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www.vzkoo.com。
旧动能逐步改善,新动能蓄势待发
瓶颈:近 2 年来伴随个人用户业务人口红利逐步见顶,“提速降费”的政策指引叠加运 营商之间的价格战,三大运营商营收增速持续走低。2019 年 5G 发牌商用,2020-2021 年 5G 有望迎来建设高峰,运营商营收增长乏力带来的资金压力或制约 5G 建网进程。
反转:2019 年三季度,行业取消“市场份额”考核,从重规模到高质量,运营商竞争 取得根本改善,电信服务业务年内实现营收 V 型反转,伴随渠道及终端补贴减少,销售 费用率改善,运营商现金流或好转。突破:我们认为 5G 时期产业互联网或成为运营商 新的增长动能,运营商将不仅仅提供标准化的无线或带宽服务,而是针对客户差异化的 需求,提供“网络+云/IDC+解决方案”的一体化服务。据我们测算,2019 年三大运营 商“产业互联网”合计实现收入2062亿元,同比增长 18.5%,而同期传统业务下滑 2.9%。 三大运营商“产业互联网”营收总占比持续提升,2019 年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 移动“产业互联网”收入占营收比例分别达到 25.3%/19.7%/7.3%,相较 2018 年提升 1.8pct/4.0pct/2.0pct,有望成为未来新的增长动能。
瓶颈:人口红利逐步见顶,流量红利充分消化
传统 C 端业务人口红利逐步见顶:过去 2G/3G/4G 时代,运营商发展的重心在消费互 联网。然而伴随移动通信及有线宽带的渗透率不断提升,C 端市场人口红利见顶态势愈 发明显。从用户数增量来看,自 2019 年以来,三大运营商的两大传统业务(移动业务 和固网业务)的新增用户数量呈现明显下滑趋势。其中 2020 年 2 月受疫情影响,三大 运营商移动用户下滑 1946 万。从移动用户的渗透率来看,截至 2019 年底,全国移动 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 114.4 部/百人,远高于全球平均的 101.5 部/百人,移动用户渗透 率进一步上升的空间已不大,整体来看 2C业务人口红利见顶态势已较为明显。
近 3 年流量红利基本被资费下滑充分消化:2017 年以来,尽管中国用户月均移动数据 使用量延续爆发的趋势,但同期“提速降费”的政策指引叠加运营商之间的价格战,导 致移动流量资费也大幅下滑。据工信部及中国信通院数据,2019 年用户月均移动流量 达到 7.82GB,较 2017 年增长 4.52 倍,但移动流量平均资费降至 5 元/GB,约为 2017 年的 1/4.46,基本抵消流量增长的红利。固定宽带方面, 2019 年的平均资费已降至 2014 年的十分之一。因而反映在 ARPU 上,近 3 年来三家运营商传统的移动及固网业务 ARPU 持续下滑。
在新增用户数量放缓及流量资费的持续下滑的背景下,2018-2019H1 运营商移动及固 网数据业务收入增速持续下滑,进而带动电信业务增速持续下滑。
营收增长乏力或为 5G建设主要障碍:伴随 2019 年 5G 发牌,2020-2021 年 5G 有望迎 来建设高峰,推动运营商资本开支加速回升。据最新推介材料披露,三大运营商 2019 年资本开支达到 2999 亿元,同比增长 4.5%,2020 年资本开支预算为 3348 亿元,同 比增长 11.7%。其中,5G 相关投资计划约 1803 亿元,同比增长 338%。我们认为当下 运营商营收增长乏力带来的资金压力或制约 5G 建网进程。
反转:政策拐点已现,2019 年内实现 V 型反转
行业回归理性,ARPU 值趋稳可期
运营商取消“不限量”套餐,行业恢复理性,通信服务价值回归:2019H1 三大运营商 价格竞争加剧,2019 年中报三大运营商营收史上首次同时下滑,引起监管层的重视。 2019 年 6 月,工信部要求规范整顿“不限量”套餐。2019 年 9 月,行业竞争环境迎来 诸多重大变革:1)三大运营商陆续取消“不限量套餐”,上线更加合理的“达量不限速” 套餐;2)业内提出 KPI 考核制度或改变,不再以用户规模和市场份额为导向;3)中国 联通和中国电信宣布开展 5G 共建共享合作。2019 年下半年,运营商行业竞争态势取 得根本改善,ARPU 值降幅迎来改善,中国联通披露的季度移动及宽带的 ARPU 值降 幅呈现逐季趋稳,2019Q4 中国联通的移动业务 ARPU 值较 2019Q3 持平,宽带业务 ARPU稍有提升;中国电信披露2019H2宽带业务ARPU值降幅较2019H1收窄6.1pct。
5G 套餐有望带动 2020 年 ARPU 值趋稳:据中国移动最新推介材料,截至 2020 年 2 月,中国移动 5G 用户达到 1540 万,目标全年 5G 套餐客户净增 7000 万,截至 2020 年底 5G 用户渗透率有望超过 7%;中国电信截至 2020 年 2 月 5G 用户达到 1073 万, 全年目标新增 6000-8000 万 5G 用户,截至 2020 年底 5G 用户渗透率有望超过 22%; 中国联通2020年目标新增用户5000万,截至2020年底5G用户渗透率有望超过16%。 据中国移动披露,用户由 4G 迁移至 5G 后,ARPU 分别提升了 6.5%,中国电信则披 露目前 5G 用户的 ARPU 达到 91.9 元,较迁移前提升超过 10%,而中国联通目前 5G 用户的 ARPU 达到 80 元,较迁移前提升约 17%。我们认为伴随 5G 用户的渗透率的持 续提升,有望带动运营商移动业务 ARPU 趋稳。按年末用户数加权计算,2019 年三大 运营商移动业务 ARPU 同比下滑 8.7%。我们假设 2020 年原有用户的 ARPU 降幅收窄 至 5%,且三大运营商达成各自的 5G 用户发展计划,且每月 5G 用户迁移数平稳,我 们测算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 2020 年移动业务 ARPU 为 55.3、52.1 和 45.4 元,较 2019 年基本持平。
