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到底该如何看待疫情之后,美团交出的财报成绩?
一种令人细思恐极的背离正在蔓延:媒体和投资者对这家O2O巨头的判断,出现了巨大的差异。
一方面,从疫情期间商户炮轰美团高佣金开始,到这次财报公布之后,媒体和自媒体充斥着对美团抽佣模式的怀疑、愤怒和焦虑。
另一方面,资本对美团的成绩单似乎非常满意,财报公布第2天,美团股价大涨,甚至迈入了千亿美金市值。
02
我不知道美团和它的投资人,看到这个充满分歧和割裂的评价时,内心里是高兴,还是会有一丝隐忧。
上一家在社会评价和资本评价上出现重大背离的科技巨头,还是曾经如日中天的百度。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我们到底该如何评价一家平台型公司?
在任何时候,公司的价值都需要用盈利来证明,用理性、不会撒谎的数字来说话。毕竟,情怀不能当饭吃,赚钱是企业家的基本功。
但如果只看到这一点,我们就会认为,do no evil是谷歌的软肋,而不是它伟大的原因;人们就应该坚信:竞价卖药财报高歌猛进的百度,会是中国互联网浪潮最大的赢家。
事实是。赚钱没错,而且是评价生意最核心的标准。
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出比生意更大计算的才能成为企业家。
03
疫情之下,美团第一季度的财报,从收入、现金流、用户数、商家数,看起来都是下滑的。
很简单,美团最核心的业务,从餐饮外卖、酒店旅游、城市出行等,就是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行业。
但事实上,美团的这些数字表现,还是超过了很多专业投资者的预期。
在美团一季报公布之前,大部分投行预测,美团一季度会亏损13.94亿~19.57亿之间。毕竟,在没有疫情的去年一季度,美团的亏损就是14.33亿。
但王兴给了所有人一个suprise:一季度虽然用户、商家、收入都受冲击下滑,再次转入亏损,但美团的亏损居然比所有人预期都低。
在疫情的大背景下,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信号:王兴和他掌舵下的美团,甚至展现出比全球资本都更严厉、更坚决的自保决心。
04
在硬币的另一面,我们也从财报里看到了,在美团的决心之下,疫情下的外卖商家,在美团上做生意变得有多难。
和去年一季度相比,在美团上做外卖的商家,多了40万户,但是狼多了,肉却变少了--这么多的商家,今年一季度在美团上实现的收入(GMV),比去年这个时候还少了40个亿。
商家收入少了40个亿,但美团的收入只减少了12个亿。
这样是不是说明美团不算狠?毕竟自己收入也减少了一些。
再看另一个数字,你就会发现,美团这个季度,给骑手的钱居然减少了15个亿。
换句话说,在疫情中受灾最狠的餐饮行业,美团这个季度的毛利率居然是不减反升的。
05
等等。好像还有什么不对。
在疫情期间,美团被质疑对餐饮商家釜底抽薪抽佣太高时,美团“内部人士”是这样对媒体说的:
商家就想着降佣金,但平台这个时候更难……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带动经济,找了很多骑手,骑手工资还不低。
美团财报给这段洗白狠狠打了脸:美团的确说自己一季度新招了100万骑手,但背后一季度付给骑手的钱却少了整整15个亿。
06
千难万不能难平台。美团不仅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这样才有了美团“超预期”的一季度表现。
但平台生意之所以是平台,是因为它应该是整个行业宏观的晴雨表。真正长在行业里的平台和服务商,其表现往往是行业变化的先兆。
但在大是大非的抗疫冲击下,一个利用平台优势,在全行业遭遇疫情海啸之时,左手对骑手降低成本,右手却不愿让步给商家,虽然能在短期财报上体现出优势,却可能伤害全行业对这个平台的信任。
杀鸡取卵的价值观不应该成为巨头的财报粉饰机。
如果你注意看美团的这份财报,也许就会看到两片小小的乌云:
和Q4比,这个春天,美团上的商家已经减少了10万户。用户少了近200万。
换句话说,十万计的商家已经从这个平台上消失,还有百万计的用户。
这个数字还不足以让美团伤筋动骨。
但对这个数字背后商家和用户的漠视,迟早会付出代价。
关于作者
文 / 万能的7号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04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