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乌啼月
月高风黑陈桥夜,借着营帐中微弱的火光可隐隐约约看到将士们在交头接耳,所谓何事,尚且不知。
第二日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可诸将士们却早已甲胄着身,手持利器,无不严肃的环立于殿前都点检军帐外。有些士兵也忍不住与周围之人窃窃私语:是否可行?是否能成?
在这疑虑之际,只见为首的赵普与赵光义将乍醒还惊的赵匡胤扶出帐外,未曾说上一句话,便将那黄袍置于他身,众将士则皆跪拜大呼:万岁!赵匡胤百般推辞,但最终却是推辞不得,只能应诺,此所谓天命所归。
紧接着赵匡胤与众将士约法三章:入京完成册封大典之时,切勿惊扰百姓,切勿乱杀无辜,切勿剽杀掠夺。众将士应诺,随即便调转行军方向,顺利入京。次日,赵匡胤定国号为宋,改元建隆,定都开封,是为宋太祖。
陈桥驿
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记载,赵匡胤对于陈桥事变并不知情,只因主少国疑,所以受到众将士们的拥护和推戴,被迫称帝。其实这也是一份声明,具体如下:
先帝(周世宗)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群雄割据,契丹尤强,燕云十六州之失如芒在背。于是遂遵先帝之遗愿,出兵北伐幽州,以复中原。奈何行至陈桥驿,众将士疑主年幼,皆举臣为天子,正欲推辞之际,黄袍加身,终不由臣。幸陛下(周恭帝)深明大义,行禅让之礼,将位传于臣。臣定不负先帝及陛下之殊遇。
以上为一时兴起之言,观众读者不必在意。最重要的是了解有此形式便可,即作为一个窃国者,求得名正言顺是非常重要的。天命也好,禅让之礼也罢,虽为虚伪之言,但仍然必不可少。尽管不同的史书对陈桥事变的描述不尽相同,但皆以宋太祖不知情。
可我偏偏不信天命所归,也不信宋太祖是在毫无知情的情况下继位的。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除非雇了人在楼上负责扔。于是怀着陈桥事变只是一个名正言顺的,留给后世看的戏码,去查看了相关的历史资料,结合自己的观点写下此文。
后周太祖
投身戎马
宋太祖出生于非帝王家,也不是皇亲国戚、世族之后,更不是狸猫换太子的主角。所以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不会发生,宋太祖能够夺得帝位一定是一部了不起的奋斗史。
宋太祖出生于乱世,一个需要武力说话,一个更容易用武力建立丰功伟业的时代。不论是出于无奈还是自愿,宋太祖在21岁的时候投身于郭威手下,并以一个普通士兵的身份开始了其戎马生涯。
乱世出英雄,宋太祖自然归于其中一员,除了他自身的能力与本领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在这里他遇到的伯乐—郭威和郭威的义子柴荣,如果说郭威是引领宋太祖成为无畏战士的人,那么周世宗柴荣则是带他走上将领之路的人。这个比他出生早了6年的人,从一开始便欣赏宋太祖,在之后的戎马生涯中更是将宋太祖一步步提拔至殿前司的地位,尽管周世宗的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制衡其他将领,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对宋太祖的欣赏。因为对于周世宗而言,他与宋太祖不仅是君臣关系,还是最亲密的战友。
总之,宋太祖的步步高升,绝不是他的能力所能及的,更重要的是周世宗的扶持与信任。
后周世宗
窥觊之心
在周太祖(郭威)时,宋太祖便与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结拜为兄弟,史称义社十兄弟。随着宋太祖地位的提升,尤其是到了周世宗后期时,宋太祖更是结交各路官员,不仅与军中中层将领、高层将领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而且还示好文官重臣,其中不乏有顾命之臣。
除此之外,宋太祖还建立了自己的智囊团,赵普和赵光义首当其冲。总之,在周世宗的后期,宋太祖的势力其实已经渐渐威胁到了周世宗的统治,但周世宗明白只要自己在就不会发生意外。
但恰恰天不容君,显德六年,周世宗身染重病,在弥留之际,因为担心张永德的篡权,于是便免去了其殿前都点检的职位,由宋太祖接任。从这点而言,周世宗对于宋太祖明显是有托孤之意,希翼宋太祖能够倾力辅佐幼子周恭帝,但奈何周世宗看错了人,宋太祖根本不想做辅佐之臣,他的志向是取而代之,是皇帝之位。
究竟是权力滋生了欲望,还是欲望滋养了权力,不得而知,只知赵匡胤之心,人尽皆知。但此时的后周朝廷却再也无法威胁和动摇到宋太祖的地位了。因为他不仅是顾命之臣,而且还手握重兵,更糟糕的是朝廷之上多是耳目。
宋太祖
取而代之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
凡是帝王,名正言顺乃是符合天命,伦理道德,即使其中不乏有欺骗之谎言,比如认祖归宗,不惜追溯几代,寻皇室亲戚、或名臣名将而依附,比如朱元璋;又或者自称是天命所归,造祥瑞之像,比如刘邦;亦或是发动正义战争,比如朱棣“以清君侧”发动靖难之战,夺取帝位之后,又将马皇后认作生母。无论是兄终弟及,还是禅让之礼,亦是同样的道理,只要继承皇位的方式是非法,那么就必须有一个合理且正义的理由。
接下来我们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做到名正言顺的吧。
其一,在宋太祖再次被派到北境抵御契丹时,京城内传出“点检做天子”的谣言,点检即宋太祖。
其二,在宋太祖带兵行至陈桥驿时,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黄袍加身,不仅利用了主少国疑的典故,而且还将宋太祖誉为是人心所向,营造出宋太祖是诸将士所逼才继位的。
其三,周恭帝行禅让之礼,不仅使得宋太祖继位符合伦理道德,而且还彰显宋太祖的品德。
其四,在宋太祖继位之后,不断修改粉饰史书,免得后世议论。
在经过以上的操作之后,宋太祖最终取而代之,建立宋朝,开启了他的统治时代。所以我不认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偶然事件,宋太祖也非事先无知。
写在最后:
黄袍加身在我看来是迟早的事情,唯一让我疑虑的是,为何是陈桥?是不是宋太祖在接受出兵消息之后,走在途中时,突然后悔了,当心宫内发生政变?又或者是宋太祖在出兵的路上越想越后悔,越想越想尽早做皇帝,于是便提前兵变?亦或是提前就计划好,走到陈桥驿是为了让周恭帝朝廷放心,是为了保证兵变的顺利,如果是第三个选择,那只能说明宋太祖百密而无一疏,心思太过缜密,皇帝之位窥觊之心久矣。
以上是我对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一些理解,粗鄙之言,不吝赐教。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00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