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 > 尿酸高了一定会得痛风吗?痛风不可怕,做到这2点,可控可防

尿酸高了一定会得痛风吗?痛风不可怕,做到这2点,可控可防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尿酸高的人群在不断地增加,部分高尿酸血症患者还发展为痛风。到底尿酸高到什么程度才会引发痛风?所有高尿酸的人群都会得痛风吗?根据很多人热心关注的话题,今天为大家科普痛风的相关医学知识。

高尿酸如何发展成痛风?

首先了解下尿酸,它是嘌呤代谢终产物,由细胞代谢分解的核酸、其他嘌呤类化合物和食物中的嘌呤经酶作用下分解而来。人体中,80%的尿酸由人体自身内部的嘌呤代谢产生的,而剩下的20%则来源于富含嘌呤或核酸蛋白食物。当血中的尿酸浓度过高和(或)酸性环境下,尿酸可析出结晶,沉积在骨关节、肾脏和皮下等组织。人体的白细胞把尿酸结晶体当作外来敌人,聚集在尿酸结晶的部位并把它吞噬掉,白细胞释放一些炎性因子,导致痛风性关节炎、痛风肾和痛风石。这时痛风就出现了。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致病,主要由尿酸排泄障碍引起(80%-90%),包括肾小球滤过减少、肾小管重吸收增多、肾小管分泌减少即尿酸结晶沉积等。而继发性高尿酸血症与痛风主要由于肾脏疾病致尿酸排泄减少,骨髓增生性疾病所致尿酸生成增多,某些药物抑制尿酸的排泄等原因导致。

痛风在临床上有何特点及诊断方法?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在临床上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而女性多在更年期后发病。一开始只是血尿酸高,并没有痛风症状,可持续几年或几十年,有些患者可终身不出现症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痛风的患病率增加,并与高尿酸血症的水平和持续时间有关。当患者受寒、劳累、饮酒、高嘌呤饮食时,在半夜或者清晨起床后出现脚拇指关节处突发剧烈疼痛,伴有关节处皮肤发红发胀,疼痛持续几天后能自行缓解,但关节处皮肤可见一些脱屑和瘙痒感。随着炎细胞和尿酸盐在关节处堆积,关节会出现肿胀、僵硬、变形等。当尿酸盐在肾脏堆积时,对肾脏产生损害,影响肾功能形成痛风性肾病和尿酸性肾石病。

在血尿酸测定中,男性和绝经后女性血尿酸>420umol/L(7.0mg/dl)、绝经前女性>350umol/L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如同时出现关节炎疼痛、尿路结石、肾绞痛、关节畸形等表现就要考虑痛风。关节液穿刺、痛风石活检证实为尿酸盐结晶可做出诊断。X线、CT、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进一步确诊痛风。

得了痛风我们该如何治疗?

痛风防治上主要目的是控制高尿酸血症预防尿酸盐沉积,迅速控制急性关节炎的发作,防止尿酸结石形成和肾功能损害。

1、 一般治疗 控制饮食总热量,少饮酒,少吃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产品等,每天多喝水(2000ml以上)增加尿酸排出体外,谨慎使用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如氢氯噻嗪等噻嗪类利尿剂。

2、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

绝对卧床,抬高疼痛的肢体,避免负重。非甾体抗炎药可有效缓解急性痛风症状,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首选药,如吲哚美辛、双氯芬酸、布洛芬、罗非昔布等。秋水仙碱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特效药,通过抑制炎性细胞的炎性因子而抑制炎性细胞变形和趋化,缓解炎症。但秋水仙碱会出现恶心、呕吐、厌食、腹胀、腹泻、白细胞减少等骨髓移植的不良反应。对于上述药物无效或者不能使用时可考虑糖皮质激素,但停用糖皮质激素容易出现症状反跳。

3、高尿酸血症治疗

当急性痛风复发、多关节受累、出现痛风石、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受累关节出现影像学改变以及并发尿酸性肾石病,建议使用降尿酸药,维持血尿酸<6mg/dl,以减少或清除体内沉积的单钠尿酸盐晶体。降尿酸药主要抑制尿酸生成和促进尿酸排泄两类,排尿酸药如苯溴马隆、丙磺舒等,后者如别嘌醇等。高尿酸血症治疗需要长期治疗甚至终身治疗。

4、 其他治疗

可服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较大痛风石或经皮破溃者可手术剔除。

没得痛风,我们如何预防控制尿酸?

对于没有高尿酸的的人群来说,预防很重要,通过饮食与生活干预尝试将尿酸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如下:

1、 饮食方面,建议少吃高嘌呤食物,比如动物肝脏、心脏、肾脏等内脏;长时间煮过的肉汤、长时间煮过的火锅汤;海鲜等。长期食用很可能导致尿酸升高。适当增加蛋、奶及富含维C的食材如猕猴桃、梨、樱桃等水果。对于乳糖不耐受的可以选择酸奶、奶酪。平时多喝水,促进体内的尿酸排泄,每天饮水充足,保证2000ml以上。不要饮酒或者含糖比较多的饮料。

2、 生活方面,运动有助于新陈代谢,控制体重,帮助控制尿酸,可选择慢跑、快走、游泳等运动,骑自行车也很不错的。运动后尽量补充水分。作息规律,睡眠充足,少熬夜。

总结:痛风越来越受人们关注,痛风症状时常困扰着痛风患者的生活,如何避免痛风,需要我们对痛风科学理性认识,健康生活与饮食。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避免痛风发生。希望我的科普对你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张文武. 急诊内科学. 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332-333.

葛均波,徐永健. 内科学. 第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56-859

我是坚持科普医学知识的赵医生,对我内容感兴趣的,请点赞关注我。你的支持,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2313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