廉,在唐朝甚至有一些官员退休时是"家徒四壁"的情况,所以"退休金"就成为了官员们最关注的退休问题了。唐代前期的律法规定,五品以上致仕官可终身享受半禄,六品以下的致仕官只可享受四年的半禄待遇;在唐玄宗时期则改为所有官员都可享受终身半禄的规定,但到了唐代后期又恢复了唐初的规定。

这种退休金待遇显然对于官位较低的官员不太公平,所以不少底层官员害怕致仕后无收入,迟迟不肯退休,抱着混日子的心态,地方的行政效率也在中唐就大幅下降,晚唐社会经济走向衰落也与退休金制度有着一定的关系。

除了制度规定的"退休金",皇帝出于笼络人心的需要有时也会赐予致仕官额外的收入。比如杜如晦就因为有才能在致仕时得到了皇帝优诏给全禄的待遇。还有时候朝廷举行重大典礼或国家有重大事件之后,皇帝下达诏令大赦天下,其中就有可能赐予所有致仕官俸禄。

三、 致仕后生活:风景不同人各异

唐代官员们的退休生活各不相同,总体呈现了多姿多样的状态,这也体现了唐代多元包容的时代特征

图 | 唐玄宗

唐代对于退休官员有一个特殊的规定,那就是允许退休官员参政议政。比如出现在课本里的名臣魏征,他就多次请求退休,唐太宗不好对一个病弱老人多次拒绝,就只好允许,但致仕后又"拜征特进,仍知门下事",魏征就是这样度过的退休生活,他甚至一直工作直到死亡,可谓是把终身奉献了大唐。相同情况的还有郭子仪杜佑等人,这样看来太有能力的人往往连退休都不能休息。

还有像杨复恭一样将致仕作为政治手段的人,他们在致仕之后,依然致力于要将国家推入水深火热中。结果却是兵败被擒,身败名裂,斩首于市的结局。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致仕官员的生活依然是和大时代背景相关联的,也是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

当然除了这些十分遗憾不能享受生活的官员,也有一部分官员老而逢时,能够功成身退、安享晚年。李客师就是这样一位,他在永徽初年致仕,之后就流连田园、纵情山水之中了。

"性好驰猎,四时从禽,无暂止息。""鸟兽皆识之,每出则鸟體随逐而噪,野人谓么'鸟贼'"

通过这些描写致仕生活的语句能够看出他的生活是充满乐趣的。当时也有一些著书修学的致仕官,他们希望自己能够恩续后世。

《新唐书》记载:宋朝之前"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其著录者,五万兰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么学者自为之书者,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

这些数据足以说明致仕官员的著录的风气之盛。

图 | 杨复恭

结语:

"人生七十古来稀",但在唐朝社会居然出现了不少退休回家后颐享天年并以高龄寿终的官员,我想这和唐代律法给予致仕官有人情味的物质保障和政治地位有一定关系。另外盛世的繁华开放也赋予了唐代致仕官们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豁达开朗的处事态度,所以透过史料的字句看待这个特殊群体的时候,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那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强烈家国情怀;或者是"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的轻松与和谐。

唐代的致仕制度最值得今天学习的是极富有人性化的管理条例,没有"一刀切"的不通人情,也没有将致仕官看做社会的边缘群体,而是展现出政府对致仕制度实施的积极态度,这也是唐代对自古以来尊老敬老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通典》

《旧唐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3662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