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项羽白起?不,他才是华夏战神中的No.1。他曾天下无敌,并可一统中原,无奈狭路相逢中华人文初祖,纵横一生唯有此败,却身死名毁族散。胜者王侯败者寇,原来从他开始;既生瑜何生亮,敢情自此萌发。他就是蚩尤,而那个“亮”便是黄帝。
神话传说?应该是吧,可他们的事儿完全融入华夏文明中了,唇齿相依密不可分,以历史的眼光瞅瞅有啥不可,欧美人还把《圣经》当正史看呢。
凡间也有魔界人
且说4600年前,今黄淮流域一带,大约山东、河北中南、河南东部及安徽江苏北部,生活着一个名叫九黎的族群,《国语》里最早提及:“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当然这“九”字,并非九个部落氏族啥的,而是多的意思,上古经常这样用,如同和九黎有点关联的三苗中的“三”,也是泛指。
这个族群不简单呀,先秦文献所载之前的太昊、少昊族群,及之后夏商时“九夷”、周时东夷,都与其一脉相承。首领?更不用说了,华夏三祖之一,战神中的NO.1,蚩尤大帝是也。
咋样,听起来名字是否很怪,字面上也更难知其意,秦汉以后的古人这样解释:“蚩尤”既是人名,也是部落名称(上古时很正常);“尤”又作“由”,一个部落的名称,而“由”与“农”通,“尤”便是“农部落”的意思了;“蚩”是一个贬词,“虫”的意思,这里作冠词用,加在“尤”的前面,则是对该部落的贬称。
好吧,就照此解了,反正也没别的释,何况蚩尤身上怪东西太多,哪有功夫细究,比如长相:面如牛首、背生双翅,还有什么“人身牛蹄,四目六手”、 “蚩尤齿,长二寸,坚不可碎”和“耳鬃如剑戟,头有角”啥的,不“怪”是啥?更甚者,兄弟八十一人(包括他本人),皆“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八肱八趾”等。好家伙,一群魔界大神呀!
兵主之神
那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天下大乱。蚩尤胼手胝足,夙兴夜寐,带领部众兴农耕、创百艺、明天道、理教化,把个九黎部落打理得生龙活虎,气象万千。不仅如此,他还创制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刑法,更把金属冶炼和金属兵器制造的“发明专利”拿到了手,这个太牛叉了,战争史上不亚于以后火器的出现。
想想看,当大家还在广为使用木石兵器时,九黎人已经用上铜作的兵仗刀戟大弩,根本没得比嘛,就像鸦片战争时清人大刀长矛面对英国人的坚船利炮。再加上蚩尤和其弟兄们,个个骁勇善战英武非凡,试问天下谁与比肩?
既如此,我来也!蚩尤立马行动了。他有这个实力,更有这个雄心,因为其天生就是“兵主”,就是战神!刹那间,九黎之旋、蚩尤之风,狂飙突进,横扫一切,所向之处,无不披靡。
但他并不快乐,因为战神需要对手,无,只有孤独。不过,上天还是眷顾于蚩尤的,没多久,当他剑指中原时,对手来了。
炎帝,一位来自西方华夏族群的顶尖级领袖,赫赫威名与雄厚资历,俨然都在蚩尤之上,战力自然杠杠的。那时已经功成名就高高在上的他,看到一个“后生鼠辈”竟敢跑到自己地盘撒野,“是可忍,孰不可忍”!
