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视剧《清平乐》的热映,在中国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宋仁宗赵祯大大的火了一把。剧中的宋仁宗聪明干练,智计百出,是一位难得的圣君明主。
然而,历史上的宋仁宗形象远比剧中更加复杂——士大夫阶层对赵祯的描述和评价,在北宋时期经过了从平庸的太平天子到无为而治的盛世明君的巨大变化。而仁宗形象的变化,恰恰与当时政治局势的变迁息息相关。
北宋前期仁宗的形象
仁宗在位长达42年,是宋代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但是在仁宗朝到熙宁变法(1068年)之间的几十年中,士大夫阶层对这位低调的皇帝并不推崇,对仁宗时代的几次大的政治风波,大臣们颇有微词。
比如仁宗废黜郭皇后,并与台鉴官员发生激烈冲突。
范仲淹、富弼均对仁宗的作为,持否定意见:
"自太祖、太宗、真宗抚国凡七十年,未尝有此。陛下为人子孙,不能遵祖考之训,而遂有废后之事。"——《宋朝诸臣奏议》
如果说臣子因为后宫之事批评仁宗不具有说服力的话,那么大臣们对仁宗施政的诸多批评则能充分说明皇帝在臣子心目中的地位。
因御史梁适弹劾宰相陈执中不成反被革职,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直接上书仁宗,批评赵祯:
"陛下拒忠言,赏赍之费动以万计。耗散府库,调敛细民"——《司马光奏议》
在基层任职的苏舜钦也认为仁宗治下,政府花费过大、财源堪忧:
"......三司计度经费二十倍于祖宗时,此用度不足明矣。政事不亲而用度不足,斯大可忧也。"
——《苏舜钦集》
在仁宗之后的英宗时代,仁宗的形象并未有多大的好转,诸多士大夫对仁宗时期的政策进行了激烈的批评,火力多集中在国防失策和冗官问题之上。
治平元年(1064年),司马光在奏章上痛批仁宗时代的冗官问题严重:
"庆历中,赵元昊叛,西边用兵,朝廷广加招募......以此之故,天下冗兵愈众人。"
——《续资治通鉴长编》
司马光胆敢在奏章之中直接指出前任皇帝的过失而没有受到责罚,说明了英宗君臣对仁宗所遗留下的这些问题在心中是默认的。
仁宗时期对西夏屡战屡败的糗事,也被司马光拿出来反复鞭尸:
"康定、庆历御戎之策,国家当永以为戒。"——《司马光奏议》
待宋神宗继位,任用王安石进行大刀阔斧的变法。仁宗及其政策上的失误又成了司马光政敌王安石各种指责的对象:
"(仁宗朝)贪邪横猾,虽间或见用,未尝得久。"
"兵士杂于疲老二未尝申敕训练,又不为之择将而久其疆场之权。"
"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忧勤而国不强"
——《宋朝诸臣奏议》
毒舌的王安石把仁宗吐槽得一塌糊涂,而这种指责居然都被神宗皇帝所认可,恰恰说明了仁宗在当时朝臣心目中的真实地位。
总之,直到神宗前期,士大夫眼中的宋仁宗不过是一位主打"仁孝"人设的平庸君主,他在大臣所看重的国家大政上有不少的问题,远不是士大夫心目中威加四海、雄才大略的圣君雄主。
不过,时局的变化很快就会让这些清高的知识分子改变观点。
同行衬托之下仁宗形象的改变
熙宁二年(1069)年,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变法。变法甫一开始即遭到了诸多大臣的强烈反对。面对这些气势汹汹的臣子,神宗毫不客气,罢官的罢官,降职的降职,倒真有点雄主的杀伐果断。
被新君折腾的屁滚尿流的士大夫们,开始怀念起仁宗的宽容仁孝来了,当年没少让他们挑毛病的仁宗,形象来了个大翻身。
比如被神宗贬官的欧阳修,不再提仁宗奢侈浪费的事情,反而盛赞仁宗的节俭:
"仁宗圣性恭俭......两府大臣日至寝阁问圣体,见上器服简质......"——《归田录》
和之前欧阳修批评仁宗的言论相对比,如果不知道前因后果,还以为欧阳修说的是两个人。
同样打脸的是对仁宗时期针对西夏政策的评价也来了个急转弯。苏轼就认为虽然仁宗没有取得对西夏战争的胜利,但是能维持天下太平的局面也不错:
"仁宗皇帝覆育天下,无意于兵......而海内晏然,兵休事已。而民无怨言,国无遗患。"
——《续资治通鉴》
苏轼当然知道仁宗时期因为对西夏用兵屡次失败而备受指责,但是为了反对神宗和西夏重开战端,将仁宗的军事失败狡辩为其主观上不想因开战导致生灵涂炭,洗地能力果然出类拔萃。
最让士大夫们开始怀念仁宗的乃是他对官员们的相对宽容,仁宗虽然也驱逐谏官,但总体上比较尊重大臣,能够听取臣子的意见,正如范存仁所说:
"人君以纳谏为美,是以仁宗开言路,优容谏臣,小人不能害政,以致太平日久,亿兆归心。" ——《续资治通鉴》
而神宗上台之后对反对变法的大臣毫不留情,收拾士大夫们如同砍瓜切菜一般。在大政方针上也采取迥然不同的思路,一通折腾,这让许多过惯了太平日子、没事还可以骂骂皇帝的士大夫们极度不满。
在这种政治氛围下,那个虽然平庸但是宽容厚道的仁宗在同行神宗的衬托之下,形象逐渐高大起来。
同样,士大夫阶层也开始主动塑造仁宗无为而治的圣君形象,把仁宗过去被臣子所吐槽的污点,逐渐美化为优点,比如仁宗因封赏外戚张尧佐而与大臣们发生激烈冲突的过程被隐去不谈,士大夫们转而大力宣扬仁宗最后罢黜张尧佐之举。
总之,在熙宁变法开始之后,宋仁宗的形象发生了大的改变,逐渐被士大夫们美化为一个虚心纳谏的圣明君主。至于之前那个庸碌的守成之君,已经被遮盖在仁宗愈发高大的身影之中。
结论
宋仁宗生前身后的几十年间,形象就从平庸的太平天子进化成了无为而治的盛世明君。这种变化背后所蕴藏的,是北宋时期政局的风云变化和士大夫阶层的潮起潮落。仁宗个人并没有发生改变,变化的是政局和人心。
对于我们而言,在观看《清平乐》之时,恐怕也难免根据自己的判断和需要得出一个迥然不同的仁宗印象。而同一个人物在不同视角下五彩斑斓的形象,正是历史的终极魅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75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