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学习时记不住东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能对你有帮助

学习时记不住东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能对你有帮助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1885年发表了著名的著作《记忆》,是世界上第一位对记忆这种高级心理过程进行科学定量研究的心理学家。其中,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广泛听到的。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你知道“遗忘”是什么吗?

我们可以先来说一说什么是遗忘。在我们的生活中,一般会把遗忘说成忘记了某件事情,某个概念等去解释。#考研[超话]# #一起背单词# #记忆# #心理学#

从心理学的方面来说,当我们的记忆内容不能够保持或者提取困难的时候就是遗忘。其实遗忘也是有很多个种类的,比如说:不完全遗忘——指能够再认但不能回忆;完全遗忘——不能够再认也不能回忆;永久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者回忆;临时性遗忘——一时间不能再认或者重现。

在我们的学习中,比如:背书、背单词或者记忆事情时,明明记住了,但是有容易忘记。其实大多数人的遗忘是不完全遗忘和临时性遗忘。可能需要某种刺激或者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的遗忘。

遗忘?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什么?

简单的说,就是我们在开始学习后,遗忘就会伴随着我们 !通过他的研究表明: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遗忘的的进程不仅受到时间因素的影响,我们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下面是整个遗忘的曲线,大致的遗忘过程就是这样。

如何增加记忆效果,克服遗忘?

我们都是知道,我们可以根据艾宾浩斯遗忘的曲线制定一系列的学习计划,我们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各种记忆的书籍,特别是在背英语单词的时候,往往被广泛的利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这里我想说一说影响遗忘的其他因素。

1、记忆材料的性质

一般来说,如果我们记忆的东西比较的抽象,那么我们遗忘的就比较快。而我们记忆的东西有意义,那么我们遗忘的就比较慢。

就比如说,我们在记忆一个单词的时候,我们只是一直读一直写,然后记住了,但是我们很容易忘记。如果我们把这个单词放进一个句子中去背诵,那么我们就不容易遗忘。因为我们的记忆材料变得更加有意义了,所以记得更牢固了。

2、记忆材料的数量

在学习程度一样(就是大家一样的学习环境、能力等)的时候,要记住的东西越多,忘记得越快。相反,记忆的东西少,遗忘就慢一些。

所以,我们要根据自身的接受能力和要记忆东西的材料去考虑我们要记忆的数量,不要贪多求快。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3、学习的程度

拿背书来说,一般情况下,对材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能够达到没有错误的背诵的标准,称为低度学习。如果达到背诵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的,称为过度学习。

有实验证明,低度学习的学习材料容易遗忘,而过度学习的的效果会更好。但是我们一定要做好自己的时间规划,过度学习是可以的,但是过度学习超过某一个程度的时候,学习的效果就会降低。造成精力和时间浪费。那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把知识点学得更加透彻一些,加深一点点难度都是可以的。不要觉得知识学了一遍掌握了,就不在学习了。

4、记忆材料的系列位置

系列位置效应:在学习一段材料时,最后程呈现的记忆效果最好,接着到最开始的呈现的材料,记忆效果最差的是中间部分。

因此就会有近因效应(最后学习的材料最容易回忆,遗忘最少)和首因效应(最先学习的材料也比较容易回应,遗忘较少)。

根据上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我们知道优秀老师长会说到,在一天的学习结束后,在晚上睡觉前可以背一背单词,回顾一下这一天所学的内容,或者是说要好好的利用早上晨读的时间等等,这都是根据上面的效应去合理的应用。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把学习的合理的运用一些方法,能够有效的帮助我们记忆。

我们都知道在大学的期末,很多人会考前的临时抱佛脚,也是有效果的(不过我们不提倡这样哈!),也是利用了近因效应,最后的时候冲一冲,争取多记忆一些。

5、我们的态度

我们队要记忆的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是有影响的。研究表明,在我们生活中,不引起人们兴趣、不符合个人需要的东西容易忘记。

比如说,在这也的英文课文中,有你喜欢的明星或者运动员,那么你就会对这个课文记忆深刻,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好。

简单的的谈了谈关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如果喜欢我可以点赞关注我@浅谈ASD,谢谢!有什么问题可以评论分享哈!

以上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并参考了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谢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5266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