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国君嬴氏一族,先祖伯益为舜帝“养畜有功”,被赐姓为“上古八姓”之一的“嬴”姓。东汉王符在《潜夫论.志氏姓》中明确提到,汉族的秦、李、徐、沈、赵、梁、葛、江、黄、阮、廖、英、廉、诸葛姓氏,皆出自“嬴氏十四姓”。
公元前771年,犬戎勾结申侯,进攻国都镐京(西安),周幽王被杀于骊山之下,西周亡国。第二年,继任的周平王将王都从镐京(西安)东迁至洛邑(洛阳),史称东周。当时的秦襄公,在周王室被犬戎和叛乱的围攻下,濒临破产之时,雪中送炭,遣军护送,被周平王封地于陕西,建国为“秦”,嬴氏开始位列诸侯,秦国由此诞生。
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国嬴氏经过灭韩、伐楚、平齐,武王分封的108个诸侯国,全部归秦。500年前,秦襄公在关中埋下的嬴氏种子,历经数百年的苦心经营,终于修成正果。
赳赳老秦,要干就干,不整虚的
早前,周平王将秦襄公封地关中,实际上,是周王室给老秦人开的一张空头支票。
犬戎申侯之乱以后,陕西被西戎占领,秦襄公,空有秦公封号,而无封地之实。
此后,老秦人,数代创业血拼,从秦襄公开始,儿子秦文公,孙子秦靖公,以及之后的秦宪公,连续四代秦公,70年时间里,不断征伐犬戎,老秦人一路向西开挂,犬戎的势力被压缩至华山以西。
四代人的努力,老秦人终于灭社戎、败冀戎、征彭戎,灭小褫,收复关中,秦国边界推进到华山脚下。
至秦德公时,秦国又将都城从镐京(西安)向西继续推进400里,西移至雍城(宝鸡)。
至此,秦国西征犬戎,拓地千里,加上国都西移,消化了新占之地的反抗势力,秦国势力大增,大国规模已然成形。
秦穆公时,秦国羽翼丰满,秦人将注意力,从西面蛮荒之地转向东方的富饶中原,通过收编女婿,与晋国结秦晋之好,开始谋求中原称霸。
但很快剧情反转,秦国与晋国反目成仇,秦晋崤山之战,秦军主力被晋国全歼,几乎全军覆没,秦国染指中原的梦想也就此破灭。
之后,秦穆公调整方略,放弃东进,专注蚕食西戎之地,秦公再次获地千里。表明看起来高歌猛进,实则暗流汹涌,秦人之后数百年,开始在“记吃不记打”的性格缺陷中,接二连三的付出惨重代价。
果然,当秦国军队掉转枪头,再次向东与晋国开打的令狐之战、彭衙之战、辅氏之战、麻隧之战,皆遭惨败,秦国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不但元气大伤,一再失利的战局,也让秦国被晋国死死压制,被晋军锁死在函谷关。秦人除了关起门来狂揍西戎,东出梦想,似乎再无希望。
直到200年后,秦孝公的《求贤令》等来了商鞅,东出函谷关,才出现松动迹象。
商鞅,点燃了老秦人久违的血性
抛开商鞅的法治,单说他对秦国军队的贡献,详细可信任的军功爵制度,以及制度背后延伸的实物奖赏,功劳甚大。
这种实打实,非画大饼的方式,让底层士兵,看得见,摸得着,去一趟战场,只要有拼死决心,很容易实现。出身庶民的底层士兵,通过军功爵,清晰看见如何阶层跃升。
先秦以前,军队的赏罚,严格世卿世禄,个人财富和地位,只能由血缘的亲近关系决定。
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维系着整个国家的运转,军队是否严明赏赐,在统治者眼里不重要。
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人口、土地、财富,互相征伐,弱小诸侯国被大国吞并,大国在局部实现了相对统一。
战国以后,战争越来越残酷,对军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国使出浑身解数,不断感召庶民上战场。
但是,庶民不是既得利益群体,参与战斗的积极性不高,战斗力非常低下,往往一触即溃。
商鞅变法以后,理顺了军功赐爵与士兵之间的执行关系,从现实角度,解决了庶民不肯出力的问题。他提出 “国以功授官予爵,此谓以盛勇战,以盛知谋,其国必无敌”。
当然,重视军人赏赐不光只有秦国,函谷关外的其它诸侯国,包括魏、赵、韩、齐、楚、燕,同样重视。
只不过商鞅将秦国的军功赏罚分的非常细致,绝不坑蒙拐骗,有功赏,有过罚,说到做到。从最小的小夫、公士、上造,再到中层的簪裹、不更、公乘,直到最上层的五大夫、左庶长、大良造,一共二十级。
每一级爵位升迁,中低级按斩首数量计算,环环相扣,非常简单,升迁也快,奖赏明确,回国就奖,绝不推诿扯皮。这或许就是“徙木立信”的榜样作用。
看来画大饼不止骗不了今人,就算穿越到古代,也骗不了当时的秦国人。只有言而有信,才能号令千军。
获得爵位有什么好处呢?