2019 年内营收及业绩拐点已现
收入端:年内实现反转。据工信部数据,2019 年电信主营业务实现收入 1.31 万亿元, 同比增长 0.8%。其中固定通信业务收入完成 4161 亿元,同比增长 9.5%;移动通信业 务实现收入 8942 亿元,同比减少 2.9%。单看 2019 年 12 月,移动通信业务收入同比 增长 2.8%,增速连续 3 个月回升,带动电信主营业务增速在年内实现 V 型反转,重回 正增长区间。2019 年,运营商实现固定增值业务收入(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 人工智能等新兴业务)1371 亿元,同比增长 21.2%,固定增值及其他业务逐渐成为行 业发展新动力。
成本端:行业迈向竞争合作时代,销售费用率有望持续改善。2019H1 为应对行业竞争 加剧,三家运营商都加大营销投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销售费用率分别同 比增加 0.4pct、0.2pct 和 1.0pct。2019H2 伴随行业竞争趋缓,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 中国联通销售费用率分别同比减少 2.7pct、1.3pct 和 2.1pct,行业整体销售费用率为 8.4%,同比减少 2.3pct。我们认为伴随行业从竞争全面转向竞合,三大运营商将继续压 缩包括佣金,代理费,终端补贴等营销支出,销售费用率有望持续改善。横向对比三家 运营商,中国移动的销售费用率低于同业 4-6pct,而中国电信及中国联通的销售费用率 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利润端:年内实现反转。三家运营商在经历了 2019Q1-2019Q3 连续 3 个季度的负增长 降之后, 2019Q4三家运营商的归母净利润增速大幅回升至8%,较 2019Q3提升20pct, 业绩向好趋势明显。
突破:产业互联网或为运营商成长新动能
5G时代运营商迎来业务新模式:我们认为5G时代运营商业务重心或转向产业互联网, 据中国信通院给出的定义,产业互联网指的是企业借力 5G、云计算、AI、大数据、物 联网等新兴数字技术,提升内部效率和对外服务能力。不同于消费市场的高度同质性, 政企市场离散性和个性化程度高,运营商将不再单纯提供标准化的通信或带宽服务,而 是针对不同行业客户差异化的需求,形成“网络+云/IDC+解决方案”的一体化服务,通 过各个环节业务之间的高协同性,构筑竞争壁垒,深度参与企业上云价值链,有望成为 运营商新的增长动能。
产业互联网业务高速增长,收入占比持续提升:目前三大运营商已充分认识到 5G 时代 B 端市场的巨大潜力,持续加大对高质量&大带宽专线,云计算,IDC,物联网,大数 据等产业互联网业务的投入。考虑到各家运营商对产业互联网的定义有所不同,我们将 通信服务中刨去移动通信,固网语音,固网宽带这三项传统业务之外的收入归为“产业 互联网”业务,三大运营商在“产业互联网”业务方面实现高速增长。2019 年三大运 营商“产业互联网”合计实现收入 2062 亿元,同比增长 18.5%,而同期传统业务下滑 2.9%。同时三大运营商“产业互联网”收入占比持续提升,2019 年中国电信、中国联 通、中国移动“产业互联网”收入占营收比例分别达到 25.3%、19.7%和 7.3%,相较 2018 年提升 1.8pct、4.0pct 和 2.0pct,有望成为运营商未来新的增长动能。
手握底层网络资源,铸就云网一体化服务壁垒
我们认为运营商过往在企业上云的价值链中,大多定位于管端,参与程度较低。而在云 网融合的大背景下,同时拥有宽带网络、IDC 资源和云资源的运营商迎来重构云网业务 生态的契机。云网融合的服务架构下,底层网络质量决定了上层服务的质量和可靠性, 运营商借助 5G SDN/NFV 技术实现底层云专网弹性承载,大幅提升云专线产品等云网 产品的敏捷性和智能化,同时耦合上层云计算业务,打造一条高度耦合的云网服务价值 链,形成自身差异化竞争优势。
5G 时代运营商有望重构云网业态
未来运营商或形成“由外及内”相互依托的三层网:运营商从横向看从外到内有三层网 络,第一层是基础网络,通常基于 IP、光和无线构建,主要的需求是大带宽、低时延和 高可靠,主要由运营商管控。第二层网络是云化网络,是云和端租户级互联,基于 SDN/NFV 构建,主要的特点是敏捷和开放。未来将会出现第三层计算网络,实现数据 和计算之间的业务级互联。三个网络相互依托的,计算网络要依托云化网络的构建,云 化网络又要依托基础网络的大带宽和低时延。5G 时期,伴随 SDN/NFV 等技术的逐步 成熟,国内三大运营商均发布云化网络的转型计划——中国移动提出的 NovoNet2020 愿景、中国联通提出的 CUBE-Net 2.0 架构和中国电信提出的 CTNet2025 架构,转型 的核心理念都基于用云化网络来承载业务。
