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就是个无赖。
但凡当了皇帝,身上总要多出点神秘色彩,刘邦也不能例外。据传说刘邦是他的妈妈在梦中与龙结合之后的产物,古人总爱搞点儿封建迷信活动,他们就吃这一套,我们今人肯定是不信的。刘邦自然乐意,龙子代天帝统治万民,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
关于刘邦的崛起,易中天先生的评价还是很中肯的:出身差,但运气好;实力弱,但胆子大;毛病多,但改得快;水平差,但悟性高。
公年前年256(还有公年前247年一说),刘邦呱呱坠地,他没有项羽那么好的投胎运气,迎接他的是老爹刘太公的一脸愁容:又多了一张吃饭的嘴。家里世代贫农,就靠土里刨食,勉强能填饱肚皮。读书?那是做梦,梦醒了赶紧和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卢绾和泥巴去吧!对,就是刘邦死后远避匈奴,客死他乡的刘邦亲封的燕王卢绾。可以说刘邦小时候受到的教育中就没有朋友这两个字。老娘也不顾不上这个龙种了,打骂那是家常便饭,刘邦的生长环境可见一斑,至于有没有受到什么心灵上的伤害,那就不得而知了。
成年以后“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一天游手好闲,就不干活,唉,孩子从小就三观不正,嫌贫爱富。三十多岁了也娶不上媳妇,倒是弄了个泗水亭长,“好酒及色”。唯一的优点就是长得还不错,当然这是司马迁说的,我估计给他十个胆子也不敢说刘邦长得像个歪瓜裂枣。也不知道怎么就被吕公相中了,把大女儿吕雉嫁给了他。要说古人真迷信,吕公就见了刘邦一面,就看出他是人中龙凤,非要把28岁的黄花大闺女嫁给他,看来封建迷信也不都是害人的。
公年前209年,秦朝末年,风云突变,你要是不造反,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有文化的萧何、曹参把没有文化的刘邦推上了沛公的位置,看来读书人的心眼就是多,关键时刻都是让别人当出头的椽子,烂也烂不到自己,刘邦这个时候一定在心里问候了萧何、曹参所有女性亲属。然后对老婆吕雉一番叮嘱,大意也就是照顾好自己和家人,特别是儿子刘盈,一定要让他好好读书,别长大了像他爹一样,被人坑了还得给人数钱,看来刘邦也知道读书教育的重要性了。吕雉还真没有辜负刘邦的嘱托,把刘盈培养得少年老成,酷爱读书,温和善良,身上没有一点刘邦的无赖习气,所以刘邦称帝后越看越不顺眼,就起了换太子的念头。
起事之后刘邦一路装孙子,给人当小弟,一直到领兵西进,夺取关中,最后大破秦军,进入咸阳,其本就是一个好色之徒,在宫中花天酒地,谁劝也不听,最后被张良一顿忽悠,才猛然醒悟。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才显露出了一点儿王霸之气。
公元前205年,刘邦平定三秦,正式与项羽一争天下。攻下楚都彭城后老毛病又犯了,天天饮酒作乐,不久就被项羽杀了个回马枪,关键时刻老爹、老婆都不要了,只带了后来的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一起跑路,因为路上嫌马车跑得慢,把儿女踹下车三次,驾驶员夏侯婴又几次把这两个倒霉孩子捡了回来,这才保全了一对儿女的小命。你说这两个孩子的童年阴影得有多大吧!这要是放在现在,不得被喷死,奇怪的是史书上并没有多提,也许古人认为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磨练吧!
刘邦勉强算是带着一双儿女逃了出去,可老爹、老婆等一干家人却成了人家的俘虏。要不说刘邦就是个无赖,项羽要把他爹煮了,刘邦说咱俩拜了把子,我爹就是你爹,煮好了分我一碗。儿子当成这种程度,而且从不避讳,也是独一份了,不知道老老太公心里怎么个翻江倒海,早知道这样,当初就应该把他捏死。项羽可没有刘邦这么光棍,只好作罢了。
公元前203年,汉、楚都打不动了,那就议和呗!关键是项羽是真信,而刘邦是玩真的。迎回了老爹和老婆后,(当然没有接回来对刘邦也不会有任何影响的)刘邦立刻撕毁和平条约,他是无赖啊!
公元前202年,无赖的刘邦干掉了具有骑士精神的项羽,随后假模假样地推辞了几次,然后在汜水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是为汉高祖。当了皇帝也不省心,看着当初跟着自己造反现在封了王侯的老兄弟,刘邦心里犯起了嘀咕,你们又不姓刘。他已不是当年的刘季了,在贤内助吕雉的帮助下,两个人将一干诸侯王杀了个七七八八。自古君王最无情,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武将搞完了,文臣也得敲打敲打,从谁下手呢?当然是老兄弟萧何了。敲打完了,再一看,满朝都是小绵羊,临了再整治个“白马之盟”,非刘姓不得封王,就可以放心了。
当上皇帝后的刘邦又俨然一位慈父,再也不用整天逃命了,也可以慰藉一下孩子们受伤的心灵,显示一下自己泛滥的父爱。八个儿子,甭管名正言顺的还是私生的(长子刘肥),除了当皇帝的,剩下的就封王,好好地弥补了一下孩子们缺失的父爱,就连死后之事都安排得明明白白,但千算万算,没有算到老婆吕雉变态的权力欲和报复欲差点毁了这一切。当然,这是后话。
刘邦虽然无赖,但心里明白,经过秦末大起义,天下已经烂得不成样子了,虽然他不喜欢读书,也不喜欢读书人,但还是听从了陆贾“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建议,简单点说就是别折腾了,让人民让干什么干什么。也许出身农民家庭,刘邦特别知道农民兄弟的苦,所以他尤其照顾农民,将田赋定为十五税一,所以作为农民的儿子,刘邦还是没有忘本的。
刘邦是真的不喜欢读书,这也没有什么错,你让一个从小就没文化的人现在整天拿着本书装,他也嫌累呀!秦代禁止民间藏书、读书的“挟书令”一直被刘邦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也许在刘邦的心里,一直觉得读书人是最不好摆弄的一群人,历史上造反还能成事的,哪能少了读书人的影子,所以他干脆让民间无书。
公元前195年,刘邦走完了他的一生。无论你喜不喜欢他,他都在那里,他的无赖,他的流氓,他成大事前的六亲不认,他成大事后的爱子情深,无不带着小时候那个无赖的刻痕,究竟儿时怎样的成长经历造就这样一个布衣帝王,我们也只能从历史的碎片中窥探一二了。家境贫穷,让他知民间疾苦;幼时无赖,让他胆大心细;少时放任,让他生性洒脱;青年结交,让他知人善任;壮年争雄,让他百折不挠;中年称帝,让他青史留名;晚年舔犊,让他终成慈父。
感谢司马迁(《史记》),感谢班固(《汉书》),感谢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是一叶落尽秋,一位教育领域创作者,我的文章都是原创,希望我能用自己的表述激起您内心的一丝波澜。如果我的古代名人成长史给了您一些成长和教育上的帮助,请留言、点赞、加关注,谢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08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