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NASA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早期数据中发现隐藏的可居住带行星

NASA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早期数据中发现隐藏的可居住带行星


开普勒1649c绕其宿主红矮星绕行的插图

一支跨大西洋的科学家团队利用来自NASA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旧时数据重新分析,发现了一颗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在其恒星可居住区域内运行,该区域位于恒星周围,岩石行星可以在其中支撑液态水。

科学家在查看开普勒的旧时观测数据结果时发现了这颗名为Kepler-1649c的行星。虽然先前使用计算机算法进行的搜索误认了该行星,但研究人员再次查看了信号特征并确认为一个星球。在开普勒发现的所有系外行星中,这个距离地球300光年的遥远世界与地球的大小和估计温度最为相似。


地球和开普勒1649c(一颗系外行星仅是地球半径的1.06倍)的比较

Kapler-1649c仅比地球大1.06倍,而且,它从宿主恒星接收到的光能量是地球从太阳接收到的光量的75%,这意味着他的温度可能与我们的地球相似。但与地球不同,它围绕着一颗红矮星运行。尽管在该系统中没有观测到红矮星,但以爆发而闻名的红矮星可能使其系统内的环境对任何潜在生命都充满挑战。

Kapler-1649c仍然存在很多未知的事物,包括其大气可能影响行星的温度。当前对行星大小的计算有很大的误差范围,研究遥远物体的天文学向来如此。环绕着红矮星的岩石行星具有特别的天体生物学意义。

Kapler-1649c与其宿主恒星的运行如此紧密,以致它的一年仅相当于19.5个地球日该星系还有另一颗大小相同的岩石行星,但它距离宿主红矮星更近。

An illustration of what Kepler-1649c could look like from its surface.

可能的第三行星

开普勒1649c不仅是从恒星接收的大小和能量方面与地球最匹配的卫星之一,而且它为它的本国系统提供了全新的外观。系统中的外行星每旋转九次,便会绕行主恒星,而内行星的旋转则几乎正好四次。它们的轨道以这样的稳定​​比率匹配的事实表明系统本身是非常稳定的,并且可能生存很长时间。

接近完美的周期比通常是由一种称为“轨道共振”的现象引起的,但是在行星系统中,九比四的比率是相对独特的。通常,共振采取诸如二比一或三比二之类的比率的形式。尽管没有得到证实,但这种比率的稀有性可能暗示存在一个中行星,内行星和外行星都与之同步旋转,从而形成一对三对二的共振。

研究小组寻找了如此神秘的第三颗行星的证据,但没有结果。但是,这可能是因为行星太小而看不见或处于轨道倾斜状态,因此无法使用开普勒的过境方法找到。

无论哪种方式,该系统都提供了另​​一个在红矮星恒星宜居带中的地球大小行星的示例。这些小而昏暗的恒星要求行星在其附近非常轨道地运行-不太热也不太冷-我们知道它可能存在。虽然这个简单的例子只是一个 中间 多,有增加 的证据,这样的行星都是围绕红矮星普遍。

范德堡说:“获得的数据越多,我们看到的迹象越多,表明这种恒星周围普遍存在潜在可居住和系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 “在我们星系周围到处都有红矮星,周围有这些小的,可能居住的岩石行星,它们中的一个与我们的地球相差无几,看起来更明亮了。”

开普勒(Kepler)和泰斯(TESS)等任务有助于天体生物学领域,跨学科研究,以了解我们所知道的遥远世界的变量和环境条件如何能够像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庇护生命,或者生命可以采取任何其他形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9756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