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边界感”的人,最后都活成了祥林嫂
作者:趣史录
来源:趣史录(ID: qslqushilu)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没有边界感的人,活成了祥林嫂来自洞见00:0014:42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楚翘朗读音频
鲁迅先生的《祝福》,题目是忙碌热闹的守旧俗礼,故事是凉薄可叹的命运悲剧。
题目和故事相对照,像美人灯照着残败屋子,讽刺又违和。
但最讽刺、最违和的还是那个逢人诉苦、结局潦草的祥林嫂。
自从有了她,世间喋喋不休、可悲可笑的怨妇、碎嘴都有了模样。
在校园里,她的悲剧被归因于封建礼教和冷漠人情。
走出校园再读《祝福》,才发现社会还是那个社会,东家还是那个东家,而祥林嫂,成了人群中的你我他。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更没有同符合契的两个人。
千差万别的性格和经历造就了形形色色的人,成就了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但也注定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谁都无法对谁完全感同身受。
在这样的社会中,逾越他人底线、毫无边界感的人,无疑会给周围人带来压力和麻烦,渐渐被厌弃,最终活成了凄凄艾艾、郁结难平的祥林嫂。
01
- 职场中的祥林嫂——没有边界的付出。
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里做工毫不惜力,没黑没白,挣得的工钱却分文未动,显然她是个诚挚朴实、毫无私心的人,简单即快乐。
她没有将鲁家当做一个短暂的落脚处,而是作为一个长久归宿。
但被捉走时,这个归宿除了说两句“可恶”什么都没有为她做。
毫无疑问,祥林嫂这种毫无保留、全心全意的付出和一厢情愿的认知缺少边界感,她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个外人。
一个好人,在工作里任劳任怨、全情投入,习惯竭尽所能地默默付出,甘当“便利贴”,偶尔得两个称赞,自以为众望所归、鱼水情深、无可替代。
直到被踢走、被抛弃,才恍然察觉自己将工作当“恋人”,工作将自己当“备胎”。
没有边界的好人是烂好人,做的再多也只会被视为理所当然,无人珍惜。
出了事,那些曾为人称赞的付出变得微不足道,最多只能换来两句不痛不痒的同情,然后石沉大海,无人问津。
受到的委屈和不公无处排遣,最终都从口中流出来,化作喋喋不休的抱怨,与你讲一遍,与他讲一遍,与一个人讲无数遍。
02
- 闲聊时的祥林嫂——没有边界的抱怨。
丈夫病死,儿子被野兽啃食而死,命运待祥林嫂十二分残忍。
为了维生,她回到镇上继续在老东家做工,逢人便诉苦,一遍又一遍地念着给她带来巨大心理创伤的那一天。
人们同情她的遭遇,陪她落泪,追莎士比亚的新剧一样追着听她的故事。
但无数次的抱怨没能帮她走出困境,拯救她深陷泥潭的心灵,反而将痛苦强化得无坚不摧,到最后想遗忘和释怀也做不到了。
“我太傻了,真的”,“山坳里的野兽”,“剥豆子”,“如果我的阿毛还活着,也有这么大了”……
祥林嫂这些重复的话,听来多少有些耳熟。
“为什么只有我”,“他怎么能那么做”,“如果当时我……就好了”,“那能都怪我吗”……
像极了那些闲聊时,一些人的车轱辘话。
那些当事人说不腻、旁人听腻了的抱怨,那些我们亲身经历、内心鄙夷的情境,与祥林嫂如出一辙。
一个人无法排遣内心的悔恨、委屈、愧疚、悲伤时,都会不由自主去指望别人的理解或同情。
对挚友、亲人适度抱怨,是释放压力;见人就抱怨,是走火入魔。
没有边界感地抱怨的人,如同一台没有灵魂的复读机,不分场合和对象地重复,播到最后,只让人觉得聒噪厌烦。
03
- 生活中的祥林嫂——没有边界的言行举止。
“祝福”的礼俗寄托着期寄和愿望,祥林嫂这个“不祥之人”连染指的权利都被剥夺了,摆放碗筷不用她,备菜不用她,放烛台不用她.....
她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越界了。
看见路过的孩子总感慨“我的阿毛如果还在,也有这么大了”。
祥林嫂没意识到自己的话,让别人觉得晦气、尴尬不悦。
用全部积蓄去庙上捐门槛,却被人一再拒绝。
祥林嫂只想给自己求救赎,没意识到她是个“背着污名”的女人,庙上并不想收她的钱。
再次回到鲁家,祥林嫂的言行举止都那么不合时宜,若她有些眼色,乖乖待在自己的圈里不逾矩,大概能少受许多冷言冷语和揶揄。
有多少人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忙忙碌碌反而颠三倒四,做的都是不遂别人心思的工作,热心帮了倒忙,成了多余;
做了事没人称赞,没人承情,只有“一边呆着去”,“瞧你干的好事”的冷眼相对。
没边界地做一些事,对别人来说也许就是冒犯和干扰。
适度疏离,适度淡漠,适度做个外人,张口、伸手之前想一想,收回不该说、不该做的,好过盲目去做,别人烦厌,自己委屈。
04
- 耳食目论的祥林嫂——没有边界的信任。
祥林嫂对人的信任是盲目、没有边界的。
在闲谈中与柳妈聊到额头的撞伤时,柳妈断定她留在第二个丈夫家是“自己肯了”,毫无戒备的一笑被人曲解,传成了又一个笑柄。
她问一个有见识的人“一个人死后有没有魂灵”,就信了“大概有吧”的回答;
嫁了两次人,就信了“到阴司去,两个男人还要争”,“捐门槛做替身,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的说辞。
别人说她不洁不详,别人说有阴曹地府,别人说得赎罪,别人说……
别人怎样说,祥林嫂就怎样相信了,最终在旁人的言语中心灰意冷,惊惧绝望,悄然死去。
生活中的你,是否毫无防备,信任了不能信任的人,说不该说的话给不该听的人,被有心人曲解、嘲讽、利用,最后徒然恼怒愤恨。
你嘴边挂着“有人说”、“听人说”、“谁谁说”,把听来的话当做事实真理,上当、受骗、吃亏,最终也如祥林嫂一般抱怨不休.....
没有边界的信任,最终会将人推向深渊。
保持思维和判断的独立性,理智客观地看待事物,有戒备、不盲从,才不至于将自己置于泥潭之中。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
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鲁迅先生这段话,藏着社会和人性中最深的凉薄。
想在这凉薄中活得清醒、独立、有尊严,必须要有边界感。
你只有学会谨言慎行、不抱怨、不逾矩、不盲信,才能掌控自己的一方天地。
与朋友们共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77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