“云网融合”大背景下,运营商迎来重构业态新机遇:伴随企业上云率的不断提高,网 络基础设施需要更好的适应云计算应用的需求,以确保网络的灵活性、智能性和可运维 性,“云网融合”的纵向一体化服务能力框架应运而生。据中国信通院给出的定义,“云 网融合”的服务能力是指基于云专网提供云接入与基础连接能力,通过与云服务平台提 供覆盖不同场景的云网产品(云专线、云联网、SD-WAN),并与云服务(计算、存储、 安全)深度结合,最终延伸至具体的行业应用场景,其主要包括 3 个层级:1)底层网 络(包括基础网络和上层 overlay 网络);2)中间层云网产品(例如云专线,云联网); 3)上层云服务产品。云网融合最终目的是为企业上云,在此过程中,云网协同能力的 重要性不断提升,对于同时拥有网络资源和云资源的运营商来说是重构云网业务生态的契机。运营商通过打造一条纵向一体化的云网服务价值链,为政企客户上云提供整体支 持,形成自身差异化竞争优势,从而摆脱在当下云计算浪潮中被作为“管道”的定位。
5G SDN+NFV 技术助力运营商提供高质量云网融合产品:目前来看,作为云网融合服 务架构的核心,底层云专网服务主要由运营商来提供,而底层网络决定了上层服务的质 量和可靠性。在基础网络层面,运营商拥有大量的光纤光缆和带宽资源,并持续加大对 IDC 的投入。在上层 overlay 网络层,运营商在 5G 时代通过全面引入软件定义网络 (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可直接部署云化网络来实现弹性承载,大幅提升 云专线产品等云网产品的敏捷性和智能化,同时耦合上层云计算业务,使得运营商在云 网融合产品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运营商实现企业上云全场景布局:据华信咨询测算,未来企业上云的场景中,第一大场 景核心云(公有云/私有云/行业云)占产业链价值比重的 40%,部署方式来看,运营商 在行业云(如农业云、金融云、工业云等,聚焦垂直行业)和城市云(专注于信息安全、 基础设置信息化水平、属于政策导向)市场占比较大;第二大场景为云连接(包括云专 线,云联网),占产业链价值的 25%,为运营商重点拓展领域,凭借底层网络的优势, 运营商在云专线及云联网等市场有较强的竞争力;第三大场景是边缘云场景,占产业链 价值的 20%,为运营商重点拓展领域,利用存量机房及基站资源提供边缘云计算及边缘 IDC 服务,具备较高的边际效益。
IDC 及云计算业务:高增长,高投入,高协同
在无线及固网数据流量持续爆发趋势下,IDC 服务及云计算市场持续高增长。2020 年 以来政府层面高度重视“新基建”建设,IDC 作为新基建的一部分,有望保持高投入态 势,2018 年中国 IDC 市场规模约为 858 亿元,预计 2020 年达到 1494 亿元,年复合 增长率超过 30%。全球范围来看,因竞争环境的差异,美国运营商近几年全面退出 IDC 市场,而国内运营商凭借资源和规模的优势仍占据 50%+的市场份额。伴随运营商 IDC 业务运营管理权收揽到集团层面以及新建大型数据中心逐步交付,运营商 IDC 业务的结 构持续升级。对比传统业务,IDC 业务增速较快,同时 IDC 资源的投入能提高运营商底 层网络的质量,为上层云网产品打下基础,长期来看 IDC 业务战略投入意义大,2019 年三大运营商新开工 IDC 项目达到 14 个,合计投资规模近 350 亿元。面对第三方服务 商的挑战,运营商积极拓展 IDC 增值服务,增加服务种类及深度,同时提高业务灵活性, 弥补自身的短板。云计算业务方面,2018 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达到 437 亿元, 其中 IaaS 市场规模为 270 亿元,同比增长 82%,PaaS 市场 22 亿元,同比增长 88%, 2022 年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或达到 1731 亿元,2018-2022 年复合增速达 41%,市场 高增长延续。面对云商的竞争压力,借助云网融合的业务模式,运营商或发挥包括 5G 在内的网络及专线管道资源,以网促云,提升云网业务的协同效应,构筑云业务的核心 壁垒。目前三大运营商云业务进入高速发展期,2019 年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 动云计算业务增速分别达到 57.8%,147%和 126.2%。
数据流量持续爆发,IDC&云市场高增长
IDC 需求来源为数据的存储和计算,数据流量是表征 IDC 需求的有效指标。在互联网时 代,数据的存储和计算往往伴随数据的传输和交换,存在相关关系,而数据传输和交换 需求的增长驱动数据流量爆发,有较强因果关系,数据流量作为一个可观测可量化的变 量,是观察 IDC 需求的较为有效的指标。
4G 时代以来,国内无线流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伴随 5G 大带宽时代的到来,这种趋势 有网延续。据工信部披露的数据, 2019年国内无线网接入流量达到1220亿 GB,较 2012 年增长 138 倍,2012-2019 年复合增速达 102%;国内固网流量也有望持续高增长, 2017-2022 年复合增速约为 47%。数据流量的爆发成为 IDC 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在数据流量持续爆发趋势下,IDC 市场持续高增长。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18 年全球 IDC 市场规模约 514 亿美元,预计 2020 年达到 627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 10%; 2018 年中国 IDC 市场规模约为 858 亿元,预计 2020 年达到 1494 亿元,年复合增长 率超过 30%,显著高于全球市场增速。
