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珊珊三丫头爱生活、爱摄影、爱旅行、爱美食的驻足点。
昨天珊珊三丫头来到了连南瑶族自治县旅行,第一站就是到广东省瑶族博物馆参观(有人兴趣了解详情的朋友可看前面的文章《广东这个少数民族自治县,GDP不足60亿元,有中国最大瑶族博物馆》)。今天继续广东瑶族博物馆的行程,博物馆内展示了瑶族的服装、音乐、舞蹈、乐器……等方面文化。作为一名吃货,博物馆展厅中的瑶族“饮食文化”部分是珊珊三丫头最喜欢的,叁观了这部分后,接下来的日子就可以一一品尝了。
博物馆用了很大的一个展厅来介绍瑶族传统美食,并通过场景再现的方式来介绍这些传统美食。出现在珊珊三丫头眼前的传统美食名称包括:火烟肉、打油茶、豆腐坊、糍粑、榨油坊、酿酒、牛皮酥。其中摆在第一位的就是“火烟肉”,那么这个火烟肉到底是怎么样的肉?怎么样制作的呢?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名字?带着疑问,珊珊三丫头走进了火烟肉的展示现场。
火烟肉,现在已是瑶族同胞的传统特色美食,因为这种肉具有肉质细腻、味香四溢、滑而不腻等特点,在瑶胞中广泛流传,用作下饭和佐酒。
在博物馆的现场,有一个火烟肉的制作场景的重现,大致是这样:先把新鲜的猪肉用盐腌2至5天,然后再把猪肉放在通风处风干,风干的时间大概7天左右,有时会根据天气做调整。再然后拿到厨房,挂在炉灶上,当做饭、做菜后,灶是热的,把腌猪肉吊进灶腔里,用热气把腌肉烘干。熏制不能急,大概30天左右才可以取下来。熏制过的猪肉取下来后,就要把肉上的烟垢洗干净,然后放在阳光下晒,一直到干爽为止。有些瑶胞为了让火烟肉更耐放和更美味,把晒好的火烟肉放在茶油缸中。
今天,我们把火烟肉的每一个制作步骤看成了“美味”的打造。但,火烟肉最初并不是从“味道”角度开始制的,而是从“保存”的角度考虑而产生的:因为瑶族人民都居住在崇山峻岭中,从前大山的交通十分的不方便,想到一趟集市采购要翻山越岭,走上一天两天都有可能,于是,瑶胞每次走出大山采购,都会尽量的多采购一些需要的物资。其中采购回来的新鲜猪肉,因为从前没有冰箱,为了防止肉变臭 ,聪明的瑶族人民就想到了“盐腌与熏制”方式来解决猪肉的保鲜问题。然,这种保鲜方法制作的火烟肉,味道是意外的好。
如今火烟肉已经成为了瑶家触动味蕾的特色美食,具有独特的风味。为了让火烟肉达到最佳的美味,人们在实践中得出,在每年冬至前后,当凛冽的寒风吹起,是熏制火烟肉的最佳时间。最后,做好的火烟肉挂在灶台上,想吃的时候就割一块,想吃多少就割多少。
火烟肉有许多的吃法,可以配菜(如芹菜、葱、蒜芯等)一起做,也可以单独做,做法上可以是蒸、炒、焖……每一种做法都各有特色,清香而不油腻,味道非常的好。珊珊三丫头在博物馆行程结束后,来到南岗千年瑶寨,亲眼目睹瑶胞正在制的火烟肉,但当地瑶胞告诉我,要吃到最好的的火烟肉,就要等冬至之后。
这次在广东瑶族博物馆了解“烟火肉”这种传统美食,却没有机会品尝最正宗最美味的烟火肉,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遗憾,也许,等到冬至后,再安排一次连南行,那时,就一定要品尝这种瑶族美味:烟火肉。
那么,你有来过连南旅行吗?你在广东瑶族博物馆内参观时有没有留意传统美食这部分?你吃过正宗的瑶族传统美食“烟火肉”吗?你觉得味道如何?如果有机会在连南,你是否有兴趣试试这种传统的美味?在欢迎大家留言分享哦!本文是版权作品,未经珊珊三丫头书面授权,严禁搬运、转载、洗稿。如需转载,请与作者珊珊三丫头联系,谢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76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