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前,我军素来讲究“官兵平等”,因此是不设军衔的,但在建国后,各种制度逐渐完善,设立军衔制度就显得很有必要了。于是,1950年9月朱德特意强调:“部队三等九级的等级制必须建立。”
按照朱德的要求,1951年2月15日,国家正式发布《关于干部评级工作的指示》,其中规定:只要当过三年班长的,或是有5军军龄的所有普通战士,包括警卫员、卫生员、驾驶员,都可以参选。至于评选标准,就三个字:德、才、资。
经过一番激烈的竞选和评比,直到1955年才定下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9等21级:
一等军委主席、副主席,二等大军区司令、政委级(军委委员级),三等正兵团级(副、准兵团级 ),四等正军级(副、准),五等正师级(副、准),六等正团级(副、准),七等正营级(副),八等正连级(副),九等正排级(副)。
一等就是军委主席毛泽东,以及副主席朱德、彭德怀、林彪。
二等则包括了当时的七位大军区司令、政委: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也就是说,除毛主席之外,一等和二等总共10个人,就是后来的十大元帅。
在第二等里还有一类人,就是当时的8位军委委员: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这8个人都是后来的开国大将。
而开国大将里还有两个人,王树声和许光达,他们都被评为第三等的正兵团级,这一级别共有36人,而王树声和许光达排在前两位,因此正好补位,被授予开国大将。
至于战功赫赫的萧克,则无缘大将之位,名列开国上将之首。据说,许世友将军对自己仅被评为上将不满意,去找周总理评理,而周总理只说了一句:萧克也是上将。许世友转身就走:连萧克都是上将,我还争什么大将呢?
萧克将军不仅担任过八路军120师副师长,后来还历任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八路军120师副师长、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等重要职务,横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名副其实的革命元勋。
正因如此,把萧克放进上将的行列里,无论是资历还是战功,都显得太过突出,所以很多人在网上讨论说,萧克完全有资格进入十大将的行列。
那如果萧克进大将,谁下来呢?
在十员大将里,论战功头一号肯定是粟裕肯,论党龄则要数陈庚最长,而且他本人又是北伐名将,黄克诚是当时的军委秘书长,井岗红旗下的蛋,张云逸当过新四军的参谋长,王树声当过四方面军的副总指挥,许光达是洪湖苏区的代表,又是装甲兵司令,徐海东算是鄂豫皖苏区的代表,萧劲光是海军司令员也是井岗山上下来的,谭政是党在军队的政工方面的旗帜,罗瑞卿这个大内保镖则是主席钦点的公安部长。
细数下来,如果萧克真的要上,那资历最浅、最有可能被替换的就只有许光达了。虽然许光达比萧克入党略早,但在革命战争时期,其职务跟其他大将相比明显有落差,而且没有参加过长征。
然而,从全局出发,萧克将军是无法替代许光达位列大将的,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如果萧克代替了许光达,那一野就没有大将了,这一条是最根本的原因。
第二,许光达当时任装甲兵司令员,跟苏军交流很多。苏军的装甲兵司令员军衔相当于大将,如果我方司令员的军衔是上将的话,那就显得低了一头。
鉴于此,萧克将军也只能屈居上将了。当然,许光达将军的资历和战绩也足以配上大将军衔。
1947年8月,胡宗南进犯延安。中央机关撤至黄河边,被挤压于葭县、米脂、榆林三县交界之狭小地区,西侧是榆林河、无定河,东面是黄河,南面和北面敌大军步步压来,处境十分危险。
时任西北野战军三纵司令员的许光达奉彭德怀元帅令,火速前往保卫中央机关转移。据许将军回忆,8月17日,他率部冒雨到达指定地域乌龙镇。随后下了死命令:“党中央就在前面。哪怕敌人的炮弹落在我们身上,也不许后退一步!”
8月18日上午,许光达率三纵在乌龙镇以北与敌交火,激战持续了整整一个昼夜,阻敌三个旅轮番进攻,掩护中央机关安然转移。事后,毛泽东称赞此战曰:侧水侧敌本是兵家之忌,而我军犯了这个忌,却取得了前无古人的胜利。
许光达将军作战善思索,喜用计。1948年春,西北野战军发起宜川战役,并决定以围点打援战法,即以部分兵力围攻宜川,集中主力于运动中歼灭来援之敌。战前,许将军向彭德怀元帅献策:援兵急来就慢打,慢来就急打,急慢相兼。如猎人设陷阱,以打狼崽引老狼,既要把它打哭,又不能把它打死,方能活捉老狼。彭总点头称善。
彭德怀元帅采用了许光达的妙计之后,此战果然取得了大捷。毛泽东闻之连曰:“打得好,打得好,打得好!”
新中国成立后,许光达将军被任命为装甲兵司令员。他多次提出“没有技术就没有坦克部队”、“为掌握坦克技术而斗争”,而且身体力行,五十岁仍带头学习坦克技术和操作技能。在许将军的以身作则下,装甲兵全体军官,无一不是合格的坦克驾驶员。如果说,我国能拥有今天这样一支百战百胜的铁甲雄狮,那许光达将军功不可没!
在讨论授衔的时候,毛泽东提议,许光达应授大将衔。许光达闻知,夜不能寐,反复自言自语说:“授得太高了”、“上面还有那么多人比我强”、“好多人性命都丢了啊!”。
后来,许光达向军委领导提交了“降衔申请报告”,要求“授我上将衔。另授功勋卓著者以大将”。毛泽东看过“降衔申请报告”后,甚为感动,遂拿着报告对中央其他领导说:“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
10位大将都是从枪林弹雨中崛起的将星,他们百战杀场,威名远扬,叱诧风云,将平凡的人生演绎得如火如荼,成为风流千古的传奇人物。然而,他们出身不同,性格各有特色,或严肃不苟,或幽默诙谐,或义气,或强悍,或直言不讳,或独思慎言,或虎虎将风……但是无一例外的都是睿智、勇敢、摧之不垮,战无不胜,挟兵百万如潮涌,赫赫威名传天下。
这套精装版《红色将帅》,选取了十大大将一生中的精彩片段,全方位展示出十大大将的一生。在那个前所未有,风起云涌的时代,在那个群星璀璨,英雄辈出的时代,他们是从硝烟弥漫的战场走来的英雄。几十年戎马生涯,他们挥兵塵战。深州大地纵横驰骋,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们是那个时代的骄傲,他们是新中国的十员大将!
这套书原价268元,折扣价仅需156元,虽然价格不算便宜,但相对于将军们的熠熠功勋,这完全算不了什么,只不过是一瓶酒、一顿饭的价格而已。如果您想了解将军们不为人知的往事,想了解他们指挥千军万马的谋略,那就点击下方链接下单购买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78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