中国公有云市场高增长,运营商业务定位 IaaS 及 PaaS:从早期的互联网公司使用云计 算来降低 IT 采购开支、应对高并发查询交易,到过去 2-3 年部分大中型企业开始将非 关键应用部署在公有云上。与此同时,AI、IoT、5G 等 ICT 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正为云计 算市场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18 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 (IaaS/PaaS/SaaS)达到 437 亿元,其中 IaaS 市场规模为 270 亿元,同比增长 82%, PaaS 市场 22 亿元,同比增长 88%,2022 年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或达到 1731 亿元, 2018-2022 年复合增速达 41%。
克服体制劣势,IDC&云业务结构持续升级
运营商 IDC 服务及云服务业务都依托自身的数据中心资源,中国移动将运营商 IDC&云 计算业务发展分为 3 个阶段:第一代 IDC 服务,主要提供基础设施出租,立足于基础 环境建设和设施搭建,以主机托管、带宽空间出租等传统资源出租业务为主;第二代 IDC 服务,主要提供 IT 资源出租,在 IDC 基础设施基础上,以物理主机资源出租为核心, 发展各类 IT 基础资源业务。第三代 IDC 服务,即云计算服务,以云计算技术为核心, 在高性能基础架构上提供计算存储资源和能力出租为主的云计算服务。
过往运营商 IDC 业务中基础设施出租占比较大,主要由于运营商以省公司为运营主体, IDC 业务难以形成规模化,同时缺少 IDC 运营管理经验,各省协同发展不足,IDC资源 分散也导致利用率较低。但伴随数据流量的爆发,三大运营商在意识到 IDC 的巨大市场 空间之后,于 2012 年开始签约开始新建机柜体量更大的省级、国家级大型数据中心,建设周期为 5-10 年,2015 年大部分项目首期已交付使用,同时逐步将 IDC业务的运维 管理收揽到集团公司,管理效率及协同性显著提升,借此运营商 IDC 业务也由第一代的 基础设施出租升级为第二代 IT 资源出租,我们预计未来运营商 IDC 业务中机房出租业 务的占比将持续提升,IDC 业务结构持续优化。
而从第二阶段 IDC 业务迈向云计算业务,核心的突破点就在于云计算的技术的掌握,实 际上三大运营商早在 2009 年就开始云计算技术的研发,例如 2009 年中国移动正式对 外公布其正在研发和试验的平台“BigCloud—大云”;2010 年中国电信启动“星云计划”; 2009 年中国联通推出“互联云”项目;但碍于早期 IDC 资源运营管理的协同性差,规 模小,电信运营商在云计算领域的布局和扩张要慢于互联网厂商,我们预计随着运营商 集团公司收揽 IDC和云计算业务管理权,以及机柜体量更大的省级、国家级大型数据中 心的交付落地,运营商云计算业务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
IDC 业务:规模优势显著,高投入延续
竞争环境及运营商战略差异造就中美 IDC服务业态反差:综合来看,IDC 服务是资源+ 规模导向的行业,从美国 IDC 市场来看,第三方服务商 Equinix 和 Digital Realty Trust 的市场份额位列全球前二,Equinix在全球范围内拥有 196 个数据中心,而 Digital Realty Trust 在全球拥有 205 个数据中心,在规模上远超美国几家大的运营商,进而促使了美 国运营商近几年全面退出 IDC市场。而反观目前国内市场,三大运营商在数据中心数量 和机柜体量上远超第三方服务商,中国电信在中国境内拥有 400 多个数据中心,在境外 拥有 13 个自有数据中心和 300 多个合作数据中心;中国联通目前全球拥有超过 370 个 IDC 中心;中国移动尽管起步稍晚,但近 2 年 IDC 投资显著加快,市场份额有所提升。 三大运营商(移动、电信、联通)合计占据约 70%的主流机房,剩下的 30%则被各个 第三方 IDC 服务商占据。依据信通院披露的 IDC 市场规模数据测算,2018 年三大运营 商合计占据约 51.6%的市场份额,较 2017 年小幅下滑 0.8pct,而第三方 IDC 服务商的 市场份额相对较小。除了竞争环境的差异,美国运营商偏“轻资产模式”和中国运营商 偏“重资产模式”的发展战略差异也是导致中美两国 IDC 业态反差的一大因素。
中国 IDC市场地区业态差异大,各类企业均有自己重点的布局区域:据工信部披露的信 息,中国 IDC 市场主要集中在北上广为主的一线城市及周边,平均上架率在 70%以上, 供不应求情况较为普遍,北京、上海和广东的机架缺口分别为 11.4 万、5.5 万和 3.6 万, 而东北、华中以及西部地区则出现较多的机架冗余,机架富余量分别为 5.8 万、18.7 万 和 18.1 万,IDC 上架率在 20-50%的区间,空置情况严重。从区域分布来看,各类企业 均有自己重点的布局区域,中国联通和第三方公司以华北地区为主,而中国电信以华东 地区为主,中国移动进入 IDC领域较晚,目前正加速布局和扩张。
