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奇耻大辱,“土木堡之变”从古至今被无数人所诟病。在旧时代社会背景下,中原政权的统治者率军讨伐外族却反被俘虏并囚禁数年,也实属古今罕见。
封建社会中皇帝常被冠以“真龙天子”的称谓,这么做无非是为了把统治者的身份神化,区别于普罗众生,利用民众的信仰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皇帝在旧社会中不但是国家的政治首脑,更是精神领袖,这种思想引导手段被历朝历代所沿用,是一把维护统治的“利刃”。
明英宗朱祁镇
正是因为皇帝的身份特殊,被俘虏的朱祁镇被千夫所指也是理所当然的。后人对土木堡之变众说纷坛,尽管朱祁镇在这场“大变”中难辞其咎,但实事求是地讲此败绝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
战前准备问题
土木堡之变的另一方是游牧民族政权瓦剌,自从改朝换代后,蒙古政权便退居边疆,但依然对中原政权虎视眈眈,成了威胁明朝统一局面的极大不稳定因素,所以双方之间的积怨由来已久。明朝试图用封赏的方式维持两个政权之间的稳定,让瓦剌归顺于明朝,但在其后的边境贸易交往中双方不断发生摩擦,频发的利益问题进一步摧毁了二者之间本就脆弱的归属关系。
彻底点燃瓦剌这颗定时炸弹的是一场联姻的失败,刘定之的《否泰录》中对此有着详细的记载:“也先求以去其子结姻于帝室,通使皆私许。也先进马为聘仪, 朝廷不知也,答诏无许姻意。”
明朝和瓦剌两国往来画像
原来,瓦剌首领也先向明朝使臣提出两国联姻的请求,使臣也应下了此事,但是就在也先前往明朝下聘礼的时候,明朝却以不知有此事为由拒绝了也先。如此言而无信,也先岂会善罢甘休!瓦剌和明朝彻底撕破脸!
开战不过数日,明军节节败退,前线战事告急,士气越发低迷,如此情形下,明英宗朱祁镇当即决定御驾亲征。据史书记载,朱祁镇从下令到率军出发,期间仅有两天的准备时间,后勤保障不足、战略粗浅等问题的出现成了必然。
再加上行军路途遥远,这让形势进一步恶化。有史料表明,明军到达边境仅用了十二天,可见因急于支援前线,明军明显加快了行军速度,但这对士兵和马匹却产生了巨大的损耗,这种损耗又很容易对作战产生不利影响。
土木堡之变
战争进行到最后,前期准备不足的弊端便显露了出来,到最后弹尽粮绝的明朝军队只能苦等援军的到来。明军的惨状,李贤在《天顺日录》这样写道:“惊惶无措,闭门不出。若土木之围,洪能以后冲之,必无是败。”
然而,明朝大将杨洪却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并没有率军支援当时已身处绝境的明军。杨洪向来与瓦剌有往来,关系密切,这一点难免会让人存疑。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被围明军也只能坐以待毙。
两军实力差距
《否泰录》中提到明军“官军私属共五十余万人”,而瓦剌军队仅有两三万人,于是后人便据此认为双方人数差距悬殊,并把土木堡之变当作了“以弱胜强”的战例,但事实并不尽然。因为所谓“官军私属”不仅仅包括士兵,还包括不少的随行家奴和亲信,加之明军还派出了一支不足十万人的队伍留在城中接应,所以明军真实的作战人数恐怕只有二十余万,这与五十万相差甚远。
明代壁画
部分史书中所谓的两三万瓦剌士兵,也只是瓦剌一方的军队人数,而土木堡之变其实是中原政权与蒙古政权的战争。当时,蒙古有两百余万人口,瓦剌只是其中一部分。《蒙古源流》中也有这样的记载:“遵其父遗言杀蒙郭勒津之蒙克拜,本日带领都沁·都尔本二部落行兵于汉地。”可见,除了瓦剌本部人马外,也先还得到了蒙古其他势力的支持。
即便是粗略计算,蒙古地区的总兵力也得接近二十万人,尽管瓦剌不可能带去蒙古的所有兵马,但即便如此,也先率领的军队人数也绝不会是两三万人。
土木堡之变图画
瓦剌占据主动权
明朝匆忙出兵,瓦剌却军备充足、计划完备,因为在发动战争前,瓦剌针对此战做了大半年的准备。出征之日,也先随军携带了大量牛羊,以确保长期作战时的粮食供给。土木堡之变由瓦剌一方发起,所以在这一点上,瓦剌便占据了主动权,明朝却因朱祁镇意气用事仓促迎战,孰优孰劣高下立见。
