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方向错啦!孩子需要的是进步,不是完美

方向错啦!孩子需要的是进步,不是完美

文 | 涵涵妈

我们要将注意力放在孩子的长处而不是短处上面。如果你关注到孩子的长处,她的注意力也会被指向那里,反之亦然。

涵同学很久之前开始就嚷嚷着要学游泳。当时给她报了个班,对玩水什么的很喜欢,就是害怕嘴巴鼻子接触到水。

第一节课的时候,完全不敢跳水。

我心里难免会多想,要是她一直不敢跳可咋办?我用个什么方法能够很好地引导她?

正在我焦虑多想的时候,课程顾问在我旁边说,涵涵已经算很好的了,这个班里的谁谁谁第一节课的时候就在游泳池外面一圈一圈地跑,就是不下水;还有谁谁谁是坐在池子边上,只是把脚放里面。

我瞬间就释然了,立刻切换到了佛系妈妈模式。

第一节课完了之后,涵涵冲澡的时候,强烈要求回家再洗头。因为游泳班是淋浴洗头,涵涵在家都是躺着洗头,这样面部不会进水。

在上完游泳课回家的路上,我跟我老公说了那几个搞笑的小孩的事儿,并且肯定了涵涵的表现,给了她鼓励,并提出了如果下次能够跳水的话,那么肯定会玩水玩的更开心的期望。

第二次正式上课的时候,涵涵在犹犹豫豫之下,总算能跳一跳水了。在她跳下来的时候,爸爸抱住她往下一蹲,鼻子和嘴巴完美接触到水面,以此来练习憋气。

但是拿杯子往头上浇水的环节,涵同学又开始偷奸耍滑了,不是假装舀水一下,用空杯子做个浇水的动作,就是只舀一点点水,就浇下去。

对于这个行为,我和她爸爸都是看破不说破。继续佛系模式走起。但也并非完全不作为,涵涵不肯自己往头上浇水时,爸爸会用手撩水往涵涵脸上洒。

然而洗澡的时候,我就看到了涵涵的进步,因为她说回去洗头后,我坚持了一下,她竟然就同意用淋浴洗了。

再到第三节课的时候,跳水时还是会犹豫几下,但比前两次好多了。

第四次上课的时候,无论是跳水,还是往头上浇水都比较自如了。至于踢腿什么的,动作也都很标准。

具体的事儿说完了,咱就结合理论,案例分析一下,类似的教养问题。

我今天想说的是鼓励的力量,以及关注孩子进步的好处。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曾说过:“一个行为不良的孩子,是个气馁的孩子。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发展,孩子就没有归属感。鼓励孩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重点在于给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当我们在厨房做饭时,孩子跑过来说要打鸡蛋,我们也许会说:“不要随便乱动鸡蛋,你会打烂的,等你长大点再做。”

当孩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把鞋子穿好了,跑去给我们看时,你会不会说:“你看,你把左脚右脚都穿反了,哈哈哈。”

当宝宝第一次学吃饭时,弄的满脸满地都是,家里会不会有人说:“哎,这么大点儿娃哪里会自己吃饭,你看弄得到处都是,多脏啊!”

你有没有对孩子经常说:“来来来,看你弄的那么慢。”,然后快速的帮孩子弄好?

我们这些无心的讲话语气,行为动作,都有可能让孩子感觉到“我不行”、“我不如妈妈”、“我什么都做不好”。

要不怎么说,妈妈懂得示弱,孩子会更强呢。

小孩子并不具备理性思维,他们的思维模式有时很奇特。

比如涵涵上周二,在小主持人班上课,老师问:结课汇报演出时,谁想当主持人,她就不想当,理由是怕记不住台词。

我问她,你一向记忆力很好,为啥有这种担心呢?

她说:“今天在幼儿园,我们老师教了一首诗,可是在车上我回想了一下,我只记住了两句,没能全记住,我记忆力一点儿都不好。”

你看,这就是小朋友的思维和推理模式。所以上面说的,我们无心的行为和语气会给孩子造成“我不行”的心理暗示,一点儿都没浮夸。

而且一个人的语言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并且是经常会那样说话的,并非只对孩子说一次那样的话。

鲁道夫·德雷克还说过:“鼓励孩子,一半指的是避免羞辱或过度保护的行为,从而不会令他们气馁。另外一半指的是学会鼓励孩子。”

比如妈妈可能只是觉得孩子穿反鞋萌萌哒很可爱,但孩子却会以为你是在嘲笑他没能做好这件事。

还有,经常怕孩子弄脏、弄乱、怕孩子还小做不好着做不好那,这也是不懂得鼓励的一种表现。这种过度保护,肯定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很多人总是说,为什么孩子会故意做一些不好的事情,跟大人对着干。

其实有可能是孩子得不到鼓励,而产生了气馁,他心里的气馁会让他的行为转向对他人无益、让他人恼怒。

因为他在心里坚信自己不够好,没能力做出贡献,得不到积极的关注。那我就做些不好的事儿,来引起关注吧。挨打总比忽视强,做个“坏孩子”,也蛮与众不同的。

这就是为什么二胎来了的家庭里,大宝总是“干坏事”的心理真实诉求。他们就是希望得到大人的关注,哪怕是坏的关注。

所以,此时的打骂、说教,都不如给孩子一些关注,多发现他的亮点积极鼓励,来的更有效。

总是有妈妈跟我说,孩子没有自信,干什么之前还没尝试,先说自己不会。

我总是觉得这些孩子不是被盲目夸奖,搞得怕让大人失望,就是因为没有得到过积极的鼓励。

比如一个孩子说自己不会玩拼插积木。我就对那位妈妈说,你试着用请教的方式,让他帮你拼个东西,在孩子遇见困难的时候,假装提个意见,“咦,我想到一个好主意,是不是这样呢?”,然后帮孩子做下去,最后无论是否是孩子独立拼搭好的,都给予积极的鼓励。

慢慢地孩子的成就感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一种叫做自信的品质。

总是对孩子的错误耿耿于怀,只会削弱他继续前行的勇气。没有人能在脆弱中成长,成长需要力量和坚强。

当你对孩子某一方面的行为感到焦虑时,请想一想,你是想要看到孩子的进步,还是完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1485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