但战神就是战神,管你姓甚名谁,挡道者必除之。一番交手,几个回合下来,老姜竟一败涂地,落荒而逃,大好河山全被蚩尤拿了去。唉!不是老姜软柿子,只怪战神太生猛。
不过,猛之后留下的却是更大的落寞与孤独。宁愿颠峰对决酣畅淋漓中死去,不愿高高在上独孤求败中活着,这才是战神的至高境界。蚩尤渴望对手,儿上天又何曾薄待于他!这不,真正的对手来了。
您不再寂寞
说道咱中国人的老祖宗,有一人当仁不让要坐那头把交椅,有熊部落(位于今河南新郑)首领少典和有蟜氏女附宝的儿子,正统史家头牌司马迁在他“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的开篇第一人~黄帝。
咱中国人历来都是讲血统的(老外也是),老黄的血统就绝对纯正高贵。最传奇的兄妹俩伏羲和女娲(不用多介绍吧)是他的爷爷、奶奶。曾祖母?神话传说中最早的国家华胥国的创建者华胥氏也。曾祖父?不知!那还是母系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
且说少典娶了有蟜氏两个女儿作妃子,长妃叫女登,次妃便是附宝。有一天附宝到郊外游玩,忽然见到北斗枢星被一道电光紧紧环绕,随即掉落下来,由此感应而孕,怀胎24个月(娘胎里便不凡)后,于农历二月初二生下了黄帝。二月二“龙抬头”之说便由此而生。
司马迁说他姓公孙,名轩辕,但《国语》、《帝王世纪》等则记载他姓姬,和周人一个姓。孰是孰非,难以明断。不过公孙这个姓出来得比较晚,姬姓则古老得多,单从这一点看,后者准头比较大些。
老人家号有熊氏不用多说了,另外,他因居轩辕之丘(位于今河南新郑),又号轩辕氏,其他如帝鸿氏、缙云氏、帝轩氏什么的,不一而足。古人就是这样,什么姓呀名呀号呀啥的,一搞一大堆,记起来麻烦得很,那像现如今一辈子就一个名字闯天涯,落得省心。
人文初祖
好了,言归正传。据司马迁讲,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这等非凡之人,在继承老爸衣钵当了首领后,自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把有熊部落发扬光大了。
先来看文治。众多史书记载,是黄帝教导百姓播种“黍、稷、菽、麦、稻”五谷,又实行田亩制,穿土凿井,发明杵臼,开辟园圃,种植果蔬,种桑养蚕,饲养兽禽等,开创性推动了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
这可不得了。人类文明史上,农业的出现与发展堪称真正意义上的起点,划时代的大事儿。咱中国神话传说中,虽然神农氏(不是炎帝)才是农业第一人,发扬光大的还是黄帝他老人家。
另外,他以及那个时代在政治军事文化艺术建筑交通医药服饰制陶冶炼天文数学等等方面,都有太多的发明创造。一句话,今人所知道的古代那些东东基本上都在那会儿产生。
俩亮面前的瑜
您说牛不牛?真牛!但最牛的,还是那赫赫武功!当时天下大乱(前面说过),黎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黄帝他老人家为救天下苍生(非称霸哟),执戈而起,讨伐四方,诸侯大都宾从。却有一人心中不服,非要叫板,您道是谁?炎帝也,日后被蚩尤“猛砍”的那位。
很有趣的一点,炎帝竟然和黄帝兄弟俩,原来少典娶的另一个有蟜氏女――长妃女登,生下的儿子便是他。如此,老炎算是嫡长子了,地位本应高于黄帝,年龄可能也大些,且有本领有实力有雄心,自然不愿屈居黄帝之下,较量不可必免发生了,决战场便在那阪泉(地点不详,可能在河北)之野。
PK激烈残酷。黄帝率领“熊、罴、狼、豹、貙、虎”六部军队,经过三次大战,方击败炎帝。后者输得也是心服口服,甘愿附手称臣。结果本是同根生的两大氏族部落又重新汇聚到一起,这便是后来华夏族的源头主干。
