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宋朝之前还没有棉花,那古人冬天如何御寒?老祖宗的智慧让人佩服

宋朝之前还没有棉花,那古人冬天如何御寒?老祖宗的智慧让人佩服

这已经到四月底了,天气还是有一丝凉意,很多人的秋衣秋裤还没有脱下来。现在天冷我们可以穿厚厚的羽绒服,屋里都有暖气或者空调,不过在古代,宋朝之前连棉花都没有,那他们是怎么御寒的呢,大家说,可以烧柴火啊,但是不能捧着火盆外出吧。

羽绒服之所以保暖,是因为里面有绒,绒的密度小,堆在一起不容易透风,而且它的聚热功能好,具有保温功能,能锁足体温。再不济,我们还有棉服,里面充满了棉花,记得小时候棉服都是妈妈给做的。其实棉花传入我国还是很早的,大约在宋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不过那时候的人们并没有想到棉花可以御寒,而是把它当成了一种观赏花卉。

直到明朝的时候,朱元璋一次偶然的发现,棉花堆在自己身上竟然很暖和,于是下令让全城的巧妇,将棉花做成棉布,这才让“棉”这种东西在我国普及开来。后来才逐渐有了棉服棉被等等。那宋朝之前的古人们是如何御寒的呢?

还记得我国汉朝的丝绸之路吗?那时候我们的丝绸深受外国人的喜爱,连凯撒大帝都爱不释手。在黄帝时期就已经开始养蚕了,不过像薄纱一样的丝绸并不能保暖,需要用厚丝绸。

蚕大家应该都见过,那么小一只,吐丝是非常慢的,所以要织造出一匹厚丝绸,相当的花费人力物力,因此丝绸也就变得十分昂贵。基本上只有皇室才用得起,普通官绅家都可能负担不起,直到如今都让人羡慕不已。

普通老百姓们都只能穿麻布或者葛布。就是用麻类草本植物纤维做成的布料。麻袋和麻绳大家都见过吧,很粗糙而且非常透风,这样的东西穿在身上不仅不保暖,而且十分不舒服。除了麻衣和丝绸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会穿裘皮,就是从动物身上扒下来的,这种应该是最保暖的,但也是最残忍的。

当然还有很多老百姓用柳絮和芦苇来御寒,但保暖效果都不是特别好,无法帮助古人抵御寒冷的冬天。虽然在外没有好办法,但在屋里古人还是发明了很多御寒的好方法,比如土炕,现在北方很多地方都还有,睡觉之前烧的暖暖的,一整晚都不用担心会寒冷,还有手炉、汤婆子这些小物件也非常管用,古人的智慧真的是让人佩服。

我们5000年的文明也正是靠着我们的智慧在一代代的传承,古人的智慧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也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去发掘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想要学习古人的智慧首先要对我们的文化有所了解,5000年的文明传承至今不得不说是一个传奇,而身处传奇当中的我们,对于传奇伊始以及传奇是如何成为传奇,又怎么会无动于衷?

所以在此我建议大家多去学习一下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体验一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样性,多去读一些这方面的书籍,比如这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就非常好。

1961年,61岁的王力先生,时任北大中文系教授,教授《古代文学》一课。为了避免晦涩难懂,在课本前写了两章通识(基础知识),作为讲义,没想到因为通俗易懂、旁征博引,被学生喜爱。

遂出成书,叫做《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此后60年,修订4次,再版数十次,成为各大高校历史、文学、语言学的入门教材。

翻开这本书的目录,第一感受,全面。274页,不算薄,但也不算厚,可目录罗列很多。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饮食、衣物14章,无所不包。

但看看书名,常识,是值得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这样的知识并不多。14章,王力先生从14个不同的角度讲述古代文化,希望给读者建立起一个全面、立体的古代中国。

虽然章节多、篇幅少,但在王力先生的笔下,以点及面,由一及万,寥寥几句便把事情讲得无比清晰。

整个过程“原来如此”“竟然是这样”的惊叹,连绵不绝,如果你对中华文化也很感兴趣的话,就点击下方购买吧。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56
购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3850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