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鸿儿妈妈(此文为原创 ,版权归属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学会表达,敢于表达,才能让别人愿意听我们说,让别人了解我们的意思。
对于孩子的各方面技能来说,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从孩子会发声,会哭会闹开始,就是孩子表达能力的开始,而当孩子学会说话,学会叫“爸爸妈妈”,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就逐渐地加强。
但是要做到通过语言表达,准确的表达出孩子的想法,和让听得人理解,这还需要孩子们在继续努力。
亲戚家的孩子兰兰,今年已经3岁了,但是孩子连一些基础的表达都做不到,更准确的说是孩子不愿意做。
孩子总是喜欢哭闹,有什么想要的东西孩子也不会说,看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孩子就指着,家长们有时候没能及时的理解孩子就开始哭闹,让家长们很时烦恼。
照理说在孩子这个年纪,说话应该很顺溜了,也认识了一些基本的词汇。
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是很喜欢说话,叽叽喳喳的时候,想一些孩子,可能在一岁左右就会叫爸爸妈妈了。
兰兰这样的情况,让家长们很担忧,家长们也带孩子去看过心理医生,发现孩子的智力并没有什么问题。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不愿意表达,不会表达呢?其实主要是因为家长们的溺爱,家长们在孩子学说话,学着表达的时候,没有给足够的机会让孩子锻炼,导致孩子缺少表达能力的锻炼。
家长们的溺爱更会让孩子的性格变得暴躁不耐烦,在孩子表达受阻的时候,孩子就习惯哭闹,不用好好说话,家长就满足孩子了,这样的方式往往导致孩子的表达能力不足。
一、孩子令人堪忧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孩子表达能力的很大一部分,也是孩子们将来长大之后,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
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就容易导致孩子处处碰壁,不管是在与人沟通、还是参与一些竞争的时候,都会让孩子受挫,影响孩子的未来发展。
语言表达能力的孱弱也容易导致孩子的自信心受挫,让孩子变得自卑,没有人会愿意去听一个说话磕磕巴巴又词不达意的人讲故事。
而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就需要让孩子有“讲故事”的机会,孩子说的多了,表达能力自然就慢慢变强了。
二、讲故事,远比读故事更能锻炼表达能力
“讲故事”是指把别人的话用自己的话来讲,先让孩子去阅读一些故事,再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表达方式描述给别人听。
让孩子试着讲故事给家长或是同学们听,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让孩子在表达的过程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讲述者往往比被讲述者更加自信,因为他们知道事情的起因经过,在沟通的过程中占据主动权。家长们可以多利用让孩子讲故事的方式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更多的作为讲述者。
三、家长如何利用讲故事,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1. 家长们可以多些互动,多些提问。
在孩子讲故事的过程中,家长们可以在保证孩子完整叙述的前提下,适当的提问孩子,和孩子多一些互动。家长对孩子的提问也能让孩子对自己所讲述的内容有一个回忆,增进孩子的记忆和理解。
2. 帮孩子挑选适合孩子的故事片段。
帮孩子选择适合的读物和故事是十分重要的,帮孩子挑选一些简单易懂的故事情节,能让孩子在讲述的时候更加的从容,避免一些不适合孩子的信息也能减少对孩子的误导。
家长们帮孩子挑选的故事片段,尽量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而且能有关孩子的学习,这样既能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家长们做好“听众”的角色。
让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家长们更多的是作为倾听者的角色,这时候就要求家长们做好孩子们最忠实的听众,同时不要过多的去干预孩子打扰孩子,更不需要在意太多的细节,给孩子充分发挥、自由表达的机会。
表达能力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重要的,因为不仅是孩子们要听家长的话,孩子也需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心声,足够的表达能力在孩子小时候能让孩子更好的得到帮助,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家长们要多利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让孩子更好的表达自己的需求。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小鸿儿妈妈,是一名2岁宝宝的妈妈,也是一名高级育婴师。
有关更多的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更多的人,别忘了点赞 + 转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06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