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谎言比灾难更可怕!用批判性思维武装孩子的大脑,让谣言无处遁形

谎言比灾难更可怕!用批判性思维武装孩子的大脑,让谣言无处遁形


电影《切尔诺贝利》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比灾难更可怕的是谎言

谎言为什么可怕?

因为听信了太多谎言,人们会失去辨别真相的能力。而这,意味着更大的灾难

疫情之下,谣言很容易在焦虑、恐慌、愤怒的裹挟下,与病毒一起扩散。

很多人听到点什么,就跟风去评论,去谩骂,不深入思考事情背后的原因,也缺乏探究真相的能力,犹如风暴中的沙尘,遮掩了真相,却又杀伤力十足

大人尚且如此,更别说小朋友了。

如何武装孩子的大脑,让谎言露出马脚?如何让孩子拥有独立思考、看清事物本质的能力?

卷儿妈能想到的是,从现在开始,重视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最早起源于苏格拉底问答法——通过对话辩论,促使学生发现自身不足,从而将思考推向更高层次。

发展到现在,似乎人人都知道批判性思维,但深究起来,却又难以洞悉其要义。

查了大量资料,卷儿妈发现,关于批判性思维,有些常见的误会,很有必要澄清一下:

①很多人看到「批判」二字,首先想到是消极批评,或是「吵架」,甚至会联想到「杠精」


但其实,批判性思维并不是直接反对什么。

教育家罗伯特·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相信什么和做什么。

很明显,批判性思维并非对他人论点的诘责发难,也不等同于标新立异,为了质疑而钻牛角尖,它的真正含义在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不盲信既成答案。

②还有人认为,培养批判性思维,就是「让孩子听从内心的声音,做自己想做的事」。「遵从内心」「做自己」听起来很不错,但似乎也不是批判性思维的本意。

牛津词典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是:The objectiv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an issue in order to form a judgment。

也就是说,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让孩子凭感觉做判断,也不是让他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是培养孩子客观分析、评价问题,帮他做出更好的判断和决策。

国外怎么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在美国,批判性思维被写进了课标。美国小学使用的课程标准叫做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简称Common Core 或CCSS),其中提到了各种思维方式的培养,排在首位的就是:批判性思维

不仅如此,批判性思维还是美国天才儿童思维培养的重要标准。

那么,美国的家长和学校会从哪些方面入手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呢?

①区分事实和观点

朋友家的孩子在美国读书,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就在学习区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在英美的教育体系里,区分事实和观点,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基础。

▶ 事实:是可以被反复证明的。比如,太阳散发光和热。

▶ 观点:是一个人的感受或想法。比如,我觉得冰淇淋很好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不爱吃冰淇淋,就会认为它不好吃。

有一天,朋友的孩子委屈地告诉老师:「他们说我是胆小鬼!」

老师开导他说:你认为这是事实,还是只是某个人的观点?

孩子想了想说:是Jake自己这么认为的,我根本不胆小,这不是事实!

老师:既然不是事实,那你是不是就没那么生气了?我们还可以一起搜集证据,证明Jake说的不是事实。这样他以后就不这么说了。

②搜集证据,分析判断

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的判断,老师引导孩子一起用 5W1H 分析法来分析问题。

即从人物(who)、事件(what)、地点(where)、时间(when)、原因(why)、方法(how)等6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Who 谁说的

-「他们」是谁?

- 是Jake?

- 是班上的同学?

- 是谁说的关系大不大?

What 说了什么

- 具体说了什么?

- 说的是事实,还是观点?

- 有什么遗漏吗?

Where 在哪儿说的

- 是在学校,还是在其他地方?

- 在场的人有什么反应?

When 什么时候说的

- 说这话的时候,包括之前、之后,发生过什么吗?

Why 为什么说

- 说话者怎么解释自己的言行?

- 这么说,是为了让你难过,或者让某人开心吗?

- 同样的话,有没有说别人?

How 怎么说的

- 说话者情绪如何?高兴,悲伤,生气?

- 说话者只是随口一说,还是多次这么说?

- 你能明白说话者的用意吗?

这看起来有点「小题大做」,但却能深化孩子思考的内容,使他看问题更全面,更客观。

这6个方面,其实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必须思考和理清的,日常遇到难以判断的问题都可以套用分析。

孩子若能从小养成这样思考问题的习惯,学会多角度看问题,那将来就不愁他不能独立思考了。

③表达自己的观点

能够区分事实和观点,又有了自己的判断,下一步就是教孩子如何用批判性思维,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了。

美国的老师通过奥利奥 OREO 饼干法,启发孩子直观地将观点和证据有逻辑地组织在一起。

奥利奥OREO饼干的四个字母分别代表:

O: Opinion (观点)

R: Reasons (论据)

E: Examples (举例)

O: Opinion (观点)

即先亮出观点,再结合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举例说明,最后再总结重申观点。

首尾的两层观点,好比奥利奥最外层的饼干;论据和举例,好比内层的夹心。

这种阐述观点的逻辑,可用于口头表达,不管是日常交流,还是正式演讲,都用得上;也适用于书面表达,比如观点文的写作。孩子写作文憋不出来,观点不鲜明,思路不清晰,都可以试试。

国外的方法给我的感觉是「不怕麻烦」,在教小孩上,看不见的思维,他们都能总结出方法论。而且,他们从幼儿园的游戏,到大学的课堂,都会渗透这种思维方式,无形中使之变成一种习惯。

我们平时与孩子交流应该怎么做?


