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都是分苹果,妈妈的方法不同,一个孩子成了名人,另一个成了罪犯

都是分苹果,妈妈的方法不同,一个孩子成了名人,另一个成了罪犯


曾经有一个小男孩,在他家院子里蹦蹦跳跳的。这个时候,他的妈妈正在做晚饭。

妈妈说:“儿子,你在干什么?”

这个小男孩说:“妈妈,我要跳到月亮上去!”

这个妈妈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说:“哎呀,还跳到太阳上去呢!赶快回来吃饭!”

而是说:“好的,那你别忘了回来吃晚饭哦。

听了妈妈的回答,小男孩很开心,心想:长大以后我要到月亮上去。

后来,这个小男孩长大了,真的成为登上月球的第一人,他叫阿姆斯特朗。



这个故事让我特别感动,特别有感触。成人常喜欢站在高点评论孩子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等,觉得这里不好那里需要改。殊不知成人固有的思维、情绪、行为模式,才是对孩子影响最大。

阿姆斯特朗的妈妈,没有把自己的固有思维模式强加给孩子,而是点亮了阿姆斯特朗的梦想,给了孩子极大的想象空间,让他有机会自由成长内在的自我。

如果小的时候他天马行空的想象被妈妈扼杀了,也许登上月球的第一人就不再是阿姆斯特朗了。



这则故事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小学时候,我作文特别好,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宣读。我的作文还在一次比赛中得了全国一等奖。

我也很会讲故事。那时候没有课外书,就能自己编故事讲给弟弟听。

慢慢地,我对写作越来越喜欢,很想找人分享这份喜欢。作为农村娃,不善于表达自己,而且觉得作家是了不起的,要当作家肯定很不容易。

虽如此,我还是决定跟妈妈说,因为我实在太喜欢了。于是,有一天晚上,我羞涩地说:“妈妈,我想长大以后当作家。”

但是,妈妈说:“当作家?那个是要天分的!太难了,还是想点现实的吧。”

那一刻很失落很难过,并没有去想过妈妈的话对不对。但是,从此我不再那么热衷于去把作文写好,不再编故事给弟弟听。



妈妈的话,不仅影响了我的“作家梦”,还影响了我大学选专业。高考填报志愿,我没再想“我喜欢什么”,而是想哪个专业更“现实”,然后选了国贸的。可我一点也不喜欢这个专业。毕业后,只在这个专业里工作了几个月。

在走了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弯路之后,我依然回到写作这条路,因为我依然喜欢……

我无数次想,如果当时妈妈哪怕不说话,是不是我都不会走这么多弯路?不是怪妈妈,只是觉得非常遗憾。

所以,家长跟孩子交流,一定要有觉察心,一定要注意尽量少把自己的固有思维带给孩子。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是父母,是推动摇篮的手,也是推动世界的手。你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行为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他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这些人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都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

这位心理学家给他们都去了一封信,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其中有两封信讲的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犯人是这样写的:

妈妈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

弟弟抢先说:我要最大最红的。妈妈听了,双眼一瞪,责备地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

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要小的,把大的让给弟弟。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脸上亲了一下,并且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奖励给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同时,我也学会了说谎。

那位著名的人士是这样写的:

我和两个弟弟都争着抢着要大的。

妈妈想了一个办法,说:院子里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负责一块,谁把草坪修剪的最快最好的,谁就有权得到最好的苹果。

我最终得到了最好的苹果。从此也知道,要想得到,就要努力争取。

同样一件事,不同的处理,完全不同的教育结果。教育孩子的过程,何尝不是家长自我成长的过程?我们只有不断地去发现自己的固有模式,去找出不足,去提升认知水平,去改变,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5181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