国内运营商 IDC业务与第三方 IDC 服务商各有优势。运营商核心优势在于:1)对带宽 资源的垄断;2)凭借传统通信业务聚拢了大量政企客户,获客成本低;3)资金实力更 为雄厚,能承担更多电力成本。第三方服务商核心优势在于:1)自身的中立性,可以 同时接入多家运营商网络;2)体制的灵活性、更强大的定制化能力;3)更专业的运维 能力。
针对客户需求,运营商 IDC 业务种类及深度或提升:伴随大型数据中心特别是云计算数 据中心需求的爆发,占据核心城市 IDC 资源、具备快速响应需求和专业运维能力等核心 优势的第三方 IDC 服务商收入增速呈现追赶的态势。过去电信运营商的 IDC 业务内容 单调,主要以提供机房资源和带宽资源为主,目前运营商正积极拓展 IDC 增值服务,增 加服务种类及深度,并提高业务灵活性,为客户提供差异化、定制化服务。以中国联通 为例,新建完成的哈尔滨云数据中心,例如机柜定制化(机架功率密度可变),以及机 房动态局部改造(数据机房托管区提供弹性部署),实现专业化、定制化服务。
长期来看 IDC高投入延续,高份额有望保持:从成长性来看,横向对比传统无线及固网 业务, 2019 年运营商 IDC 业务、移动通信业务及固定通信业务的营收分别实现 17.7%、 -2.9%和 9.5%的同比增速,IDC 业务收入增速明显更快。此外,在“云网融合”的框架 下,IDC 资源的投入能提高运营商底层网络的质量,为上层云计算业务打下基础,具备 长期投入的战略意义。三大运营商中,中国移动进入 IDC 市场较晚,但 2019 年以来中 国移动 IDC 投入规模明显加大,2019 年 IDC 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46.8%。横向对比三家 运营商,2019 年中国移动开工数据中心项目 6 个,总投资规模达 127 亿元;中国联通开工数据中心项目 4 个,总投资规模达 65 亿元;中国电信开工数据中心项目 4 个,总 投资规模达 153 亿元。纵向对比 2018 年, 2019 年三大运营商 IDC投资力度明显加强。 综上,有望维持 IDC业务的高市场份额。
云计算业务:以网促云,步入高速成长期
云计算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运营商卡位 IaaS 和 PaaS 市场:市场快速增长的同时, 集中度也进一步提升,IaaS 市场前 10 的厂商目前已占据了超过 90%的份额,行业加速 整合,其中阿里,腾讯,百度,亚马逊等 OTT 云服务商占据近 70%的份额。云计算领 域,运营商主要发力在 IaaS 和 PaaS 层。在 IaaS 层,运营商可以利用其网络带宽资源 和自建的 IDC 资源,通过虚拟化、多租户等技术,对外出租服务器资源。在 PaaS 层, 运营商建立面向终端应用的开发者社区平台。
云网协同铸就核心竞争力:云计算领域,运营商需要面对国内外云服务巨头的竞争压力。 我们认为,在云网融合的业务模式下,运营商或发挥包括 5G 在内的网络资源、专线及 宽带客户资源,以网促云,提升云网业务的协同效应,构筑云业务的核心壁垒。长期来 看,云网业务边界淡化,运营商有望成为云计算市场上不可忽视的力量。目前三大运营 商云业务进入高速发展期,2019 年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云计算业务增速分 别达到 57.8%,147%和 59.3%。
中国电信以云网融合统领 DICT:一直以来中国电信立足于自身在数据中心和宽带领域 的优势,对云计算建设的投入力度较大,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旗下天翼云为全国最大 的 IDC 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和云服务提供商,截至 2019 年覆盖全国的天翼云资源池超 过 315 个,超 20 万云资源服务器,形成“2(核心池)+4(区域池)+31(省级池)+X (边缘节点)”的资源布局,超 500 万虚拟机,首批通过云网融合解决方案认证,成为 唯一一家同时具备云专网和云专线认证的服务商,将以云网融合统领 DICT,物联网, 互联网专线,组网专线业务发展,持续增强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2019Q1 中国电信云 IaaS 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七,是全球唯一跻身前十的电信运营商,国内市场份额 7.3%,仅 次于阿里云与腾讯云,国内混合云市场份额第一。
中国联通产业合作推进云网融合:在投入云计算平台建设的同时,中国联通积极开展和 互联网云服务商的产品合作。2017 年中国联通与阿里云和腾讯云达成战略合作,开展 “沃云”、“云光慧企”等公有云计混合云产品合作。和阿里云的合作中,阿里云向联通 全面开放云服务能力,中国联通则向阿里开放全国主要数据中心、网络资源,并提供政 企销售渠道。2019 年“云光慧企”公有云产品贡献收入 6.6 亿元,带动 2019 年联通云 业务实现收入 23.6 亿元,同比增速领先同业。
中国移动加大云业务投入:相较同业,中国移动进入云计算市场较晚,且带宽和数据中 心资源较为薄弱,但近 2 年投资力度明显加大,2019 年 11 月,中国移动提出“移动云” 的发展目标是三年内进入国内云服务商第一阵营,三年投资总规模在千亿级以上。2019 年移动云实现收入同比增长 59.3%,内部云化水平显著提升。
