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说《史记》,用《史记》。
说起孙膑,相信大多数人都对他有所了解,他不但是鬼谷子的弟子,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但是这样一个人,却充满仇恨,他和同门庞涓的恩怨纠葛可谓是流传至今,是很多人谈论的对象,然而孙膑却并非他的本名,至于他真名叫什么已经没人知道,之所以叫孙膑是因为庞涓在陷害他之后对他用了残忍的刑罚——膑刑,那么究竟是什么仇恨,能让庞涓对自己的同门下如此狠心呢?
孙膑跟庞涓起先都是鬼谷子的徒弟,两人也算同门,后来庞涓先行下山,成为了魏国的大将军,后来庞涓派出使者请孙膑跟他一起来魏国共事,孙膑不疑有他便前去了,岂料这就是一场“鸿门宴”孙膑刚到魏国就被庞涓陷害,并对他使用“膑”刑,就是将他的膝盖骨活活挖了出来,非但如此,庞涓还在孙膑的脸上刻字,以此侮辱他。由此可见庞涓对孙膑的恨意可谓是恨之入骨,但是庞涓真的只是因为嫉妒孙膑的才能而如此残忍吗?其实不然,这其中与孙膑的所作所为也脱不了关系。
1964年,山东省发现一座汉代古墓,墓中挖掘出大量的竹简,经过研究,考古学家发现这座墓中所留下的竹简就是《孙膑兵法》,一直以来,很多人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当成一本书,虽然有人怀疑这其实是两本书,却苦于没有证据,所以只是一个猜想,而这次汉代古墓的出土证实了这种猜想的真实性,《孙膑兵法》真的存在。
通过对《孙膑兵法》的研究,再加上其她史料的辅助,历史学家发现了孙膑的真实死因。在这本书的记载中,对当年的围魏救赵有了很多补充,魏国在进攻赵国之时虽然主力兵马全部派出,却仍然保留了很多的兵力以防止齐国的进攻,如果要把魏国的主力引回国内是十分不容易的,更别说是用8万人马攻破大梁更是痴人说梦,所以为了让庞涓回到魏国,孙膑便想了一条非常残忍的计谋。
为了攻打大梁,孙膑想出了一条计策,他先让田忌派两位打仗最差的大夫做前锋,等到这两大夫在平陵城大败之后便又要带兵攻打大梁,这下大梁不明白了,明明刚刚遭遇大败,为什么又要去攻打敌军的首都呢?孙膑的回答却是,之前让两个大夫前去打仗只是一个计策,目的就是让对方误解他们不会打仗,不懂兵法,而那两位大夫和士兵也是故意牺牲的,以此来扰乱敌军,而这也会让庞涓中计暂时放弃赵国,而去攻打齐军建立功劳,谁知孙膑早在中途设下埋伏,导致魏军大败,庞涓也成了别人的阶下囚。
虽然孙膑的桂林之战精妙绝伦,但是细想下来孙膑也是极为残忍的,为了让别人中计,不惜让自己的手下去送死,白白牺牲他们的性命,视人命如草芥,这样的做法并不是真正的掌权者应该有的,由此看来,孙膑的心狠程度绝对不亚于庞涓,而庞涓对他报复也是想象当中,毕竟是孙膑先对他下手,因此庞涓陷害孙膑并不是只有嫉妒,更大的原因是为了保住自己,毕竟孙膑能害他一次就能害他第二次,所以庞涓便先下手为强。
当然,本文只是笔者针对《史记》故事的一些浅见,大家可以留言讨论。
在众多史书中,《史记》简直就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让人鉴古知今,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怪不得有人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对于《史记》,读过的人都会明白:成功需要智慧,沟通需要技巧,处事需要谋略,人性不能违背……读史可以明智,真的挺有道理!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不仅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而且还蕴藏着无数盛衰存亡的道理、得失成败的奥秘、吸收借鉴的智慧,学习古人的智慧,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
而且《史记》中多篇文章入选教科书,这也是学生的必读书籍。因此我们要多读《史记》,通过读《史记》,你就像多活了4000年(从五帝时期到现在)。自古以来《史记》便是成功者的宝典。
当然你也不用担心原版的《史记》都是文言文,晦涩难懂。现在有白话文翻译的《史记》,一共四本,原价298元,现在只要48元,一本也就十多块,一顿早餐钱,让你了解我们的历史,学习古人的智慧,还是很划算的!
如果有想学习的朋友,点击下面【看一看】购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17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