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一直不认为自己是个百分百的好妈妈--
脾气急躁,对孩子没有耐心;
性格强势,忍不住替孩子做决定;
情绪不够稳定,让孩子压力大;
……
再说下去我感觉自己都不配当妈了。
总之,和孩子的相处中,我很容易陷入“预设孩子行为-孩子行为失控-我情绪失控-孩子受委屈大哭-我后悔不已决心改变-再次失控”的循环里,久而久之,我也许会控制自己,却是带着负罪感、不自然的行为,自己心里负担重,和孩子的相处也有点束手束脚的别扭。
偶然情况下,我接触到《培养孩子的内动力》。刚开始听觉得没什么,这些道理和事实大家都懂,只不过是老师用专业词汇包装了而已。今天听第十课:正向反馈,深有感触,忍不住将心里感受记录下来。
01 对正向反馈的误解
正向反馈,我一直从最表面的意思去理解并实践它:
夸孩子,使劲儿夸,这样他就有自信了!
于是,蛋蛋有时候真的很有自信:
”妈妈,我们班我最帅!
妈妈,我是我们班最厉害的!
妈妈,我踢球全班最牛!”
但同时,他却会在深夜临睡前向我倾诉:
“妈妈,我觉得很自卑,好多事情我做不好。。。”
为什么我们这么肯定孩子,他还是自卑呢?
因为我们给的反馈是错位的,孩子没有接收到他需要的正向反馈。
02 两种常见的非正向反馈
第一种:给了正向反馈,但是不聚焦
儿子放学回来,很高兴地送给我一个陶泥。
我跟他说:“宝贝真棒(以为已经反馈到位了)!今天在幼儿园过的怎么样,中午吃了几碗饭?”
虽然他当下没有说什么,但是后来问他想学什么课外课程,他从来没选过陶泥课,问他为什么,他说不喜欢。
现在想来,可能就是当时我的无心几句话,让他觉得陶泥是不受鼓励的。在他积极情绪最浓烈的当下,我没有捕捉他关注的焦点去进一步和他互动,使得他把这个活动也从爱好清单上划去了。
第二种:模糊焦点,未给到正向反馈
儿子仍旧是很高兴地跟我说:“妈妈,我自己把一整碗饭吃完了!”
我一看桌子,忍不住又失控了:“这哪叫吃完了,这是掉完了吧!这么大了,怎么还这么能掉饭呢?……”
结局不难想象,儿子再次被打击了,掉饭的毛病也仍然没有改善,时不时被家人批评。
现在想来,如果当时我能关注到他的情绪焦点,和他展开具体的讨论,进一步激发的他积极性,再引导他关注掉饭的问题,可能效果会好很多。
03 错位反馈的原因
为什么会有错位反馈的问题存在?
人的情绪都是主观的,基于自己所见和所想,而把自己放在他人的角度,换位思考,实践起来真的很困难。
孩子和我们在认知水平,成长经历,受教育程度都存在巨大差异,对同一个事情的思考和感受不同是理所当然的。
和孩子相处的时候,我们从大人的世界去观察和判断,当然只会输出不对称的信息给到他们。
04 改善建议
老师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长期目标是养成深入观察孩子,理解孩子关注点,提供孩子需要的正向反馈模式;
短期内如果无法做到,在孩子发出信号时,顺着他们的话题继续:
“哇,你的陶泥做好啦!
你是怎么做的呢?
你肯定花了很多时间吧?”
嗯,先这么办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03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