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集古天文之大成--托勒密“地心说”
地心宇宙当我们远古的祖先惊叹星空的玄妙时,他们就开始试图破译日月星辰等天文现象的奥秘……那时,多数人都自然地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和星星从头上飞过,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我们的祖先发现,尽管所有星辰每日都要东升西落,但绝大多数星星的相互位置都几乎是固定的,几百年内不会发生肉眼可见的变化,它们是“恒星”.然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这五颗亮星则在众星的背景前移动,有的在几个星期中就能发现它的位置变化,所以它们叫做“行星”.
细心的观察表明,行星并非总向一个方向移动.大多数时间它由西向东相对于恒星移动,但有时却要停下来,然后向西移动一段时间,随后又向东移动,这个现象叫做行星的逆行(如图所示)
火星的逆行
为了解释行星的逆行,希腊人提出一个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每个行星都沿着圆运动,这个圆叫做“本轮”,同时本轮的圆心又环绕着地球沿一个叫做均轮的大圆运动.
这个理论在公元2世纪,由伟大的古代天文学家托勒密(ClaudiusPtolemy,约90—168)完善而成.它可以解释行星的逆行.
托勒密
值得指出的是,一个本轮与一个均轮还不能十分准确地解释行星的运动.为了与观察结果更好地符合,每个行星需要不止一个本轮,总数达80多个“轮上轮”,并且还要引入“偏心点”和“偏心等距点”等复杂概念.这就使它缺少简洁性,而简洁性正是科学家们所追求的.
基于托勒地心本轮理论的宇宙格局
Part2.文艺复兴的曙光--哥白尼“日心说”
纪念碑 nicolaus 说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托伦,波兰
哥白尼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反复的计算.逐渐形成了他的新宇宙观。他认为太阳是不动的,且位于宇宙中心,包括地球在内的所有行星都围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哥白尼倾注了几乎毕生的心血,写成了他的《天体运行论》这本巨著完整地提出了日心体系说,即太阳系模型。
哥白尼根据观察到的资料,运用他的模型,不仅算出了各颗行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而且在历史卜第一次算出了各颗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从而也第一次给出了宇宙大小的尺度。但是,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哥白尼的理论并未并人们认同,从他的结局也可想而知。
Part3.近代天文学奠基人--第谷与开普勒
第谷通过白己设计制造的天象仪,凭肉眼观测记录星体的位置,准确度几乎到了人跟的极限。第谷临终前,把他—生中对750多颗星的观测记录留给了他的助手开普勒。
天象仪
开普勒利用第谷对火星的丰富观测资料,根据哥白尼的行星沿圆轨道匀速运动的观点分析计算,前后经过70多次尝试,发现根据哥白尼理论计算的结果与观测资料之间存在着8弧分(O.133度)的微小误差。
丌普勒坚信,第谷的观测是精确的,观测误差绝不会有这样的误差、为了解决这8弧分之差,开普勒决心直接根据第谷的观测结果,求出行星运动轨道的形状和大小,经过多次的尝试与大量的计算,他终于发现火星的轨道不星圆,而是椭圆。
约翰尼斯·开普勒
开普勒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用第谷20余年来观测得到的几千个数据做了大量的复杂计算.在1609年和1618年先后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轨道定律) 所有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于所有椭圆的一个公共焦点上。
第二定律(面积定律) 对于每一颗行星而言,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如图所示:AB、CD、EK经历的时间相同,则三个扇形面积相等)
开普勒第二定律
第三定律(周期定律) 所有行星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跟公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都相等(式中k是一个与行星无关、而与太阳有关的常量)。
a为椭圆轨道长轴的一半,T为公转周期,k为常数
Part4.当代年轻人的如何脚踏实地--老师寄语
以史为鉴,科学的进步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桂冠,而是几代科学家的观察、总结、思考的结晶。要想学好物理,为科学的进步尽一份力,老师建议你:听取他人意见,学会团队合作;学好数学,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积极思考,不迷信权威。加油!
关于开普勒定律的应用,请关注后续发布内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44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