专线业务:手握网络+客户资源,受益行业结构升级
专线和商业宽带占运营商政企业务收入比例超过 30%,为 B 端的压舱石业务。在云网 融合的框架中,专线为 B端用户的入口,是运营商政企客户资源主要来源。伴随企业上 云率不断提升,“云专线”的兴起驱动专线市场结构性升级。但同时在云专线市场,运 营商将面临新进入者 OTT 云服务厂商的挑战,行业竞争环境加剧。我们梳理了运营商 三大竞争优势:1)网络资源优势;2)存量客户优势;3)云网技术补短板,基于此我 们认为运营商在云专线市场依旧将处于主导地位,受益弹性大。此外,各家运营商陆续 推出品质专线产品以满足垂直行业对专线业务日益差异化的需求,打开增长空间。整体 来看,专线业务投资 ROI 较短,国内外运营商持续加大战略投入。
云专线:市场结构性升级,运营商优势稳固
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化,专线市场迎来结构性升级: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化,企业上云 需求愈发强烈。据 IDC 预测,到 2025 年,85%的企业应用将部署在云端。因而企业本 地计算环境到公有云的连接将成为刚需,驱动“云专线”(中层云网产品的主要应用场 景)市场高速发展,不同于传统专线业务,云专线对传输带宽的需求更大,专线市场或 迎来结构性升级。据 Ovum 预测,至 2020 年全球专线市场收入或超 700 亿美元。其中, 1G 以上速率专线需求快速增长,2013-2020 年 CAGR 约 20%;100G 专线需求爆发, 2013-2020 年 CAGR 达到 50%以上。到 2020 年,1G 以上专线市场规模将占到 80% 以上,100G 专线市场规模占比达到约 30%。
云服务商借助 SD-WAN 技术进入“云专线”市场:目前运营商的传统专线开通时间长、 无法弹性调整难以满足云专线市场的需求。借此机遇,阿里云、腾讯云、AWS、等云服 务商陆续推出云骨干网产品,进入云专线市场。云骨干网本质是以云为中心的 SD-WAN, 云计算公司从各国运营商租借基础网络,形成一张全球范围的 WAN,连接其自有的数 据中心,再对 WAN 做虚拟化,虚拟出多个私有 WAN,供企业用户使用。相对于传统 专线产品,云骨干网最大的特点在于分钟级的构建能力和动态选择链路,大幅减少人力 和时间成本,并实现负载均衡或者资源弹性。
我们认为当前时点云服务商对运营商云专线业务威胁不大,主要得益于运营商专线市场 的长年积累,具备三大竞争优势:1)网络资源优势:云计算公司本省没有运营商牌照, 其云专线产品本身依赖于运营商提供的底层网络(例如阿里“云骨干网”需和联通合作),;2)存量客户优势:运营商有大量政企存量用户资源,能够在不改动客户网络资源的基 础上,提供更多的业务,保护客户的投资。3)云网技术补短板:运营商在 5G 时代引 入 SDN、NFV 技术实现网络弹性承载,有效弥补了传统专线开通时间长、无法弹性调 整的弊端。例如 2019 年 9 月,中国联通开通全国首条跨域“5G 云专线”,基于 5G 网 络在带宽、时延上的性能优势及无线灵活接入优势,配合 SDN 承载技术,将云专线开 通时间从以前的 2~6 周缩短为 2~6 天。此外,运营商也可以将存量的传统专线业务虚 拟化为 SD-WAN,来快速上线高敏捷的云专线的业务,以满足客户对网络弹性调整的 需求,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例如中国联通于 2018 年推出的云网融合新产品 SD-WAN 智 选专线。综上,我们认为运营商在云专线市场将处于主导地位,受益弹性大。
品质专线:满足垂直行业差异化需求
不同垂直行业对专线业务的差异化需求长期被抑制:据 Ovum 调研发现,不同垂直行业 对专线业务的属性有差异化的需求。例如公共部门、医疗、公有事业有着更本地化、区 域化的网络,且网络处于被管控状态,因而注重数据保密性和安全性。而金融和物流业 通常有着广泛的高度互联的全球网络对性能保障、低时延有较大的需求。此外,不同垂 直行业对带宽和容量的需求也有较大的差异。金融、公共部门和物流业对大带宽的需求 很高。而制造业和零售业注重开放性和可扩容性,以便灵活地建设新的分支,提升网络 容量。然而碍于传统专线业务的单一性,这些垂直行业的差异化需求一直被压抑。
依据关键指标的“产品分级”的新模式,实现差异化定价:为应对垂直行业对专线网络 的不同需求,运营商陆续推出基于关键指标分级的品质专线产品,实现差异化定价,例 如中国电信推出的“FIRST”品牌品质专线产品,FIRST 五个字母分别代表快速开通、 智能化、高可靠、高安全和低时延。
低时延专线已受到市场重视并获得更高收益:对于实时类业务(如金融行业的高频交易、 在线游戏、在线计算等),时延和时延抖动对于上层业务的质量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因此,时延指标目前已成为运营商在专线市场竞争关键指标。以上海电信为例,证券/ 期货服务商一直是运营商的Tier1客户。上海电信通过将某期货公司的时延从 4.6ms(环 回时间)降低为 0.63ms,从而获得比普通专线高出数倍的溢价。综上,我们认为品质 专线的推出,有效满足了政企客户此前一直被压抑的差异化需求,有望打开新的市场空 间。
专线投资 ROI 短,战略意义大
政企专线业务利润高,ROI 短:相比于家庭宽带客户位置的不确定性,政企价值客户位 置固定,集中在城市 CBD 商业楼宇和工业园区。运营商在投资光纤网络时可以做到精 准覆盖。政企专线业务的每 BIT 带宽收入平均为家庭宽带的 10 倍以上,合约周期通常 超过 2 年,因而专线业务网络投资 ROI 时间普遍低于 3 年,可以稳定贡献高额利润。
