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上海一位爸爸因为孩子作业没写完而气急败坏,在冬天的凌晨把10岁儿子丢到火车站,让他一个人跪地乞讨。
这个爸爸的做法虽然有点过火,但却引来了一大波家长的共鸣,很多人都说自己很多次都有这样的想法,只是没狠下心来做而已。
由此可见,孩子做作业拖拉已是一个普遍问题。不提作业母慈子孝,一提作业鸡飞狗跳。
有段时间我也很苦恼,儿子每天做作业熬到很晚,早上又起不来。
我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一是长期熬夜对身体不好,二是睡晚了第二天上课学习就没精神,长期下去就成了恶性循环。
于是我用了几天时间观察了他写作业时的状态以及作业的数量,结果发现了几个问题。
做作业时不够专注。俗话说:懒人屎尿多。我妈以前在我做事情不专心时经常会说这句话,现在我发现这是真理啊。
儿子在做作业时,各种状况百出。不是要跑厕所,就是要喝水、吃东西,或者又是找不到铅笔和作业本了。
作业内容和完成时间不匹配。对于他的作业数量和内容,我仔细研究了一番。
我发现,虽然看起来记事本上记了一大堆的作业清单,然而每项需要花费的时间并不多,有些电子作业五分钟以内绝对可以完成。
作业量与完成的时间极其不匹配,说明效率很低。
作业漏做。有时快要上床睡觉时发现还有一项作业漏做了,有时甚至都没发现,直到第二天在学校要递交时才会发现。
故意拖延。在我偷偷观察、寻找问题根源的过程当中,我发现了一个让我很吃惊的事情。有些作业难度不大,他完全可以很快完成,但是他却故意放慢速度,拖延时间。
我不理解,直接问他原因,他躲不过,就说:早点做完,你又要给我布置新的作业了。这让我始料未及,原来,害怕更多作业也是造成他作业拖延的一个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我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写作业前做好准备工作。
为了不给走神找各种借口,在上课之前,我会让孩子把需要干的事情全部干完,比如喝水、上厕所、削铅笔、把需要的书和本子准备好放边上等等。
当然,这些都是跟孩子提前达成一致,获得了他的认可。这样如果在写作业期间,即使他真的想喝水或吃东西也不行,因为必须遵守约定,除非紧急情况要上厕所。
刚开始孩子可能会有点难受,但为了培养专注力,这个一定要克服。万事开头难,只要坚持,慢慢地就会适应并习惯。
采用番茄钟工作法来培养孩子专注力。
做好了准备工作,那每次坚持多久比较合适呢?孩子如果一直以来专注力都不好,那么刚开始时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坚持很长时间。
针对这一点,我采用番茄钟工作法来解决。番茄工作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时间管理方法。
一个番茄时间为25分钟,在这25分钟内,专注于一件事情,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番茄时钟响起,然后在纸上画一个X,休息5分钟。
我跟孩子约定好,每次专注写作业的时间为25分钟,边上放好钟,到时间然后休息5分钟,通过这个刻意培养孩子专注的时间长度。
当然,刚开始为了让孩子有更高的积极性,我制定了一个小小的鼓励政策。孩子一旦做到,奖励一颗星,积累一定的星星数量后可以满足一个小愿望。
这样孩子做作业的效率不但会大幅提高,还可以产生很强的成就感,从而更有动力和信心做得更好!
做学习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孩子做作业同样需要计划。为了提高效率,同时不漏掉任何一项作业,我建议孩子根据作业内容来做一个计划表。
这个计划表要有时效性和可执行性,不能太笼统。比如不能粗略地写7点看书,7点半写数学作业,一定要具体,比如7:00-7:30做数学练习册10-11页, 7:40-8:15读“草房子”1-50页等。
制定计划表的过程我是让孩子自己完成的,给孩子充分的自由,需要时我可以给予指导。
作为家长,有时我们很容易犯一个错误,总觉得孩子不如自己懂,会要求孩子按照自己认为的合理顺序来进行。
其实没这个必要,如果孩子想先看书再做哪项作业,可以尊重孩子的想法。只有孩子自己制定并认同的计划,才更有兴趣和动力去完成。
家长学会放手,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很多家长在孩子做作业时都会坐在旁边,以前我也是这样。孩子刚上小学时对很多规定还不熟悉,这样做无可厚非。
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如果我们还是时时刻刻盯着的话,孩子就会越来越依赖家长,不能独立完成做一件事,也学不会承担责任。
与其盯着,不如放手。所以后面我就放弃这一做法,完全由孩子自己去完成,需要我检查时我会帮忙检查。
作业不能无限期地做下去,我会规定一个作业截止时间,比如9点前必须完成,到时间后就不许做了,第二天自己去跟老师解释。同样,忘记哪项作业,自己承担后果。
这样几次之后,他的效率提高了很多。
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现在社会,学业竞争的压力很大,除了睡觉,家长恨不得把孩子所有的时间都填满。然而欲速则不达。如果长期处于紧绷状态,只会适得其反。适当地放松一下,学习的效率会更高。
康德说:自由即自律。
孩子放学回来,可以先玩一会儿;做完一项作业,听听音乐,放松一下。可以跟孩子约定,如果早点完成作业,剩余的时间就可以自由支配,做他喜欢的事情。
如果这样,孩子还会故意拖延吗?
结语:
一个人的自律性来自于他的自尊水平。自尊水平越高,自律性越强。
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耐心,不可急于求成。孩子只有感受到尊重,才会有责任感和价值感,从而会更有意愿改掉拖延,让自己变得更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12281.html