故事到此本该结束了,老炎都不行,孰能与黄帝斗?这天下终该相安无事了吧?有一段时间,恐怕连黄帝自己都这样想的。结果舒坦日子没过几天,老炎竟灰头土脸找上门,敢情被蚩尤打败,到这搬救兵来了。
想想老炎也真悲催,败了又败,常败将军了。唉,“既生瑜,何生亮”,况且还是一“瑜”碰到俩“亮”呢。幸好前“亮”自家兄弟,苦诉请求之下,黄帝自然不会拒绝,一场真正的巅峰对决,终在涿鹿(今河北涿鹿县)拉开了帷幕。战神,您不再寂寞。
曙光就在眼前
两军刚一对垒,蚩尤便狂飙突进。无往不胜的战神嘛,字典里早已容不下平庸的胜利,管你这个帝是炎还是黄,龙卷风暴中扫荡一切,才是他心中的唯一。
可黄帝又岂会示弱?大将应龙(有翼的龙)算先登场。只见他飞向天空,大口一张,汹涌波涛迅即喷出,直向敌人铺天盖地而来。蚩尤一见,马上派出风伯和雨师上阵。倾刻间,后者收集应龙喷水变成暴雨,被前者刮起的满天狂风裹着,反过来向黄帝阵中倾盆而下。
应龙还是稍逊一筹,只会喷水,不会收水,哪里抵挡得住这等攻势。结果以前跟蚩尤一样百战百胜的黄帝,遭遇了此生第一场败仗。但大帝就是大帝,这点挫折算得了什么。他从海隅寻得风后为相,泽边觅得力牧为将,很快重整旗鼓,再次向蚩尤宣战。黄帝一“车”当先,率兵发起狂攻,大有毕其功于此役的架势。
上一仗,蚩尤虽然取得了胜利,却也看到了对方实力,绝不可等闲视之,头脑渐渐冷静下来,不再猛冲猛打了,反而面对“狂轰滥炸”,弄起了法术喷烟吐雾起来。
黄帝军团顿时被烟雾笼罩,天昏地暗中分不清东南西北,也不知敌人在哪儿,迷了方向,乱了阵角。而蚩尤战队却在四周时隐时现,神出鬼没,越打越强,越杀越勇。更糟糕的是,这烟雾竟三日三夜不散,黄帝兵将损失惨重,眼看着即将全军覆没。
形势紧迫,危在旦夕!咋办?就在这关键时刻,领袖的作用显现出来了。不知是想仰天长叹一下,还是欲抬头大叫一声给自己人提提气,黄帝不经意间看到了天上的北斗星,斗柄转动而斗头岿然不动,电光火石间,灵光乍现,以此为原理发明了指南车。
车上还立着一小金人,不管车子如何转动,它的一只手总是指向南方。这下好了,方向有了,黄帝带着折损严重的部队终于杀出了重围。就这样,双方你来我往,前前后后干了71仗,黄帝竟负多胜少,心中很是焦虑,难道这一次真要败给蚩尤不成?可又想不出破敌之策,这该如何是好哟。
乾坤因她而定
一日,他在苦思冥想中不觉昏然睡去,却梦见人首鸟形的九天玄女翩然而来,说是受西王母所派,给了他一部兵书,告之掌握此书阵法必克敌后,飘然而去。
醒来后,黄帝发现手中还真有一部兵书,大喜狂喜,赶紧照本宣科演练其中的“天一遁甲” 之阵。同时,他从东海外7000里处的流波山,捉来体壮如牛、苍身无角、吼声如雷的怪兽“夔”,剥下皮做战鼓;又捉来雷兽,取其身上最大骨头当鼓槌,一敲夔皮战鼓,声如响雷直传五百里。
可一面鼓再厉害也不够呀?黄帝紧接着用九首馗牛的皮做了几十面战鼓,与那夔皮鼓一道组成了提自家之气、摄敌方之魄的无坚不摧战鼓队。再想想还不够,黄帝又特意把常驻昆仑山、会收云息雨的女儿旱神女魃召来助战。一切准备停当后,他终于向蚩尤发起了终极一战。
战神依然还是战神,兄弟们也都百分百给力,但是面对女神相助、如虎添翼的黄帝,胜利的天平还是向后者倾斜了。在那涿鹿之旷野,一番殊死博斗后,蚩尤败了,败得彻底,败得惨烈,最终身死族散。
但他没有遗憾,遇到黄帝这样的对手,败又有何所惜,死又有何所惧;更未辜负战神之名,败得英勇豪迈,死得壮怀激烈,这一生值了!胜者王侯败者寇?管他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16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