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刀削面
不得不说,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坑道战,是人类战争史上一个伟大创举。它的产生与发展,和其它科学技术变革一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都是在前人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先辈经验在现实条件下的再创造、再发展。
(一)追根溯源,坑道战从哪里来?
坑道战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地道战,地道战在冀中平原地区抗日军民与日寇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士们利用设置在坑道工事中的射击孔,出敌不意杀伤占领地面阵地的敌军
解放战争时期,在淮海战场上,9纵27旅为了减少伤亡,缩短冲击距离,创造了壕沟战,宽约1.7米的交通堑壕横纵贯通,能不断投入兵力、运输物资、抢运伤员,为歼灭黄维兵团发挥了重要作用。
坑道战是志愿军官兵积先辈之智,结合战场条件创造发明的一种新战法。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第47军发明了坑道战的雏形,但是坑道战的推广却不是很顺利,有人提出坑道战是自掘坟墓。这种观点源于一组数据,1952年1月,联军发现志愿军普遍修筑坑道后,开始有计划地对进行破坏,仅1952年3月3日至4月9日,志愿军坑道工事遭敌人破坏42处,伤亡236人。
志愿军以高度的智慧和创造性,在上甘岭进行坑道工事建筑
1952年,指挥志愿军作战的彭老总身体状况不佳,北京决定召其回国治病。同时,北京指派陈赓再次入朝,指挥志愿军作战。4月26日,陈赓主持召开志愿军第一线兵团及参谋长会议,他力排众议,高度评价了坑道在防御作战中的重要作用,对坑道工事的战术和技术要求作了进一步明确。
抗美援朝战争从1950年10月25日打响到1951年5月,志愿军先后与敌人进行了5次战役的较量,把敌人赶回到三八线,战争进入僵持阶段。此时,志愿军与联军兵力对比,已达到1比1.6,志愿军略占优势,但是在武器装备及后勤保障上,志愿军处于严重的劣势。这种劣势带来的严重后果,其实已经在第四次战役、第五次战役中显现出来。
志愿军在战斗间隙不断加修坑道工事
陈赓指示志愿军各级指挥员,对坑道工事要有正确的认识,提倡坑道工事,是劣势装备的军队对付优势装备敌人的最好方法。陈赓同时叮嘱各级指挥员,坑道构筑要得法,不然就有成为坟墓的危险性。
(二)坑道工事有多长、多高、多宽,坑道工事的神秘面纱慢慢揭开
美国人把志愿军上甘岭阵地称之为“攻不破的东方堡垒”,熟悉上甘岭战役的人都知道,这个“攻不破的东方堡垒”是由志愿军官兵用血肉筑造的,其基础就是上甘岭上横纵贯通的坑道工事。曾经,陈赓亲自给3兵团及所属各军打电话,交代坑道构筑事宜。志愿军第12军根据陈赓指示狠抓阵地坑道化,成为全军最早形成坑道战术体系的部队。
志愿军构筑的坑道工事被敌人称为“地下城市”
上甘岭战役前夕,秦基伟向陈赓汇报,五圣山地区阵地没有1条像样的坑道工事。陈赓急令12军、60军抽调坑道作业骨干帮助15军挖掘坑道,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奋战,五圣山地区阵地上一套完整的以坑道工事为骨干的防御体系建成,这套防御体系在震惊世界的上甘岭战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受住了世界战争史上烈度空前的炮火打击。
【坑道中非常缺水,战士们靠石缝中的滴水解渴。我们熟悉的《一个苹果》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特殊的作战条件下发生的。】
1952年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构筑起巨大的、交织连贯的地下长城,它的长度相当于从连云港建一条到西安的隧道。抗美援朝战场上坑道顶层厚度一般都在30米以上,坑道口顶层的厚度在10米到15米之间,坑道宽1.2米,高1.7米,每条坑道都留有2个以上入口。
志司规定,坑道与其它野战工事相结合,必须建成“四能”工事。即,能打、能防、能机动、能生活。
(三)坑道工事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有了坑道工事后,敌人火力优势被削弱,志愿军伤亡减少。从第一次战役到第五次战役,在没有坑道工事的情况下,敌人平均40至60发炮弹杀伤志愿军1人,1952年夏季以后,志愿军依托坑道工事与敌斗争,敌人平均发射660发炮弹杀伤志愿军1人。据志愿军第15军统计,45师没有坑道前,每月平均受敌空袭炮击伤亡532人,有了坑道后,每月平均受敌空袭炮击伤亡人数降至140人。
志愿军战士转入坑道防守
有了坑道工事后,志愿军阵地的稳固性极大提高,阵地丢失情况减少。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中,敌人突入志愿军阵地较多,主要原因是工事不坚固,野战工事在敌人猛烈炮火和航空火力及坦克的突击下,阵地稳固性很差。1952年夏季,敌人向志愿军阵地发起百余次进攻,志愿军阵地无一丢失,6月12日,志愿军第12军91团2连在官岱里西山依托坑道工事,坚守阵地,粉碎敌人多次进攻,歼敌2000余人。
志愿军战士在阵地上打冷炮
有了坑道工事之后,志愿军夺取战场主动权。第五次战役后,志愿军与联军在三八线附近形成对峙状态,志愿军开启对峙防御战模式。在志愿军坑道防御体系没有形成之前,美军经常在前沿阵地对志愿军实施挑衅,常常以班排兵力偷袭志愿军前沿阵地,俘虏志愿军零散人员。志愿军坑道防御体系建成后,变被动为主动,仅15军一个军,派出小部队出击128次,歼敌1480余人,俘敌20人。1952年志愿军部队以坑道工事为依托,广泛开展冷枪冷炮运动,歼敌数以万计。
(四)任何防御体系都不是完美无瑕的,坑道工事也有弱点
志愿军炮兵部队以猛烈而准确的炮火支援步兵
坑道在战争实践中,也暴露出来不少弱点。
首先是坑道狭小,活动范围受限,生活单调,部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其次,志愿军退守坑道后,占领表面阵地的敌人经常向坑道抵近射击和投掷手雷,甚至防毒、喷火、爆破炸毁、堵塞坑道口,企图把志愿军整体消灭在坑道内。最后,坑道战后勤保障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志愿军摸索总结了一套坑道战术。
屯兵囤粮战术。野战工事内留少数战斗人员负责警戒,屯兵、囤粮草弹药于坑道内,发现敌人冲击,坑道内战斗力量进入野战工事,打击敌人,减少伤亡,更有效杀伤敌人。
保护坑道战术。敌人占领表面阵地后,志愿军退守坑道,尔后,以冷枪冷炮及小股部队出击,阻止敌人破坏坑道口。1952年10月21日至29日,志愿军45师从坑道内主动出击158次,除9次失败外,其余均取得较好战绩,歼灭敌人数千人。
组织反击战术。志愿军无线通信与徒步通信相结合,保持坑道内与上级的联系,以便指挥机构掌握坑道内情况,适时组织坑道内和外线部队协同反击敌人。
志愿军反击敌人冲击
这种战术在上甘岭战役中得到了很好的检验。上甘岭战役坑道坚守阶段,也就是10月21日至29日这个时间点上,志愿军45师分别在597.9高地阵地、537.7高地北山阵地上,组织反击5次和7次,每次反击都使坑道内兵员、物资得到补充,并为伤员转运创造了时机。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80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