《商君书》记载,“战场斩首一人,赏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儿子中可择一人做50石之官,如果斩首两人,获100石之官。
如果能混到低等爵位中的“上造”级别,庶民可以坐车(普通人乘马车是僭越行为),从而社会地位实现质的飞跃,从前村东头的王二,如果去趟战场博得军功,回国分分钟娶上媳妇儿,不止能娶妻生子,房产,田产,应有尽有,有如此靠谱的阶层跃升通道,秦人激动不已。
这是活着时候的奖赏,如果立功之人去世,战功也可以福泽子孙,获得相应赋税减免。国君的再三提倡,以及可观的物质奖励,从根本上提高了秦国军人的社会地位,国家从制度上,对军人和平民做了身份区分,比如庶民一参军,就会自动获得“小夫”的身份,虽还未立功,但是已经和平民有了本质区别。
从入门级区分军人和平民的“小夫”荣誉,一路开挂,通过战场军功,理论上最高可以获得大良造的职位,大良造是掌管秦国全境军队和官衙,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最高实权职位,从实质上,甚至比汉代的丞相权力还大,通览整个秦国历史,通过战功获取大良造爵位的人,也只有商鞅和白起,寥寥数人而已,可见难度之大。
由于秦法计算军功过于简单,所以有严格的制约规定,级别越低,获取爵位的难度也越低,而到了中级,级别越高的军官,就不能简单通过斩首数量计算,而要看相应贡献大小,获爵难度也陡然增加。
比如“战神”白起,在当上大良造的最高军功爵以后,又经历13年,直到长平大战,获得的盖世奇功,才最终坐上了武安君的名位。
秦国的客卿,含金量有多高?
百里奚、商鞅、范睢、张仪、李斯这些外来客卿,虽然最后功成名就,但一开始入秦、仕秦之时的客卿地位却并不显眼。
或许因为商鞅的表率作用,让秦孝公以后的惠文王,昭王,武王,始皇帝等人,看到了客卿的巨大价值,这些人双商高,见闻博学,不但能将所学所长给秦国带来新机,同时这些外来之臣在秦国没有根基,不用担心犯上作乱。
所以尤其是战国中后期,秦国非常重视,从其它诸侯国吸引人才,引进人才,一旦发现才堪大用,会立即启用实权高位的左庶长,甚至是大良造。出手阔绰,封赏毫不吝啬。因此战国中后期,有大半客卿都跑去秦国碰运气。
透过《资治通鉴》的记载,入秦客卿的俸禄是税邑600户,这个标准相当惊人,这是秦国大臣最高级别大良造的工资水准。难怪苏轼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这相当于战国时期,读书人毕业之后,最好的出路,就是去秦国获君王赏识,做客卿一展才学。不仅能博取功名厚禄,还能获取极高的收入,实现人生价值,感叹战国或许真是读书人的黄金时代。
从后面发生的事情来看,客卿的价值显而易见。
百里奚让秦国称了霸,商鞅让秦君从公爵升格成了王,范雎在六国围堵的铁幕中,为秦国撕开了扣子,而张仪的一张嘴,更是让秦军,突破函谷关的三十年封锁,出关让天下惧怕。
秦国新军
秦孝公麾下战将车英,按照魏武卒的训练标准,从军营和底层庶民中,挑选了5万精装男丁,组建秦国新军。当时,新军在雍城西郊90里处的陈仓峡谷中,设有兵工厂,兵器,马具的冶炼,防护甲胄的装卸,全部在陈仓峡谷中的兵工厂完成。雍城四周的军需物资,源源不断的运抵陈仓,兵工厂炉灶烟火彻夜不熄,鼓风恍若惊雷,新军的装备速度,一日千里。
除了资源调度优先供给新军以外,新军的骑兵,清一色的铁甲青铜长剑,所有马具马蹄,连马头上都是铁皮面具。骑兵铠甲身穿60斤的精铁甲胄,全身只露出两只眼睛,每人一口重型长剑,还有一支5米长的铁杆长矛与二十支远射长箭。
新军步兵,每人配备左手铁盾、右手长矛、左腰大砍刀、右挎弓箭壶、身背破甲大木棰。按不同的兵种,又分为弓弩手,身背二十石强弓硬弩。长矛手,长矛。刀手,手持铁皮包裹的盾牌,人手一口后背大砍刀。全部步兵为三层铁甲,铁枪无缨头盔。
