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是一生的修行,忍耐是一种以进为退的生存智慧,忍耐不是软弱,也不是逃避,而是一种自我超越。
汉高祖刘邦身边最重要的是三个女人。
第一个就是她的结发妻子吕雉,这个女人因为冷酷无情,手段毒辣而闻名于世,是她发明了一种惨无人道的酷刑“人彘”。
当初吕雉嫁给刘邦的时候,是个单纯能干的普通女子,不过她的骨子里应该是十分好强而勇敢的。想当初刘邦三十多岁还只是个市井混混,没有背景没有地位,吕雉家境中等,年芳妙龄嫁给刘邦,生儿育女操持家务,但却任劳任怨安心守贫,后来又被项羽囚禁二年。可以说刘邦能够成功打下江山,她以及她的家族都功不可没。
苦难使她刚毅,而坚强过度就成了绝情,绝情过度就是心狠手毒。虽然天下是她丈夫的天下,但是她们娘家也有一多半的功劳,所以,为自己,为她的家族,她也绝对不允许谁捞走属于她的东西。
而最让吕雉最憎恨的就是那个不知好歹的戚夫人。戚夫人比吕雉小17岁,而且年轻貌美,能歌善舞。
吕雉年老色衰,刘邦便总带着戚夫人南征北战。吕雉只能忍下了,谁让人家又年轻又漂亮呢?反正后宫佳丽万千,她也挡不住自己好色的男人不去吃腥。
每个人都有一个福袋,你往里装什么,就会得到什么。每个人都有一面镜子,你对它做什么表情,它就会回报你什么表情。
可是戚夫人自从生下儿子刘如意后,就飞扬跋扈的不得了了。这刘如意不但长相俊美,而且聪明伶俐,深得刘邦喜爱,虽然刘邦儿子众多,如意却是心尖子上的宝贝。
戚夫人被封为贵妃,又有儿子如意,刘邦对她又从不曾厌倦。这普天下除了刘邦,还有谁能超过她?欲望滋生了野心,看到那个面容衰老,脾气又臭又硬的吕后,她更没放在眼里,于是她希望自己能取代她成为皇后。
恰巧刘邦又不喜欢吕雉的儿子-太子刘盈。戚夫人便整日煽风点火,让刘邦废掉刘盈而立自己的儿子如意做太子。刘邦看着窝囊的刘盈,聪明好学很像自己的如意,又想到自己打下的江山如何能百世传承。于公于私新立一个太子也是正确的选择。
看人如看己,责人先问心。
戚夫人没想到自己做着皇后、皇太后美梦之的时候,已经种下了恶根。想那吕雉十几岁嫁给刘邦,转战南北,此叛彼逆,环境险恶,她的心胸和眼界,岂容小覷?你个贵妃平时拔尖争宠,我不跟你一般见识,可是你竟然要来动摇我的地位?也太不把吕氏家族放在眼里。
想当初刘邦起兵之时,吕氏宗亲全部随他转战南北,立下汗马功劳,二十年来从草莽军队成长为国家重臣,早已织就一张盘根错节坚不可摧的人际网。一个小小的贵妃竟然想反天?想的也太简单了。
刘邦虽然贵为天子,可是也不能独断专行,刚打下江山,还不稳固,绝对不能大失人心,动摇国家根本。最终在各路高人的指引和拥戴下,在太子问题上,刘邦妥协了,刘盈仍然是太子。
这一仗吕雉取得胜利,戚夫人惨败,但是却让吕雉恨透了戚夫人。戚夫人太过张扬和贪婪,令吕雉把她定为第一号敌人。
戚夫人比刘邦小32岁,她嫁给刘邦时,刘邦已经年近五旬。虽然她也考虑到刘邦死后,自己的地位。但是她却没有认清朝廷的形势,也不清楚自己的能力,就贸然提出废太子的建议,未免有点太心急了。
刘邦死后,戚夫人也不过29岁,但是也许她一直持宠惯了,还是没有看清形势。此时虽然太子刘盈继位,但是他性格懦弱,所以大权实际掌握在吕雉手中。
刘邦死后,刚办完葬礼,吕雉就迫不及待的报复后宫中曾经被刘邦宠幸的妃嫔,全部囚禁起来。尤其是戚夫人被囚于永巷,带着脚镣手铐,穿着罪衣舂米。
可是这个戚夫人还是不妥协,不认命,还是觉得委屈,还是向上苍请求能够翻盘,毕竟她有儿子赵王刘如意,你吕雉再狠毒,也要知道还有刘邦的儿子刘如意呢。所以她时常悲歌:“子为王,母为虏,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戚夫人真是低估了吕后,此时已经非彼时了,现在你不过是一只抬抬脚就能碾死的蚂蚁,连哭泣都是在抗议,所以吕后打算斩草除根。
