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东北战场从四平撤退低谷,到一年后战略主动,为何发生这样奇迹?

东北战场从四平撤退低谷,到一年后战略主动,为何发生这样奇迹?

(帅克声明: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1946年5月,林彪决定结束四平保卫战撤军四平后,我东北民主联军为避国民党军锋芒,开始一路北撤;而国民党军则凭借着综合优势,开始一路狂追。关于这段情况,《罗荣桓传》这样写道:“这个仗,打得可真被动。我们一个劲地撤,敌人一直在屁股后面追,就像拖了个尾巴”。可以说,那时的东北民主联军陷入了战略上的极大被动。

然而,仅仅经过一年后,东北的战略形势就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从政治、经济、军事上开始全面掌握主动,而国民党则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为何这么快就发生了这样的奇迹呢?

首先,得益于党政军一元化领导班子聚力得好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我党决定大力发展东北。根据这一战略部署,在组织领导上,成立了东北局,并派出了彭真、林彪、陈云、高岗、罗荣桓等统一领导东北工作,以彭真为书记。

应该说这个班子在最初开展东北工作上,发挥了较好的领导作用。但也毋庸讳言,“当时东北领导在如何建立根据地问题上恰恰不能形成一致的意见,分歧的双方就是林彪和彭真”。尽管这种工作上的分歧是正常的现象。

对于这种分歧,毛泽东果断作出决断,于1946年6月16日重新明确东北地区的组织领导:“以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以彭真、罗荣桓、陈云、高岗为东北局副书记和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并以他们5人组成东北局常委”。

重新调整人事任命后,东北局决定“派高岗、谭政到五常,把林彪请回哈尔滨”。

对于这一任命,毛泽东曾明确地说:“受任于乱军之际,奉命于艰难之间。只有林彪去了才可以把东北的党、政、军、民各方面统一起来”。

之后,根据林彪和东北局的决定,委派陈云、肖劲光到南满地区主持工作,以陈云为书记。这样,南满与北满形成战略上的侧应与呼应。

其二,得益于“七七决议”大政方针政策制订得好

撤军四平后,东北我军到底制定一个什么样的战略,建军和打仗问题到底怎么搞,是摆在东北局领导面前的当务之急的问题。此时,经过进入东北10个月来的实践,基于各方面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东北局对下一步的工作思路进行了认真梳理,林彪委托陈云起草东北局决议草案。

1946年7月7日,由陈云负责起草,经东北局常委和中央通过的《东北的形势与任务》(简称《七七决议》)正式公布实行。

决议指出,“创造根据地是我们工作的第一位。而我们所要创造的根据地,是包括中小城市和次要铁路在内的,但必须认识,创造根据地主要内容是发动农民群众”。

决议号召“广大干部走出城市,丢掉汽车,脱下皮鞋,换上农民衣服,不分文武,不分男女,不分资格,一切可能下乡的干部要统统到农村中去,完成发动农民的中心任务”。

决议关于军事问题这样明确道:在敌人进攻之下,我们不能不举行自卫战,而“作战的原则,不在于城市和要点一时的得失而是力求消灭敌人”。

《七七决议》无疑是东北地区在最关键的时期出台的最关键的决议,它“对统一东北地区全党全军的思想,起到了重大作用,是党领导东北人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和夺取东北解放战争胜利的纲领性文件,给以后东北战争局势的转折奠定了基础”。

其三,得益于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系列仗打得好

初到东北组建东北民主联军时,由于部队来自于四面八方,成份较为复杂,这使得部队的整体战斗力、整体作风精神都打了不少的折扣,包括部队的战略战术运用也都有一定的差距。

不得不说,在部队战略战术和战斗作风培养锻造方面,林彪确实是能手。他是个非常爱动脑子的人,注重并善于在战术方面进行总结提炼。随着战争实践的不断增加,林彪的“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战术”等灌输深植于每个官兵的头脑之中,这使得部队打起仗来,战术即得当又讲究,收到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可以说,经过白山黑水不断的鏖兵交战,东北民主联军的仗是越打越会打。战术素养、战斗意志、战斗作风不断上新台阶。

此时,从四平撤退到哈尔滨的林彪和他的部队,开始了一个又一个的出击,一个又一个的进攻,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这之中最重要的就是“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之战了。林彪和陈云等采取坚持南满、巩固北满的方针和南打北拉、北打南拉,南北密切配合的战法,南满、北满从战略上相互呼应、配合、支撑。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之战,共歼敌约4万人,削弱了东北敌军的机动力量,迫使敌由攻势转入守势。特别是通过这一系列的作战,北满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南满的局面获得显著改善,这就为东北我军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战略态势和条件。

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之仗,锻造了一批卓越的将领,韩先楚、李天佑、邓华、刘震等战将脱颖而出,这些人都成了东北战争重要的骨干领导和坚强支撑。

其四,得益于开展土改建立根据地战争支撑得好

根据“七七决议”明确的“创造根据地是我们工作的第一位”的战略部署要求,东北地区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创建根据地的活动。搞土改、打土匪、发动群众,各项工作深入扎实推进,开展得轰轰烈烈、卓有成效。

这时,从延安和各解放区选调的党政军2万多随军出关的干部,对建设根据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为这2万多干部,都是经过党培养的可靠的各级领导力量。这些精英,也可以说是“种子”,是“酵母”,是“星星之火”,一旦在白山黑水燎原起来,那可如物理裂变一般,其辐射带动作用可想而知。一时间,东北地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开展起来了,轰轰烈烈的建设广大根据地活动开展起来了,轰轰烈烈的翻身农民参军活动开展起来了......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战争的胜负,终究还是综合实力的比拼。有了东北最广大可靠的根据地,有了东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有了东北大量的翻身农民踊跃参军,东北的战略厚势开始逐步累积,终于到了“薄发”的时候。

1947年5月20日,毛泽东在给林彪的电报中这样说道:“东北在你们领导之下,改革了土地,发动了群众,建设了一支强有力军队”。

事实正是如此。仅举一例,到了1947年夏季攻势前,东北民主联军总兵力即已发展到46万人。这与刚出东北时的10多万相比,翻了几番。

主要参考文献:《毛泽东军事文集》《陈云传》《陈云文选》《罗荣桓传》《第四野战军战史》

(帅克品读:坚持原创,坚持客观,坚持公正。点击关注,看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5135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