全军分为左中右三军,步骑混编。左军骑兵八千,步兵五千。右军骑兵八千,步兵五千。中军骑兵一万四千,步兵一万。另还有一万名由战车兵改制的辎重兵,用于护送辎重粮草。
此外,秦军还备有特种部队,秦国锐士营。
车英之后,司马错位列上将军,将老秦人100多人的铁鹰剑士扩军至1600人。这些人熟悉马战、步战。长矛,弓箭,砍刀,木锤样样精通,铁鹰锐士的训练,对标战国中前期的第一强国魏武卒训练。手执5米长的长矛,身背20支长箭和一张铁胎硬弓,同时携带3天口粮,每个士兵,携带物资50公斤,连续急行军100里,迅速投入高强度的作战,想想普通人这个强度,要做到是多难。现代人,将一袋10公斤大米,从1楼扛到5楼都不容易,看来2000年前的精兵不是这么好当的。
为何秦军,不管是新军步骑,还是铁鹰锐士,都要对标魏武卒呢?
这是因为魏将吴起,为将攻秦的三十年时间里,多次大败秦军,吴起还曾经率领魏武卒,攻下过秦国天险函谷关,与秦军大战72回,几乎全部以魏大胜,而秦惨败告终,并且魏武卒,夺取了秦国在黄河西岸500里的河西之地,秦军被压制在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要多憋屈有多憋屈。
加上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50万秦军,以精锐骑兵和巨大的战车优势,范围被5万魏国纯步兵杀的大败,这是秦军的耻辱。新军出山的头号敌人就是对面的魏国魏武卒。
秦国兵器工业的标准化
兵马俑坑中,出土发现的青铜剑,长矛,虽然生产日期相隔十数年,但是形状、样式,兵器长度,尺寸却完全一致,这是秦国兵器标准化的有力证明。当时出土的青铜剑,剑身8个棱面,剑与剑之间,测量误差肉眼无法区分,数十把青铜长剑的侧面棱线也是一样。
另外,从秦剑的长度上,是介于81厘米到95厘米,而当时其它诸侯国的长剑尺寸,基本上是50厘米-70厘米(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就是55厘米),秦国长剑能比对手至少长10厘米到25厘米,可谓一寸长一寸强,长度差距带来的攻击范围不同,让冷兵器战场上的秦国士兵有了明显优势。
俑坑中,出土超过4万枚箭头,通过现代技术测量,箭头所用冶炼技术完全相同,箭头的弧度,流线,数万个箭头非常一致,秦军的箭头全部采用三棱锥形,击中目标后,三个棱的切割力都会同时发挥作用,容易突破甲胄防备,造成致命杀伤。同时,三棱箭头在空气中飞行,对不稳定的流动空气力有抵消作用,目标命中率相似于现代的子弹射击原理,看来当时秦军的弓弩制造水平已经非常先进。
据考证,当时秦军具备完善的军工管理制度,从管理层面分为四级,基层是工匠,中层是丞到,工师,最上层是相帮,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刻在兵器上的名字找到相应的责任人,秦法严苛,从工匠到管理者,都极为害怕因为失误,连累到家人性命,所以在制作工艺上,力求精益求精。
说在最后
按照孙子兵法的总结,有5个取胜条件至关重要,“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其中,孙子将“道”的士兵追随列为第一,可见秦孝公和商鞅,很早就领略了兵法精髓,熟练掌握如何通过精神和物质奖励,让士兵为国死战。
战国荀子,曾将秦国,魏国,齐国,三个当时强大的诸侯国的军队战力做过比较,齐人善技击,不如魏武卒,操十二石之弩,日行百里而战,而魏武卒虽强,却抵不过秦国锐士。说法虽有些夸张,但荀子的预言成真,秦军果真统一了天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26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