思维方式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有哪些方法是我们拿来就能用的?我们在日常交流中,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从提问开始

相比思维方式的培养,国内的教育普遍更重视知识的学习。

网上有段子说,中国小孩回到家里,家长通常问的问题的是:今天你学了什么新知识?

而美国家长通常会问「你今天提了什么新问题」,甚至还要接着问「你提的问题,有没有老师回答不上来的」?

提问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提问,来引发高层次的思考(Higher Level Thinking)。

教育心理学家Benjamine Bloom有个著名的思维能力金字塔(Bloom’s Taxonomy)。

思维能力金字塔(Bloom’s Taxonomy)

借助这个思维能力金字塔,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孩子去提问。

下面,卷儿妈以孩子读完一本书,或看完一部电影为例,帮大家分析该如何提问。

记忆层面的提问可能是:

- 故事发生在哪里?

- 都有谁?

- 发生了什么

这些问题能促使孩子记住书中的内容、情节,但这类知识记忆,处于能力金字塔的最底层。

理解层面,我们可以这样问 :

- 随着情节的发展,你觉得主人公的感受有什么变化?

这个问题,需要孩子调动理解力,梳理故事的前后联系,来加深理解。

应用层面,你可以问:

- 如果你是故事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做?

这类问题,需要孩子将自己带入情节,去应对故事中发生的事情。

分析、评估、创造层面,你可以问:

- 如果我们要推广这本书/这部电影,请你制作一张宣传海报,你选取那个画面?

这个问题,需要孩子分析故事,评估画面效果,做出取舍,甚至需要根据他对故事的理解,进行再创造。

这一系列的问题,自下而上,一步步提升孩子的思维层级。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对故事的理解程度,去提问孩子。也可以把方法教给孩子,让他提问自己。

给孩子客观的解释

平时我们解答孩子问题的过程,就是孩子获取证据、分析推理的过程。

对于孩子的问题,我们给出客观的解释,孩子会更信服,也更容易做出合理的判断。

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很多孩子害怕打针,有家长会哄孩子说:不疼不疼,一点都不疼。

孩子信了,一针扎下去,孩子就哇哇大哭——上当了。还是有点疼的。

孩子觉得被骗了,下次打针可能就更不配合了。

小卷儿之前也有这个问题,为了让她有个心理预期,我以游戏的方式,用晾衣服的塑料夹子,轻轻夹了她的胳膊,「喏,大概就这么疼,宝贝能承受吗?」

小卷儿说可以。然后将信将疑,去打了针。果然,没有想象的那么恐怖,她便坦然接受了。

后来再打针,她还会安慰其他小朋友:有一点点疼,就像小夹子轻轻夹一下,不吓人。

要注意的是,家长自己不确定的问题,不要不懂装懂,带孩子一起查资料,请教专家,就是对孩子客观态度最好的培养。

让孩子有机会「处理问题」

对于小龄的孩子来说,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不在于传授给孩子什么知识点,最最重要的还是培养他独立自主的意识。独立自主,自尊自信是产生批判思维的沃土。

比如,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喜欢穿裙子,别勉强她穿裤子。

比如,重视独立能力的培养。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孩子穿个鞋,大人没必要一直在旁边催促、提醒,甚至打断代劳。

再比如,自主意识的培养。最好能定期家庭会议,多做开放式探讨,让孩子平等发言,有参与感。

孩子能从日常小事中获得自主感、成就感和自信心,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将自然而然地发生。

总的来说,想让批判性思维落地,那就花点时间,让孩子自己去处理问题吧。

卷儿妈有话说

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没有标准答案。

批判性思维好比教育中的「柴郡猫」——童话《爱丽丝漫游仙境》中的一只猫,能凭空出现或消失。

它隐藏在所有学科里面,几乎无处不在,但当你努力想抓住它时,它却溜走不见了。

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重要性,和人们对它的追索。

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在其著作《单向度的人》中阐述了一个道理:人应该具有两种思维,一种是肯定性思维,一种是批判性思维,缺乏任何一种,都是不健全的。

当然,孩子具备了批判性思维,可能会变得不那么「听话」,甚至会反对你的某些安排。这一点,我们要有心理准备。

不过,养育孩子,不正是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有主见,独立于父母之外的,另一个健全的个体么?

电影《教父》中说: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跟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祈愿每个孩子都能具备这样的本领,拥有一个明亮通透的人生!

---

科学养育,快乐成长。一键关注 @卷儿妈爱科普,育儿路上少走弯路。


我是卷儿妈,3岁女孩小卷儿的妈妈,科学育儿实践者与分享者,著有《好方法培养出最优秀的孩子》《提升女人幸福力的10堂课》。分享科学育儿干货,推荐优质教育资源,与你一起轻松育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0379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