不仅如此,瓦剌本身的优势也非常明显。作为游牧民族,其军队的单兵作战能力是明军远不能及的。《都御史罗公通传》中就曾提道:“虏人卧用,两马相比,二人共宿,一革囊横置马上,铁骑外绕,每铁骑随一犬,有惊以犬吠为号。”可见,瓦剌的军队是一支兵强马壮、训练有素的队伍,所以在面对手忙脚乱的明军时,能以少胜多也不足为奇。
瓦剌的胜利同样离不开他们的首领,也就是这场指挥战役的指挥官——也先。可以说,也先是继成吉思汗后,蒙古的又一位枭雄,他用兵精准,工于谋略。在明军行军途中,瓦剌人先是抢先一步围剿了战场附近的明朝援军,接着又在鹞儿岭设下埋伏,把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率领的一支四万人马一网打尽。
接连的惨败,不仅让明军锐气大减,士气变得萎靡不振,还损失了大量精锐,而瓦剌人却在也先精准的预判和诡谲的策略中,士气变得越来越旺。再反观明军,他们在朱祁镇错漏百出的指挥下损耗甚重,最终只能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班师路线问题
明军班师回朝时所选择的路线也有明显的问题。当时,明军的行进路线是往东,一路行至居庸关,再从居庸关返回北京。然而,在这条路线临近居庸关的位置,瓦剌军队轻而易举地设下了埋伏,明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这是土木堡之变的关键性转折点,这一失利间接导致了明军的惨败。
明军行进路线
事实上,早在班师回京之前,大同副总兵郭登便提出明军应该从紫荆关入关,因为这一路线多是平原,不但行军方便,也不易被瓦剌军队埋伏,结果也证明了这种说法是绝对正确的。
史书中多认为,从居庸关入关是朱祁钰身边的王振公公给出的建议,但从古至今,历朝历代的经验都表明,一个宦官即便再受皇帝的青睐,也不太可能会影响到行军路线。从居庸关入关极大可能是朱祁镇一意孤行的决定,王振不过是那个承担责任的人,史书中所载或许是为了照顾朱祁镇的面子而故意为之。(毕竟后来又重新当上了皇帝)
瓦剌人兵临北京城下
当然,无论如何,班师路线必然得由朱祁镇拍板决定,他不顾实际只凭自己的喜好做事,落得个兵败被囚的下场,也颇有几分德不配位的意味。
阴谋论?
后世对土木堡之变有着许多猜测,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文官阴谋论”了。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国力被大为削弱,武官所剩无几,之后明朝便开启了文官当道的模式,出现了重文轻武的局面,有好事者便由此认为土木堡之变是明英宗时期文官的一场政治阴谋。但事实上,这种说法并没有史料支撑,而且根据记载,在土木堡之变中身陨的文官数量也不少。
于谦
明军全军覆没,瓦剌一路乘胜追击,一直攻打到了北京城下,最后于谦独挑大梁,才抵挡住了瓦剌的攻势。于谦是改写了历史的民族英雄,是被历史选择的人,他不应受此诋毁。
既得利益者不等于始作俑者,土木堡之变不过历史发展的产物,倘若非要给它强加一些莫须有的猜疑,就未免有些刻意为之了。所以说,“阴谋论”不可能是明军失败的原因。
结语
国不可一日无君,在朱祁镇被囚禁期间,其弟朱祁钰登基为帝,是为明代宗。土木堡之变虽不及靖康之耻,但是原本形势一片大好的明朝就此元气大伤,并且走上了下坡路,这也成了明朝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总的来说,土木堡之变的惨败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明英宗朱祁镇都需要为此负主要责任。他的个人能力与瓦剌首领也先相距甚远,心性也欠成熟。因为一个轻率的决定而葬送了无数将士的性命,从这一点看,他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END——
参考文献:
《否泰录》
《天顺日录》
《蒙古源流》
《都御史罗公通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48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