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绩不是孩子的一切,却是孩子成才路上不可缺少的奠基石。
很多孩子在上学的时候都遇到这样的事情,老师总是会对着后排的学生吼:“你们几个就不是上学的料,不想上学就赶紧收拾东西回家,别耽误成绩好的孩子学习!”
在正常情况下,坐在后排的孩子大部分成绩不怎么好,但只要努努力,成绩还是可以进步的,怎么老师就能一口咬定孩子不是学习的料呢?
李玫瑾教授是中国犯罪心理学专家,她对于犯罪嫌疑人心理把控十分准确,曾经帮助公安机关破获了很多疑难案件,而李玫瑾教授不仅精通于犯罪心理学,她对于教育上面也有独到的见解!
小柳有幸通过朋友与李玫瑾教授对育儿方面的见解进行了交流,并谈到了“娃是不是学习的料”这一话题。
李玫瑾教授肯定了:娃是不是学习的料,一眼就能看出来,符合这些特征准没错!研究几年孩子心理学之后,一眼就能看出来!
这么一讲,我就更奇怪了,孩子难不成是脑瓜上写了“我天生不是学习的料”这9个大字吗?李玫瑾老师一番解答之后,我瞬间明白了,因为有些孩子身上的一些特征证明了自己不爱学习,就像下面这3个特征,如果你家孩子都占了,那可真不是学习的料。
1、掌握新知识时,眼中无渴望知识的眼神
热爱学习的孩子,当老师传授新知识的时候,眼睛中就会流露出渴望的眼神,就如同孩子小时候会问家长“十万个为什么”的样子,这时孩子的眼神中充满了好奇,还有着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
若孩子在幼儿园、小学课堂学习时,没有对新知识的渴望,便说明孩子对新知识是缺少兴趣的,一方面可能是孩子厌恶这门学科,对这门学科没有兴趣,另一方面就是孩子的阅读兴趣被父母在不经意间抹杀掉了。
第一个可能还算能补救,父母还可以让孩子专注于某一个感兴趣的学科进行学习,但第二个可能就很难处理了,孩子的阅读兴趣被父母扼杀,无论再怎么硬逼都是无用功,极有可能会出现逆反效果。
2、一下课,就跑出教室
要知道有些孩子过于顽皮,性质恶劣的孩子会在老师没有下课后,就从后门偷偷溜跑,认真学习的孩子即便是下课了还会追着老师问自己不懂的问题,这便是最明显的差别;
就用数学这门学科来举例子:数学本就是考验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和智力的科目,很多孩子听老师讲完一遍根本不可能完全理解,所以一旦下课,对新知识有探索欲望的孩子会找老师让老师讲个明白。
虽然孩子爱玩是天性,但课堂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就去玩闹,会导致孩子不会的知识越来越多,即便是未来想认真学习,也很难能追的上成绩优秀的孩子了。
3、对于成绩,没有任何情绪波动
但凡为学习成绩努力付出的孩子,等到成绩出来后,无论是分数高低与否,内心的情绪都所有波动,成绩好的孩子会表现的很开心,会向父母炫耀,成绩不好的若是在课堂努力学习了,定是比较沮丧的。
但是不管自己成绩优秀与否,没有明显的情绪波动,证明孩子对成绩是漠不关心的,间接证明孩子对学习的不重视,可能是孩子以前的努力没有得到父母的鼓励,导致“破罐子破摔”了!
这其实是孩子的抗压能力过差,为了逃避不承受学习的压力,所以不再用心学习了。
这三个特征在孩子的身上可以明确地感受到,若你家的孩子出现这3个特征,父母应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毕竟孩子的学习路还有很长,以免被学霸们越甩越远!
李玫瑾曾表示过:我们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家长们自我学习的过程,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问题,难免会没有很好的认知或者解决方法,我们要明白,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学习的过程。
斯坦福教授曾经说过:重视孩子早期的教育和陪伴,会是父母一生最划算的投资。
比如,给孩子买一本儿童绘本书,用不了多少钱,但是会让孩子学到很多知识。
孩子在3-6岁的时候是培养阅读习惯的黄金时期,在我小时候我的妈妈就会经常给我叫故事,这也让我形成了阅读的好习惯。所以,我准备“沿袭”这个习惯。
优秀的孩子都是有见识,眼界开阔的,他们的身后一定有着有远见的父母,孩子在6岁前是性格养成的关键期,父母要抓住这个阶段,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孩子会终身受益。
这套《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绘本》,共10册,中英文双语,帮助孩子启蒙英语。孩子3岁前父母可以当作睡前故事讲给孩子听,提高孩子的睡眠质量,促进大脑发育。3-6岁以后让孩子自我阅读绘本,帮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培养性格,增加知识,提高眼界。
在帮助孩子更好成长的同时陪伴孩子,聊聊阅读绘本的心得和体会,也能促进亲子之间的感情,让孩子从绘本中学到道理,茁壮成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21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