国内运营商加大专线业务战略投入:专线业务是运营商给最终企业用户提供 IDC、云计 算及其他 ICT 服务的入口。为了更加充分的挖掘运营商自身网络的高价值,国内三大运 营商也在战略上持续投入专线网络建设。截至目前,国内已经有 20 多家省级运营商建 设了 OTN 专线,同时还有大量运营商正在筹备当中。国内专线市场也处于高速发展阶 段,据华为披露的数据,2017 年中国专线市场规模预计超过 500 亿人民币,三大运营 商专线维持每年 10%左右的收入增长。
中国联通:从 2016 年起就针对金融行业这类对专线服务品质要求较高的行业,构建了 可以基于时延指标进行产品分级的 MS-OTN 金融专网,近几年 100M-1G速率专线年化增长率超过 40%。2019 年 3 月推出云联网(用于多云连接)、SD-WAN 智选专线(动 态链路选择)和政企精品网(应用 SDN 技术实现一体化、智能化管控)。2019 年 9 月 在重庆外场协同中国联通“云联网”系统开通全国首条跨域 5G 入云专线。
中国电信:2018 年中国推出了“FIRST”品牌品质专线产品(FIRST 分别代表快速开 通、智能化、高可靠、高安全和低时延)。2019 年 7 月中国电信正式发布 M-OTN 精品 光网,覆盖 31 个省 128 个城市,通达 21 个国际城市,提高其品质专线的服务能力。
中国移动:2018 年 11 月,中国移动国际及政企专用传送网项目宣布开建,计划打造全 球规模最大的政企专线 100G OTN 网络,提供支持 SDH、以太等不同业务及不同速率 的高质量跨境、跨省专线业务,预计将大幅提升移动专线业务的服务能力
中国联通:以产业互联网为重心,5G 赋能行业初 见成效
中国联通从用户规模改为重点关注用户发展质量和价值,推进“云+智慧网络+智慧应用” 新融合,聚焦重点行业积极培育 5G+垂直行业应用创新发展。在云网融合方面,中国联 通目前网络可覆盖 334 个城市,92 个海外 pop,建设已超过 370 个 IDC 中心,并且打 造了一张工业互联网承载专网 CUII。中国联通拥有公有云、私有云、行业云、混合云的 服务能力,并与主流云服务商互相集成。通过中国联通提供的云网融合服务,工业企业 的云、网能够随时开通、随时调整,智能敏捷地打造自己的跨云服务。具体案例包括上 飞 5G 全连接工厂、宝武钢/格力/美的/珀莱雅 5G 智慧工厂等。在上飞 5G 全连接工厂 案例中,联通为上飞提供 5G 网络连接,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云专线,边缘计算等一 揽子服务,最终帮助上飞实现数字化转型。该案例为首个入选 2019 年工业互联网试点 的示范项目。
产业互联网收入成为政企业务核心增量,持续深化产业合作:基于新一代网络架构 CUBE-Net 2.0,提出了中国联通面向“产业互联网”的网络服务技术体系:通过引入 SDN/NFV 技术,包含了对网络固定和移动的泛在接入、弹性和云网协同的基础网络服 务场景,也包括云业务、大数据、边缘计算等增值服务场景。2019 年中国联通实现政 企业务收入 920 亿元,同比增长 14%;其中产业互联网收入(包括 IDC,IT 服务,物 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业务)328.6 亿元,同比增长 42.8%,为政企业务核心增量, 占服务收入比例12.4%,联通预计2020年产业互联网收入占服务收入比例将达到15%, 目前商机和在手项目充足。联通积极开展和阿里,腾讯,百度,京东,华为等互联网& 云服务厂商的产业合作,进一步深化云网融合战略,助力产业互联网各个子板块快速发 展。
云网业务发展现状:
1) IDC 服务:中国联通规划布局 12 大国家级云数据中心,合计超 370 个 IDC,托管 服务器 68 万台。2019 年联通实现 IDC收入 162.1 亿元,同比增长 17.9%;
2) IT 服务:中国联通聚焦重点领域垂直赋能,全面提升自主核心能力,目前已在 5G+ 新媒体、5G+工业互联网、5G+智慧港口等领域打造多个 5G 赋能垂直行业的样本 工程,2019 年收入达到 100.2 亿元,同比增长 78.4%;
3) 云计算:2017 年其中国联通与阿里、腾讯开展“沃云”、“云光慧企”等公有云及 混合云产品合作。2019 年“云光慧企” 公有云产品贡献收入 6.6 亿元,带动 2019 年云业务实现收入 23.6 亿,同比增长 147%。
4) 大数据:中国联通是目前三家运营商中唯一一家设立子公司开展大数据业务的,联 通大数据平台存储容量 85PB,Hadoop 集群的计算能力已近 4500 个节点,是国内 除 BAT 外最大的云架构大数据平台,2019 年大数据业务实现收入 12 亿元,同比 增长 103%。
专线收入增长稳健:专线业务方面,从 2016 年起联通就针对金融行业这类对专线服务 品质要求较高的行业,构建了可以基于时延指标要求进行路由选择的时延优化的 MS-OTN 金融专网,近几年 100M-1G 速率专线年化增长率超过 40%。2018 年联通实 现专线收入 126 亿元,同比增长 9%。此外中国联通积极推动广域网的 SDN 化,2018 年推出云联网和 SD-WAN 智选专线。
中国电信:IDC&云计算龙头,云网融合统领 DICT