戚夫人即使身处如此险境,仍然用各种举动标榜自己的存在感,其结果就是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自己的孩子。如果她能够默默地静心悔过,吕雉也不会把身在三千里之外的12岁的刘如意当成威胁。
于是吕雉鸠杀了刘如意,用一种惨绝人寰的酷刑将戚夫人做成“人彘”。曾经花容月貌,能歌善舞的戚夫人被砍断四肢,挖去眼珠,熏聋耳朵,药哑嗓子,简直是提前进了地狱走一遭。
“人彘”酷刑使后宫血雨腥风,人人自危。只有薄姬幸免于难,跟随儿子刘恒去往代郡属地。
薄氏在刘邦众多妃嫔中是个最不起眼的角色,进宫之初只是个织女,一次刘邦闲逛无意中看到她。见她还算好看,吃惯了大鱼大肉,偶尔见到水灵灵的萝卜,也甚是喜欢。于是便要进后宫。
可是一旦到了美人如云的后宫,立刻就把她忘到九霄云外。甚至一年多都没有想起这个女人的存在,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宠幸其他美人之时,听到了薄氏的名字。薄氏就像一个傻瓜一样,被管夫人,赵子儿两位美人取笑,刘邦不觉动了恻隐之心,觉得薄氏即单纯又可怜。
于是刘邦突然就临幸了薄氏,偶然的进宫,偶然的临幸,却仅仅一次,薄氏竟然生下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刘恒。老天总是眷顾没有欲望的人吧,即使皇上从不召见,薄氏也没有到处控诉和悲泣,能进宫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她已经非常满足了。
薄氏生下儿子刘恒,并没有改变她的命运,后宫能为皇帝生孩子的多了去了。刘邦从此几乎不再临幸她。她虽然暗自落泪,但也从没有挖空心思去争权夺势,而是把所有感情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俗话说福祸相依,刘恒并没有成为母亲争夺权力的筹码,而是在母爱中成长。
薄氏母子生活在冷落的角落,从不得罪任何人,处事说话都十分小心谨慎。她尽管生下皇子,但是地位却没有提高,甚至未被封到“夫人”之列。即使这样她也从无怨言,甚至教导儿子,也要贤德温良。
就像乞丐从来不会嫉妒富翁一样,富翁也不会把乞丐放在眼里,对于根本就不是对手,弱小的不足挂齿的薄氏,吕雉放过了她。要知道,那些曾经受过刘邦宠幸的夫人妃子下场一个比一个惨。
薄氏和儿子从来都是温和宽容的,从不树敌,即使自己再受委屈也不会与人为恶。所以,当吕后死后,朝中大臣竟一致拥戴刘恒为帝。他们都认为:代王刘恒仁爱宽厚,贤智温良,而她的母亲更是宽厚,善良。
此处看来,刘恒能当上皇帝,完全是沾了母亲薄氏的光,因为吕雉在位时专横跋扈,残酷迫害忠臣,所以大家都怕了,唯恐再有垂帘听政之事,祸乱朝纲。而薄氏在宫中谨慎生活20多年,无欲无求,低调温顺,正是最好的人选。
刘恒当上皇帝,薄氏成为“皇太后”,一步登天。而且刘恒也深知自己当上皇帝全靠母亲的名声,所以也非常孝顺。薄太后从此享尽人间富贵,寿终正寝。
吕后虽然生前权霸朝野,死后却落得骂名。戚夫人虽然曾万千宠爱于一身,却落得凄惨下场,归根结底都是败在贪欲之上。而薄太后无欲无求,却能够安享晚年,富贵安康,成为了人生最大的赢家。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41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