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出去玩,孩子突然撒泼打滚、哭闹要挟是最令家长头痛的一件事!在公共场合,面对哭闹的孩子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为了让这场“丢人现眼”的哭闹大戏早些结束,父母只好选择用“哄”的方式!当时确实让孩子的情绪控制住了,可这日后孩子却越来越任性!
这样的被“哄”经历,在他小小的心里,会认为自己就是这个家的老大,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得到,实在不行就哭闹一场。根据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该开始接触新的事物,对于这些事物,他们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只是凭着自己简单的情绪和喜好来决定,所以孩子会出现无理取闹的状况。
为什么哄骗不能作为权宜之计?
我家楼下的童童今年五岁了,童童的妈妈经常跟我聊起一些育儿经验,据童童妈妈说,她已经很久没有带童童去超市。问到原因时,童童妈面露难色说道:每次到超市他总会挑选一些不健康的小零食,如果不给买,就会躺在地上哭闹。每次我都跟他说吃了这个东西,小孩子长不高,下次妈妈再给你买吧!下一次童童妈妈仍旧用同样的话来搪塞孩子,时间一久,即使妈妈说的是真的,孩子也不相信了。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对于孩子时不时的小任性,父母一定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孩子这次不能给你买这件物品的原因是什么?如果答应了孩子,下次一定要做到。不然家长在孩子的心目中也失去了诚信,面对家长的哄骗,反而会使孩子越来越任性。所以父母想要孩子听话,就需要有自己的小套路!
一、适当向孩子寻求帮助
林清玄说过,柔软的心才最有力量。
在孩子的眼中,父母永远是给予者,而自己则扮演索取者的角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孩子在两岁左右开始萌发自我意识,自我渴望的行程,渴望成为人的尊重和需要。也就是说孩子内心是渴望被需要的,自己也想做一个给予者。家长在孩子面前适当示弱,可以激发孩子对父母的保护意识,增强自己的责任心。孩子心疼父母,怎么忍心任性胡闹让父母伤心呢?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事业上做得风生水起的妈妈,在外人看来是一个女强人的形象,可一回到家她就连端一杯水也不会做。很多人不解便询问她原因,她缓缓回答到:该强势的时候要强势,在家里有丈夫和儿子,如果自己过于强势,反而会让孩子觉得凡事可以依赖妈妈,想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就必须要主动去向孩子示弱,一直娇惯的孩子怎么可能会想要替别人分担呢?
德国心理学家黑尔加吉尔特勒所说,如果您放弃权利,放弃您的优越感,那么您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敬的机会就更大。
不得不说,现在的孩子并没有家长们想象的那么脆弱,我们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的身上,适当地向孩子示弱会让孩子感觉到被需要被重视,孩子做事情也会更有积极性。
二、利用绘本故事做暗示,学会给孩子贴标签
想要孩子听话,那家长要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这也是一门学问,小时候能够控制好自己情绪的孩子长大以后,情商会更高,在社会上也会更“吃得开”。所以在孩子3-6岁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就要利用绘本故事给孩子做心理暗示,让孩子知道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0-6岁儿童情绪管理图画书》作为孩子情绪的启蒙绘本,是非常棒的选择。这6册书中包括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的同时,学会用正确的语气说话。这里面包括《不慌,不慌》、《不急,不急》、《不气,不气》、《不哭,不哭》、《不怕,不怕》、《不羞,不羞》。
孩子大一些以后,父母可以通过一些小故事利用标签效应的原理,给孩子贴上好孩子、好性格的标签,孩子就会沿着这个方向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给孩子看《我和爸妈是朋友》一系列的儿童情绪管理和性格培养绘本,让孩子从小懂得感恩,和父母成为亲密的朋友,就无意间给孩子贴上,懂得感恩,懂得理解父母的标签。
面对孩子的小任性,家长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如果仅仅因为家长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引起了孩子的任性,那么我们就需要与孩子进行沟通,但前提是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场,告诉孩子如果有事情不满意,那就请用语言表达出来,不要任意地发脾气。
孩子们的小任性多数是哄出来的,面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家长一定要温柔坚定地拒绝,并且告诉孩子拒绝的理由!#育儿有方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86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