专注于 DICT 业务,高增长延续:中国电信在面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CTNet2025” 规划中明确:1)未来的网络目标架构,将融合 CT 和 IT、DT 技术,以简洁、敏捷、开 放、集约为特征,构建软件化、集约化、云化、开放的目标网络架构;2)以 SDN/NFV 为技术抓手,推进网络的纵向解耦、横向打通;3)以面向政企客户的随选网络提供网 络可视、资源随选、用户自服务的用户体验。目前三大运营中中国电信 DICT 业务(包 含 IDC 服务,云计算及其他 ICT 业务)体量较大。2019 年中国电信实现 DICT 业务收 入 536.4 亿元,同比增长 9.1%,公司展望 2020 年 DICT 业务将实现双位数的增速。
中国电信以云网融合统领 DICT:一直以来中国电信立足于自身在数据中心和宽带领域 的优势,对云计算建设的投入力度较大,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旗下天翼云为全国最大 的 IDC 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和云服务提供商,截至 2019 年覆盖全国的天翼云资源池超 过 315 个,拥有超 20 万云资源服务器,超 500 万虚拟机,形成“2(核心池)+4(区 域池)+31(省级池)+X(边缘节点)”的云网资源布局。中国电信为首批通过云网融 合解决方案认证,成为唯一一家同时具备云专网和云专线认证的服务商,将以云网融合 的模式统领 DT,CT,IT,及专线业务,持续增强其在云网市场的竞争力。
云网业务发展现状:
1) IDC 服务:中国电信 IDC 业务在全球市场份额位列第 5,国内位列第 1,拥有 550+ 数据中心,250+CDN 节点,带宽资源超 21Tbps。2019 年电信实现 IDC业务收入 254 亿元,同比增长 8.6%;
2) 云计算:目前三家运营商中,中国电信在云计算领域的布局力度较大。2019H1 中 国电信云 IaaS 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 7,是全球唯一跻身前十的电信运营商,在国 内份额仅次于阿里云与腾讯,位列第 3,国内混合云市场份额第一。2019 年中国电 信实现云计算收入 70.7 亿元,同比增长 57.8%;
3) 专线:2018 年中国电信推出了“FIRST”品牌品质专线产品。2019 年 7 月中国电 信正式发布 OTN 精品光网,覆盖 31 个省 128 个城市,通达 21 个国际城市,提高 其品质专线的服务能力。
中国移动:设立政企事业部,加大云网布局力度
设立政企事务部,加大业务布局力度:总体来看,移动在政企业务上的起步稍晚于同业, 2019H1 中国移动以政企分公司为基础成立政企事业部,构建政企领域纵向一体化研发、 运营、支撑、销售、服务体系,计划将政企市场打造成为收入增长新动能。2019 中国 移动实现政企市场收入 897.8 亿元,同比增长 10.4%。中国移动聚焦重点行业,推进“网 +云+DICT”智能化服务,2019 年 DICT 业务实现收入 261 亿元,同比增长 48.3%。
云网业务发展现状:
1) IDC 服务:近几年中国移动 IDC 投资显著加速,2019 年中国移动新开工 IDC项目 高达 6 个,合计投资 127 亿元,投入力度明显加大, 2019 年 IDC 业务实现收入 105 亿元,同比增长 46.8%,市场份额显著提升;
2) 云计算:2019 年中移(苏州)软件正式挂牌“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采用一体化 的责任体制,减少内部流程,加速抢占市场,中国移动计划 3 年内投入千亿发展云 计算业务,2019 年移动云实现收入 20 亿元,同比增长 59.3%,内部云化水平显著 提升;
3) 专线:2018 年 11 月,中国移动国际及政企专用传送网项目宣布开建,计划打造全 球规模最大的政企专线 100G OTN 网络,提供支持 SDH、以太等不同业务及不同 速率的高质量跨境、跨省专线业务,预计将大幅提升移动专线业务的服务能力。 2019H1 实现收入 112 亿元,同比增长 20%。
投资建议
伴随行业取消“市场份额”考核,从根本上解决运营商低价低质竞争格局,传统电信服 务业务营收增速在2019年内迎来拐点。我们认为5G时代产业互联网或成为发展重心, 运营商“网络+云/IDC+解决方案”的一体化服务框架,有望提升各业务板块协同效应, 构筑云网业务护城河,从而摆脱“纯管道”的定位,深度参与云网服务各个环节。横向 对比来看,三大运营商在产业互联网领域布局上有一定差异,中国电信作为国内 IDC& 云计算龙头,以云网融合统领 DICT 业务;中国移动设立政企事业部,加大云网布局力 度,IDC 规模显著提升。落实到 A 股市场,我们重点推荐中国联通:公司从用户规模改 为重点关注用户发展质量和价值,推进“云+智慧网络+智慧应用”新融合,聚焦重点行 业积极培育 5G+垂直行业应用创新发展,同时积极开展和互联网&云服务商的产业合作, 助力产业互联网各个子板块快速发展。
(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长江证券)
获取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www.vzkoo.com。
立即登录请点击:「链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02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